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读《送东阳马生序》,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宁濂在冰雪天里忍受着刺骨寒风
抄写书籍,在乡野的小路间奔波寻师、在深山中若觅住处,以及身穿破絮却仍
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深感叹:果然唯有勤与苦,才能为将来开阔一片天
地,造就一位将才。
宋濂元疑是在贫苦中求学的一他幼时家中没有书,成年时无法拜师,无法
有鲜艳明丽的服饰甚至是保暖的衣服。这一切的辛苦,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对
于我们而言,所谓的“辛苦”是父母老师给予的期望和几份作业。我们面对着
父母老师般切的希望,却把它们想象成无形且巨大的压力,我们面对着书桌上
的作业,却把它们想象成无法跨越的大山。于是我们仰天长叹:“我们很辛
苦!”可这“辛苦”没有半点能与宋濂的苦相比,因为至少我们能坐宽敞明亮的
教室,捧着属于自身的崭新的书本,聆听老师的讲课。这些,怕是宋濂幼时所
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没有在苦难中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
带来的困难。没有书箱,他便借他人的来抄写,没有老师,便四处访问;没有衣
物,便默默忍耐寒冷与嘲讽。尺因他心中有读书的愿望与乐趣,他便能克服苦
难,以勤求知。
而我们,在面对学习中的难题,学习中的苦难时,是否也应把苦难作为度
过无涯大海的舟,以勤奋作为登顶的捷径,不惧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当向宋濂那样,把
苦难与困难当作是到达彼岸的帮助者、垫脚石,把勤劳当作是通往成功的阳光
大道,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在生活、学习中奋力前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
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
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即使如此,
他依然能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然,今日之学子,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却
不及宋濂之万一。抄书的做法虽然不再提倡,但优美的句段还是应该积累吧?步
行百里虽然已经不太现实,按时到校的要求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可是,看看现
在的学生,又有几个自觉设置了读书笔记?又有多少因一点小事就不见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宋濂的求学态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现在的学生有几个对老师如此谦恭?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
的现象,又在多少学校不断上演?当然,这里面不乏老师的教育方法失误,教育
言辞激烈,但这就能成为学生顶撞、辱骂、殴打老师的理由吗?学生的人格要尊
重,教师的人格就可以漠视吗?
唉,不说了,谁叫咱是老师呢!说不定有很多读者看了我的这些感慨,还把
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老师身上呢!哈哈,随便吧,反正老师的地位已经够低了,
再多听上几声叫骂也无所谓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赠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赠给他的学生马生的《送东
阳马生序》,这篇赠序透过介绍作者的求学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读了这
篇文章,我确立了人生的新目标,拥有了前进的动力。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确立了人生的新目标。是它让我明白了路途的坎坷,
人生的艰难,是它让我学会了坚持。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这就是作者当年的
学习环境。它激励我从失败迈向成功,在不断地体验挫折与失败的过程中完成
自我的人生追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拥有了前进的动力。有时遇到困难真想放下,但这
时,宋濂求学的身影便浮此刻我的眼前,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让我重新振
作,迎接挑战。在挑战过程中,跌倒是难免的,但只要把自我与宋濂相比较起
来,就会感到很惭愧,只能擦干眼泪,继续前行。个性是当我读到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时,我更加体会到宋濂当年求学时所遇到的困
难之大,学习勤奋之至。在那种条件下,他都能学习,而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
呢?
