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
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
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
得解决实际问题,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
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
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
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会查比热容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
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
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五、教学用具
教师用:多媒体及课件。
学生用:铁架台、电炉子、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干沙子、水、煤油、沙子、
天平、温度计、手表、大烧杯、大试管、搅棒等。
六、设计理念
1.本节探究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
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
成功的愉悦。2.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
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七、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当天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
学生特别注意观察各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提出
问题:“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
的学习,并揭示课题。
[经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
1.从小到大,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可适当进行爱劳动、孝敬父
母的教育)
2.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
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
二、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
三、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1.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物体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
热量就相等呢?或者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教师导引一: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煤油、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意选
择。
2.教师导引二:怎样确定水和砂子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
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
3.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教师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倾听学生的思路,
适时点拨。
4.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表一)
物质的种类
升高的温度()
加热的时间(min)
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表
二)物质的种类
加热的时间(min)
升高的温度()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学生设计或交流时忽略的问题,如:你们怎
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你们怎样使沙子内外温度达到一致?他们组采用的热源
是否稳定,怎样改进更好?
5.学生根据交流情况,适当修正自己的方案。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教学提醒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
(1)为节省实验时间,每小组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要适当的少一些,用
热水做热源的小组可用暖瓶里初温较高的热水;
(2)如果两种物质的初温不相等,可通过加热的方式调整一下。
2.选取自己方案中所需的实验器材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及时给予
帮助、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五、分析与论证
1.各小组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2.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几个小组的数据,进行交流。3.根据实验数据学生不难得
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的结论。接着进一步分析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
力,由表一数据可比较容易分析出水吸热能力强,教师可针对表二里的数据进行引导:
问: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沙子均升高相同的温度,该怎么办?答:应对水加热更长
的时间,让它继续吸热。问:水和沙子谁的吸热能力强?答:在同等条件下的水吸热
多,故而水吸热能力强。
[知识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体现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性质呢?
引导学生分析: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而
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kg),温度都取升高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让学生类比密度的
定义方法,用比值定义法给比热容下定义。
介绍比热容的符号、单位。
强化训练:把一盆水倒掉三分之一,比热容有无变化?把这盆水由20加热到100,
比热容有无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比热容表。
(1)任选一种物质,让学生在表中查出它的比热容,并说明表中数据所表明的物
理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看看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迁移应用]引导学生讨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在我们家中安装的“暖气”用什么作介质?
(2)用水做输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
(3)生活中、各产业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和散热的情况?解释导入新课中提
到的问题:为什么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的昼夜温差大?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知识所得、能力所获、情感体验各方面进行总结。
八、板书设计§12.2比热容
1、探究:物体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升高的温度有关
与质量有关
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符号:c2.单位:J/(kg·)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4.应用:
九、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
设计此课时,从沿海渔民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
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
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
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
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三)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
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14:2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10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