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清明节手抄报花边

更新时间:2023-01-23 13:51:46 阅读: 评论:0

哟哟15以下视频-蛙与牛斗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批复的特点)

清明节手抄报素材大全

一、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

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

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

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

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二、清明节习俗

(一)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

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

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

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

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祭祖

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

扫墓。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

先人扫墓祭祀。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

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烧些纸钱,或

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比如磕头、作揖

等等,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后

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表示对

先人的关心和忆念。

(三)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

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

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

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

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

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

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

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

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四)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

“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

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

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

—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

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

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

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五)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

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

塞紧。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

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

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

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

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

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六)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

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

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

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

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

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

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

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

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

耍。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七)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

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

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

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

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

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

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

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

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

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

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

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

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三、清明节诗词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13:5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09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园林绿化合同
下一篇:理发店音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