作者在校舍中不与别人比吃穿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同舍生皆被绮绣,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尽管如此,
作者还是略无慕艳意。联系到自我来谈,以前我总是与同学相攀比,因此浪费
了很多时光和钱财。此刻呢?我读了这篇文章后,已经为自我树立了一个警示牌
了:不要把过多的时光浪费于与别人攀比上,这与图财害命没什么两样。
读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确实明白了很多道理。有宋濂的经历在
前,又能有什么困难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的恒心。他们把
四书五经读了千百遍,但他们似乎不会感到厌烦,他们立志为国家做贡献,坚
信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很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
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吃国家的粮食,拿国
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
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
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现在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
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
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
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
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
缎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
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
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
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
中国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
信念而已。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
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
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
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
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
不可同日而语的转变。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
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
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
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身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
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
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
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
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
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
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
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因此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
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至今我都没有真正读懂
“勤”、“苦”的真正含义。我自诩聪明绝顶,任何老师讲的东西,只需稍稍
意会就能学透,于是乎,对学习很不用心,幸遇几位良师,成绩才没有下滑。
但当我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之后,我才发现自身错了。
宋濂,明朝著名诗文家、政治家,官至宰相。年幼时家境贫寒,但勤勉苦
学,终成一代文豪。是勤奋、是信念、是执著成就了他。
宋濂“幼时即嗜学,”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得“假借于藏书之
家,手自笔录”,且“计日以还”。当读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
伸”,依旧“弗之怠”时,我被他的勤奋和执着而震撼了。想想自身的境况,
较之宋公好上不止百倍,可面对学习,就是惰性十足,怕苦,下不了决心。因
而学业平平,所得知识就十分有限。
成年后的宋濂外出求学,那求学的艰苦,更是不可想象——老师态度的严
厉,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在校生活的粗劣,都没有让他放弃刻苦求学的念
头。即使在与同舍生天壤之别的条件对比中,他“略无慕艳意”,依然执着于
自身的信念,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聊以自我安慰。他
凭借着自身的勤苦专一,百折不挠,开创了自身的美好未来,实现了“朝为田
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转折。这不正应验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
来”吗?
捧读在手,反复品味,书中的字字句句,每个细节,无不撞击着我的心
扉,使我倍感羞愧,无地自容。宋濂能在物质条件极度困窘,无师咨询的艰苦
条件下顽强成才,身处条件优越的今天的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考虑自身的未来
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题记
记得张九龄曾说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机会敲响你的房门时,一
定要抓住它,不要让它从你的掌心中流失。
“机会”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容易。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拥有
的,来时需要每个人去争取,每个人是不同的',这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
同的雪花。每个人对机会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把机会当作是一笔财
富,而有的人却对机会置之不理。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他讲的是作者宋濂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
专。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文中宋濂在艰苦的条件
下都能勤奋学习,专心求教,最终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元朝的开国文臣,朱
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而我们呢?作为现代的中学生,有着衣食无忧
的生活,有国家、学校、老师、家长的支持,还有先进的教学技术,有着比宋
濂更好的学习生活,却不懂得好好珍惜,整天不是嫌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就
是嫌家长太唠叨了,不好好的学习。可是,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坐在这宽敞明
亮的教室里读书,能听到老师那讲课时温和美妙的声音,下课时能和同学们在
一起说说笑笑。这些优越的学习环境不是你们应有的,而是你们的爸爸妈妈赐
予你们的,你们应该懂的珍惜这学习的机会,不要让它从你的手中白白的流
失。
学习虽然苦些,但和宋濂的求学生活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地投
入到学习中,努力学习,就会学有所成,取的好成绩。
机会,是每个人通向成功的金钥匙,只要把握好现在的每一次机会,才能
在其中锻炼自身,将自身置身以竞争的行列中。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说道勤奋,我们就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处
处落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勤奋就是将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早就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这
样的道理。这也不禁使我联想到自身的生活,我对待学习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
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身还是
有许很多多的不足,有时也会犯懒病,也会想偷工减料,对待林林总总的事,
我也不能说我已经给进了我的极限。
保尔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
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做
人不应该给自身留太多遗憾,也许我们自身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只要努力去做
就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也应该
好好反思,虽然学习十分的艰辛,可是我们是否已能问心无愧?答案当然是“没
有”因此,在以后的时光里,我必定要培养自身坚韧,勤奋的性格。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未来的道路确实是漫长艰辛的,还
有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要的就是老老实实走好每一步,我们应该带着一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的心和像宋濂一样高贵的平直,去勇
敢面对,勤奋,努力!让我们在花季雨季,在似水流年的日子里,谱写出无悔的
青春乐曲,飘扬无憾的生命之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9
宋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称他
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它为“太史
公”,诸如此类的名誉形形色色,那多的名誉,那多的赞许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人
知晓,又有几人曾体会?
