第1页共17页
战国策齐策四阅读答案
篇一: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
(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
“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
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
“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
íng、ìng、háng、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
监切”(读音为ián)。
“行窳”的“行”读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第2页共17页
(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
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
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
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
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
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
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第3页共17页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
“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
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
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
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
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
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
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
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
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
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
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
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
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
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
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
(《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
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汤问》)
第4页共17页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
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
“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
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原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战国策,齐策四阅读答案)是马受惊。这里
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
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
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
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
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
意思,为引申义。
第5页共17页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
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篇二:《战国策·齐策四》小分析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客”,用作动词,这里是“作食客”的意
思。“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父田婴是齐威王子,齐宣王弟,曾辅佐
齐宣王十一年,因功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田婴死,孟尝君继立于薛,后
又任宰相。门下有食客三千。孟尝君是他的封号。战国时期,孟尝君与魏信陵君、
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为“四君”,以好养士(门客)闻名。《冯谖客孟尝君》
中的冯谖是一个“高才秀士”的形象。文章通过描写三个小故事,来塑造冯谖形
象。
文章大意:
(一)自“齐人有冯谖者”至“于是冯谖不复歌”记叙冯谖无能无好,却一再
要求提升待遇。
(二)自“后,孟尝君出记”至“视吾家所寡有者”记叙冯谖自荐收责于薛。
(三)自“驱而之薛”至“请为君复凿二窟”记叙冯谖矫命烧券为孟尝君市义
(□年乃见)。
(四)自“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至“姑反国统万人乎”记叙冯谖为孟尝君挟外
力(魏)复为齐相。
(五)自“冯谖诫孟尝君曰”至“君姑高枕为乐矣”记叙冯谖请孟尝君立宗庙
于薛。
(六)自“孟尝君为相数十年”至“冯谖之计也”记叙孟尝君一生功业全得冯
谖之助。
主旨:说明能为未显者唯能容者能用之。
《战国策·齐策四》-疆域演变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侯爵。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
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第6页共17页
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国。
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
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
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
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春秋初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
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
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
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
主。公元前684年,齐国是最先迈入霸主地位的,它首先灭掉了位于今天山东寿
光西南的纪国,然后在今山东汶上北,灭掉了位于那里的成阝国。
齐灭掉西面小国谭,向鲁推进。公元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
杏,南下灭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次年,齐假王命合陈、曹伐宋,迫
使宋国屈服,并与宋、卫、郑会于鄄,又次年,齐与宋、陈、卫、郑复会于鄄,开
始称霸诸侯。
春秋中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
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齐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卫;公元
前65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此后,齐多次大会诸侯。公元
前651年,齐会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齐霸业达于顶峰。公元前643
年,桓公卒,齐从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
南),齐大败。到灵公、景公时,齐依旧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
国。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国,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疆域东到海,西到黄
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
春秋末年,齐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杀庄公,立景
公。公元前54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
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
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
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
第7页共17页
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
四年,被杀,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齐康公,本名姜
贷。在位时淫于酒色,敬仲的后代田和为相。周安王十一年(前38年),齐康公
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来唯一的食邑也被收
回,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前379年齐康公
死。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
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
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
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
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
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宣王时,稷下
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
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
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
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
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
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
败之。公元前298-前29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
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
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
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
即墨。齐愍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
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忌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
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
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
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第8页共17页
《战国策·齐策四》-著名人物
“冯谖”,战国时齐人,是薛国(今滕州市东南)国君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
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孟尝君以“好客养士”、
“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
士”(《史记·孟尝君列传》),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的佼佼者。他
以怪人面目出现,起初为了试探孟尝君的胸怀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尝君提出
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尝君无一例外的都满足他而从来不嫌弃。当他发现孟尝君是
一个不势利、非常大度、值得为他出谋划策的领袖时,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以事孟
尝君。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
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父田婴是齐威王子,齐宣王弟,曾辅
佐齐宣王十一年,因功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田婴死,孟尝君继立于薛,
后又任宰相。门下有食客三千。孟尝君是他的封号。战国时期,孟尝君与魏信陵
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为“四君”,以好养士(门客)闻名。
篇三:郭本习题答案
古汉(郭)练习一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
“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
字,在邑部。
第9页共17页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
“行
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
íng、ìng、háng、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
监切”(读音为ián)。
“行窳”的“行”读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字
第10页共17页
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
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
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
莫、休、明。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
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
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
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
“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
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
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
别
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
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
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
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
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
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第11页共17页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
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
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
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
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
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
本
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
(《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
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汤问》)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
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
“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
是本义。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形容波
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12页共17页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
义。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
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
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
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
意思,为引申义。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
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
(汪琬《传是楼记》)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
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
义。
(A)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间,参与。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
义》)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
间,缝隙,空隙。本义。
第13页共17页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
(汪琬《传是楼记》)
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间,乘间,暗中。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间,中间。引申义。
(B)组
1。发使使燕。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发,派遣。引申义。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上》)
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发,射箭。本义。
第14页共17页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战国策·齐策四》)
发,启封。引申义。
5.夫鵷鶵发于南海。
(《庄子·秋水》)
发,出发。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
发,开放。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
发,兴起。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发,发挥。引申义。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
(《左传·桓公二年》)
发,发扬。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老子·第三十九章》)
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八、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
哪
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
△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饮于河渭。
(《山海经·夸父逐日》)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第15页共17页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论语·子路从而后》)
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巫山、巫峡》)
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
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
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
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范仲淹《岳阳楼记》)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
(汪琬《传是楼记》)
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第16页共17页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
(汪琬《传是楼记》)
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
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
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
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标点: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
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
金。”(《列子·说符第八》)
译文:
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
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问他说:“人们
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
人,只看见了金子。”
标点: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
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
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
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
第17页共17页
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
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
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
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译文: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
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只走到这里就停下,问驿站里的官吏,官吏欺
骗我说,到傍晚的时候,还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
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
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
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
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
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
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
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
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
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
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14:2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10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