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思路结构类试题
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
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
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
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
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由于它处在文章的中间,所以考虑它的作
用,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一般为承
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
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
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
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
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
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提醒:开头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或在开头,或在中间)
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
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作用;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的铺垫作用。
高考散文常见题型: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
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
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
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
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
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答题要点:因文章的表述中心常常表现在散文文题上,关键词就是文章的
表述中心,所以文题中的关键词常常是命题者喜欢关注的对象。答题时一定要从全
文着眼,全局兼顾,要学会使用段意概括和层次切分的办法。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
答题要点: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
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答题时最重要的是在分点概括的时候
千万不要把几个答案并列成同一层意思。
2.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答题要点:这类题一般在组织答案时不需考虑全文,只需把握这一局部区
域的内容即可。
以上两类概括题答题强调概括出的要点,一定要是不同方面的内容,答案
应是各个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概括,绝不能是同一方面
(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内容。
3.文章主旨的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
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
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
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
高考散文常见题型:语句赏析题
1.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或:分析下列语句的表现手法。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
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
和深层含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
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这类题答题思路一般有两种: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突出
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⑵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表
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B.某一语句的结构作用
答题思路:这类题要求较单一,答案组织也较明确。答题思路一般是:指
出某种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上下文的内容说明。
C.主旨句含义理解
答题要点:这类语句一般皆是在文章末尾,都是议论句,起收束全文、点
明主旨的作用。答题时不能一叶障目,语句含义要结合文题中关键词和思路结构
题、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答案综合而来。
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散文探究类试题
命题类型:
一类是文本内涵(主旨)探究。这类题属于文章主旨范畴的探究,是文章多
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
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
面,不能遗漏。
一类是有文本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
查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走三步:第一步,明确文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技法;
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并具体分析文章如何使用这些写作技法;第三步,适当拓展
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提醒:探究题答题的原则是“立足文本,适当延伸”,切不可脱离文
本。)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
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
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
(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
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
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
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
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
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
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
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
旨
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
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
+D表明XX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
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
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
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
+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
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
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
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6)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
体、含蓄、别致
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
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
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
贬分明
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
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
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
以深刻印象
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
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7)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
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
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
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
地表达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
表达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
空间
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
+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
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
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
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8)结构安排的特点有: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
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06:3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90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