俗语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成家”,宋濂家小时候就很清贫,没有钱买书
读,于是宋濂就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依旧坚
持抄书,并且决不超过约定日期归还,因为他的诚信,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
借给他,就这样他克服了没钱买书这个困难。
接下来,他又遇到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寒冬时四肢僵劲不能动,穿行在深
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
同舍生穿金戴银而宋濂却是破衣旧袍,然而这样都未能动摇他的求学信念,反
而他沉醉于自身心中“乐”,对同舍生的豪华并不羡慕。
最终宋濂成功了。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我们的生活条件好过宋濂,血刺条件更胜过宋濂,而
我们的成就却不胜宋濂。为什么呢?
原因在我们自身。
宋濂,刻苦好学;我们,懒散厌学;宋濂,虚心请教;我们懒得请教;宋
濂博览群书;我们孤陋寡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
个人的潜能,会让一个人走向成功。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他专心与
否。提升一个人的能力,促成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好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珍惜现在优秀的学习资源,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
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贫寒却照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
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以中有足乐者而从不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如今。咱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古代化的社会,在家里
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咱们读书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
为咱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件。可是咱们呢?咱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
里,心却飞到了里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么躲避
考试;父母处处为咱们着想,咱们却从未学会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照旧嗜学的宋濂,就像人们感动于那个天亮了都不肯回家
的孩子一样。辗转六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件与大学士宋濂那时相比,真是一
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几个卓越的人才能与宋濂相提并论呢?
这兴许就是环境变化的缘由吧!艰辛的环境可以使人坚强,幸福的环境却会使人
懈怠。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引见说,澳大
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有。但,澳大利亚的父母却秉着再富
不要“富”孩子的准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
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
量……我想,兴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因此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缘由之一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现在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更
宿愿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咱们勤奋
好学、不怕享乐的意志,使咱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体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1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
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
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即使如
此,他依然能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然,今日之学子,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却
不及宋濂之万一。抄书的做法虽然不再提倡,但优美的句段还是应该积累吧?
步行百里虽然已经不太现实,按时到校的要求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可是,看
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自觉设置了读书笔记?又有多少因一点小事就不见了
身影?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宋濂的求学态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现在的学生有几个对老师如此谦恭?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
师的现象,又在多少学校不断上演?当然,这里面不乏老师的教育方法失误,
教育言辞激烈,但这就能成为学生顶撞、辱骂、殴打老师的理由吗?学生的人
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就可以漠视吗?
唉,不说了,谁叫咱是老师呢!说不定有很多读者看了我的这些感慨,还
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老师身上呢!哈哈,随便吧,反正老师的地位已经够低
了,再多听上几声叫骂也无所谓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2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
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
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身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身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
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
书,寒中抄录,而自身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
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
于自身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
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身,自身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
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身毕生精力传
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
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
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
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
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
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身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3
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我眼前似乎出现了宋濂在天寒地冻时忍受寒
冷抄写书籍、在乡间小路奔波求学、在大山深处苦寻住处和身穿破衣却积极乐
观的样子。我不禁深深感叹,果然只有勤奋和苦干,才能为未来开辟一片天
地,造就一位人才。
宋濂无疑是在家境贫寒的时候读书的,成年时不能拜师,更不能有鲜艳亮
丽的服饰甚至是暖和的服饰。这一切很难,我们无法理解。对我们来说,所谓
的“辛苦”就是父母和老师给我们的期望和一些作业。我们面对的是家长和老
师们殷切的希望,但却把这些希望看成无形的、巨大的压力;我们面对的是课桌
上的作业,但却把这些作业看成不可逾越的大山。
因此我们仰望天空,感叹着“我们很努力”,可这“辛苦”丝毫比不上宋
廉的苦,因为至少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拿着属于自身的新书,听
老师讲课。这些,恐怕是宋濂小时候无法企及的。
但宋濂并没有在苦难中退缩,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勤奋,去克服那些苦
难。没有书,他借别人的来抄;没有老师,他到处求学;没有衣服,他默默地忍
受着寒冷和嘲笑。怀着读书的欲望和乐趣,他能克服苦难,获取更多知识。
而我们,面对学习上的苦难,我们是否也应该把苦难当作一叶扁舟,穿越
茫茫大海,用勤奋作为捷径攀登顶峰,不怕一切,勇往直前?
