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中国过年习俗

更新时间:2023-01-23 10:54:57 阅读: 评论:0

中考数学能用高中的公式吗-厘米换米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ie缓存位置)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我国春节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

有许多还相传,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

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

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

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下面是店铺整

理的一些春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1

1、团圆

不知何时起,人们已经不再像先前那般对春节另眼相看了。至于

其中的原因人们早已说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个人而言,或许还不至

于不把春节放在心里,因为就着这样的节日可以图个全家团圆,共叙

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乐酸甜,证明家庭仍然是现在的社会中的最牢不

可破的组成单元。

2、联谊

在国人的心目中,在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一个比春节更让

人看重的了。春节里除了自己家人团圆之外,走走亲戚串串邻居也是

必不可少的一项。这样不仅使人们在交流相互信息的过程中,增进了

解彼此间的其他相互的盲点,也让人们的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拉

近,和谐了家人也和谐了朋友更和谐了社会,和乐融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

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

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

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

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

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

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

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

节的习俗。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

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

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

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

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

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

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2

拜神祭祖

过年风俗源于远古农耕民族的“腊祭”。“腊祭”是古人“神先

享用”意识的体现,人们习惯“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

之”,形成“岁终出祭”古俗。由于宗教、风俗本身的保守性及历代

统治者的倡导,这种原始时代的“敬神”礼俗代代相袭,并日渐演化

为祭灶神。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祭祀灶神。

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

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心目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但

自灶神产生始,其职权便与火或灶火相游离,摇身一变成为天帝派驻

各家的监察大员,乃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

上报天庭,故深得老百姓的顶礼膜拜。人们想祈福禳灾,便对灶王爷

恭恭敬敬。

祭灶风俗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过

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一

般在年三十,乡间人家在去法秽、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帖

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

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年饭,大

都也是先让祖先“前来”享用后方可开席。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

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团年守岁

过年习俗的民间传说与“祭腊”不同。据民间相传:“年”原是

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迎之际,便四出噬人。古

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

裂出巨响,把“年”吓跑。《诗经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记

载,这“庭燎”便是用竹竿制成火炬,燃烧时竹节内空气膨胀后爆裂,

发出噼啪啪之响,这大概是“爆竹”的由来。既然“年”怕火光、爆

响,人们每逢除夕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

岁。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年夜饭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分岁饭”。根据《荆楚岁时记》

记载,至迟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团年饭的习俗。除夕守岁也是从吃团年

饭开始,这顿饭常常得准备好几天,是农家一年中最丰盛的阖家团聚

之宴,一般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一直吃到深夜。古代一些监狱官员

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年,可见这顿“团年饭”是何等重要。“团

年饭”南北风俗各异,但大都有所寓意。北方人喜包饺子,意即“更

岁交子”;江浙一带打年糕,楚地做鱼肉糕,“糕”与“高”谐音;红烧

全鱼则是祈祷“年年有余”。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南北朝时期即有文字记载。(梁)徐君倩就

有诗《共内人夜坐守岁》写道:“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

钗重,为待晓不催。”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

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已非传说中那消极的躲过“年”,而是在共叙

亲情中辞旧布新,寄托着一种对来年的美好期望。

恭拜大年

《北平年谣》有“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

新年正月初一,人们早起后穿上崭新的衣服,放过“开门炮”便走亲

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古代通常的“拜年”顺序是:

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

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不同的讲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

这年才算拜完了。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

则是平辈间相互道贺。

明朝中叶,“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

者连日,谓之拜年。”(《菽园杂记》)大约从清朝起,拜年已有“团拜”

的形式,《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

以敦乡情”。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恭拜新年,这大概是

早期的贺年片。至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

姓名、地址,还写有“新年快乐”、“吉祥如意”之类的祝辞。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

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

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

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春节习俗之一。压岁钱是由长辈

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

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压岁钱在民俗文化

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

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中国不同地域的春节风俗

江苏

新春佳节期间,江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大年初一不动剪刀,

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

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

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

财”之意;过年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唯恐把“财气”、“如意”

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意为聚财……

四川

四川过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

丰盛,但不吃饺子。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

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

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妇”(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

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

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城市中)狂

灯会。白天场(庙会)、荼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平书等表演。

辽宁

在辽宁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

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

客人带回家。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

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

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上海

除夕终于来到,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晚上,各家长幼齐

集户内,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

在年夜饭后,大家围炉守岁,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到子夜时,

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

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

祖先。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广东

广东潮汕地区人,出门拜年前,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

亲戚,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的

话。落座后,亲戚会以潮汕功夫茶招待,临走时,回送大橘。“所以,

一天下来,你会发现早上带几个潮州橘子出门回来还是几个。”因为

粤语送大橘为“大吉”,回赠是一种礼貌。同时在正月,每个人都要

看紧自己的口袋,切忌让别人掏,“被人掏口袋,意味着这一年要被

‘掏空’”。

重庆

提到新春佳节,不能不提年夜饭。中国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

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

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

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

安。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

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

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

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吉林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

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

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

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

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

解油腻。

湖北

在湖北农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饭的时间各异,这一习

俗可能您怎么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点多钟就开始合家团圆了;

姓高的,则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左右才开宴;那么姓余的,年饭时间定

在天快黑的六点钟;姓杨的则只能在晚上十二点以后……

山西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

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新春佳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

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

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

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

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黑龙江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

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

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

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

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北京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

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

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

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

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新春佳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

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

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山东

在山东的宁阳县,大年初一讲究吃馄饨,称之为“填仓”。

在黄县、蓬莱一带,初一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

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

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闩打三个秋千,

据说可以长得快。

浙江

浙江乌程县在大年初一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

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初一要吃

豆粥。晚上要在关门前,再放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

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橘,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

宝”。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10:54: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20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新居落成对联
下一篇:悼念短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