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师说练习

更新时间:2023-01-23 14:16:45 阅读: 评论:0

黑信哈谢克阅读答案-耳刀加益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复旦视觉艺术学院)

1

《师说》巩固及拓展性练习

一、选择题(共36分,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

...

的一项是(D)

A.孰

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本来)

B.彼

童子之师(那些)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

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

(类、辈)

D.作《师说》以贻

之(赠送)是故无

贵无贱(没有)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

..

的一组是:(A)

①古之学者

..

必有师。②师者,所以

..

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

..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弟子不必

..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

..

师之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

..

的一组是:(B)

A.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作《师说》以贻

之D.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

笑大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

..

的一项是(C)

A.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则

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古之

学者必有师

C.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D.小学而

大遗/人非生而

知之者

5、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

..

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A师者,所以

..

传道受业解惑也B所以

..

兴怀,其致一也

C圣人之所以

..

为圣D此所以

..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

..

的一项是(B)

例句: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

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其

明也C.其

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

7、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

..

的一项(C)

①而耻学于

师②其皆出于

此乎③于

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

弟子⑤不拘于

时⑥学于

A.全相同B.各不相同C.只有①⑥相同D.只有②③⑤相同

8、下列句中不含

..

通假字的一项是(C)

A.君子生非异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D.或师焉,或不焉

9、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

..

于其他三项的是(C)

A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D假舟楫者,非能水

10、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

..

的一项是(B)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大王来何操?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11、选出下列说法不当

..

的一项(B)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

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

2

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

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

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12、下列说法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

B.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传,解释经

书的著作。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填空题(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3.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共6分)

1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5分,每题3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

焉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

..

也远矣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7.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

..

的一项是()

例句: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

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其

明C.其

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

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则

群聚而笑之

3

B.愚人之所以

..

为愚/师者,所以

..

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

..

之不传也久矣/师道

..

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

..

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大王来何操?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三、翻译下列句子(共20分)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分)

12.不拘于时,学于余(2分)

1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

1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

..

必有师。②师者,所以

..

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

..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弟子不必

..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

..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

而师之D.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

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B.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

必有我师

B.而耻学于

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不拘于时,学于

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传:chuan,流传

B.作《师说》以贻

之贻:da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读:do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u,阿谀,奉承

二.填空题;

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

4

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

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

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

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处选填恰当虚词(则、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

者、即、夫)。

8.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

..

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④师者,所以

..

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9.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

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竹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

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

烈的责备和讽刺。

高二语文周周练(一)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共15分,3×5)

1、A.(无:无论)

5

2、D.(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有专门学问的人;从而:古义是两个词,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

结果、目的的连词;小学:古义是两个词,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是一个名词,指学制的初级阶段)

3、B.(B句和例句中的“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A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C是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以……为耻;D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

4、C.(B项中的“也”都是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A,介词,跟/介词,对于;B,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D,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

5、C.(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二、课内阅读。(共15分,3×5)

6、D.(出人:超出一般的人)

7、B.(B和例句都是人称代词,他们;A,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C,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D,指示

代词,那些)8、C.(师道:从师的风尚;则: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所以:……的原因/用来……

的,……的凭借;惑: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问题)9、B.(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介词结构后

置句,C是定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0、D.(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三、翻译下列句子(共20分)

11.不通晓句读,不解除迷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注意这两句的句式

特点:宾语前置)(3分)

12.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注意两个“于”的用法,一个表被动,一个是介词“向”。)(2分)

13.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判断)(3分)

14.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在我之前出生)还是比我小(在我之后出生)呢?(3分)

15.因此无论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3分)

16.他和他年龄差不多,学问知识相似,(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

近乎谄媚。(3分)

17.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

门研究。(3分)

四、默写答案略(20分)

五、课外阅读。

(一)(共21分,3×7)

18、B19、D20、D21、C22、A23、C。24、D

六、选作题答案:1.(用来------的,------的凭借)(通“授”,教授)2、(------的原因)3、(表修饰)

4.(表转折)5.(表并列)6.(意动用法,以之为师)7.(动词,学习)8.(从师)9.(意

动用法,以-----为耻)(动词,学习)10.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推测的语气词)11.(名词,圣人)

(形容词,圣明)(名词,愚人)(形容词,愚笨)12.(有的)(通“否”)13.(因此,所以)(无

论)14.(意动用法,感到羞耻)15.(竟)16.(这些人)17.(赞许)18.(相当于“于“)

(知道,懂得)(助词,表停顿)19.(一定)(比)20.(赠送)

【参考答案】

1.A2.B3.B4.C5.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略

6

7.而、者、其、也、矣、乎、夫、所8.C9.A10.B11.D12.B13.B14.D

15.①只要水势大,那么凡属能够浮起来的物体,无论大少都会浮起来。

②只要求语言能表达意思,就怀疑会导致不要文采,这种怀疑是不对的。

③然而,外在的装饰也不能轻视,只是不要把它摆在首要位置就可以了。

16.①均强调文章内容决定形式、重于形式,即意在辞先;并讲求文章的实用性。

②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论证手法。

(各的)专门研究。(3分)

四、默写答案略(20分)

五、课外阅读。

(一)(共21分,3×7)

18、B19、D20、D21、C22、A23、C。24、D

六、选作题答案:1.(用来------的,------的凭借)(通“授”,教授)2、(------的原因)3、(表修饰)

4.(表转折)5.(表并列)6.(意动用法,以之为师)7.(动词,学习)8.(从师)9.(意

动用法,以-----为耻)(动词,学习)10.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推测的语气词)11.(名词,圣人)

(形容词,圣明)(名词,愚人)(形容词,愚笨)12.(有的)(通“否”)13.(因此,所以)(无

论)14.(意动用法,感到羞耻)15.(竟)16.(这些人)17.(赞许)18.(相当于“于“)

(知道,懂得)(助词,表停顿)19.(一定)(比)20.(赠送)

【参考答案】

1.A2.B3.B4.C5.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略

7.而、者、其、也、矣、乎、夫、所8.C9.A10.B11.D12.B13.B14.D

15.①只要水势大,那么凡属能够浮起来的物体,无论大少都会浮起来。

②只要求语言能表达意思,就怀疑会导致不要文采,这种怀疑是不对的。

③然而,外在的装饰也不能轻视,只是不要把它摆在首要位置就可以了。

16.①均强调文章内容决定形式、重于形式,即意在辞先;并讲求文章的实用性。

②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论证手法。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14:1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1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师说练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