古人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该学习宋濂,
把苦难当做到达成功的垫脚石,把勤奋看作到达成功的阳光大道,在苦难中积
极生活,奋力学习,博取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4
古人学习时与我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他们的求学之路是否一帆风
顺?这个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为了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则勤奋学
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所写的一篇赠序。文中写了作者得书之难,从师之艰和
求学之苦。令人不禁感叹作者的好学精神与苦学精神。
结合现在我们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不用千里迢迢去求
师,也不用想尽一切办法去得书。我们现在的条件优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
升,想看书直接去书店买,到上学的年龄是会直接去学校报名,有老师来指导
你。可我们却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学精神与苦学精神。文中写道:“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弗之怠。”充分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刻苦。我们不用抄书,
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可是,有些同学却从未好好多过,他们与宋濂相比,多
了一份优越,少了一颗好学的心。
文中有一句话:“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
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作者对学习的痴迷,对衣着打扮的不在乎。而
我们呢?有些同学不比学习,只比吃,比穿,看谁打扮的“靓”打扮的
“帅”,存在明显的攀比心理。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一定有所下降。你可否想
过,衣着只是一个外表,而内心的美才是最令人着迷的。我们喜欢美丽,没有
错,但不要过分追求美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内心上给自身增多美丽,有
知识的人是美丽的。我们应当学习作者,学习他那以学为乐的精神。记住,用
珠宝装饰自身不如用知识充实自身。
同学们,看看《送东阳马生序》,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好的,告诉我们
要拥有一颗好学的心,让我们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来,为了明天而
努力奋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
宋濂先生小时家穷,有句话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今读《送东
阳马生序》徒生若干感慨!先生幼时艰难若此与我等几乎一致,可他立志求学
之心无从减少一分一毫,却日益努力,鞭策自我,颇有孔夫子所言“朝闻道夕
死可矣!”的气概。直至终有成就,成为一代理学大师,此间种种奋斗事迹令
我辈感佩至深,此乃世间之大人也!
予自幼贫苦,自小盼望学有所成。今日观来,至难!小时上初中须到家外
十几里地的学校读书,三日一回,母亲备好馒头,干净衣服等我拿走。夏秋之
际还好,温度适宜,直到秋冬季节,北风怒号,冰雪益深,我独自一人骑着自
行车走在黄河大堤上,毫无遮挡,彻骨的凉意浸透身体。有时车子坏了,还要
扛着车子走,幼小的肩头容不下这重量,曾弃车一旁哭号不止,无法,继续前
行,疲惫不堪,到学校时迟到已久,老师责骂,罚站一节课,双腿酸软,满眼
泪珠,委屈至深,不能诉冤。今日思来亦感触颇深,苦日子待在心底很深了,
没读到先生这篇文章以前,很少从心底泛上来,今日如遇挚友,一吐为快!
与先生相同,我求得一良师益友,便是书籍。自高中起,读得钱钟书、梁
实秋,还有竹林七贤,便觉得有顿开茅塞之感。后追求学业十几年直至见日仍
一事无成,有愧于父母亲友!
近几年日读书渐多,涉略广泛,文史哲皆可通读,智识愈多,见解也深刻
起来,与丈夫切磋并给予孩子很多指导,三人同时进步,家庭里增多了更多讨
论与辩解之声,此亦蒸蒸日上,渐有起色,深感欣慰!
而立之年,日日三省吾身,今日虽食饱寝暖,却不忘时时读到自身,勿忘
初心,努力前行,终有一日可厚积而薄发矣!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13:4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08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