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假如我是苏武

更新时间:2023-01-23 13:52:30 阅读: 评论:0

高一数学不好该不该补课-梅花的秉性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高贵的捐赠)

苏武传班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

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梳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概括每段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

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

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

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

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历来《汉书》与《史记》

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2.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3.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给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

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

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武至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谋反未果,欲杀汉史。

4.舍生取义,以死明志。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6.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7.李陵劝降,岿然不动。8.李陵再劝,忠贞如一。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五、作业

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

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

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

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

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

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巳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

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4.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

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

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

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

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

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三、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一)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

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

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

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

的使节。

板书设计:

开端:汉匈矛盾,苏武出使(1)

发展:因事被扣,卫律胁降(2-5)

高潮:放牧北海,李陵劝降(6-8)

结局:汉匈和亲,白发归乡(9-10)

教学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13:52: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09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