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人生际遇

更新时间:2023-01-23 08:38:18 阅读: 评论:0

中考真题数学试卷-陈有几画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四川蜀南竹海)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全文译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希

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

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

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一作:

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

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

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注释

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

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

《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

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

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

诗词联想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

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

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

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

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

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诗句赏析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

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

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

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

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

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

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秋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

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

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

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秋

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

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

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

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

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

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

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

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

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

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

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

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

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

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

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

但似乎还有更深的,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

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

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

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

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

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

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

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

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

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

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

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

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

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

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

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

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特点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

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

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

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

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

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

“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

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

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

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总结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

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

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

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

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

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

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

词的上片寓情于景。词人首先写道:“世事一场大梦。”首句把人世喻为梦

境。梦总是空虚的,转瞬即逝的。这里的“人世”与“梦”恰如《西江月·平山

堂》中说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一样。词人借梦抒怀,以此感叹

人生的虚幻与短促。接着第二句写道:“人生几度秋凉。”其中,一个“新”与

“几度”搭配,更好地表现了人生坎坷,人生的短暂,似如过客一样来去匆匆。

可以说,词人在此感时伤怀。

于是,词人接着写道:“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这里两句紧承

“世事一场大梦”而来,进一步通过时令风物,来表现时光匆匆而引起心中的惆

怅。从意思来说,前一句说秋风吹来,树叶零落,在回廊上发出声响。这是从视

觉来写的,表现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凄凉。

下一句写人,写人对“秋风扫落叶”景象感受。悲秋,就是因为秋催人老去

而伤感。词人把自然之景与人的感受结合起来,不但表现了季节的转换,而且也

表现出时光易逝、容颜将老的无奈之感。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

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

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

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

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

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宣泄。

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

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

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

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

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

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

“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

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

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

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

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

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

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

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

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

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创作背景

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

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大致有如下二种不同的说法:一、

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二、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

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

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

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

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

坡乐府》等。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08:38: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9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古诗的故事
标签:人生际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