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
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
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
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
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
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
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
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
的形式来研读课文。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
访者。
四.研读课文。
动全国的大学生杀人案: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
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今年上半年重庆巴南区一名初中生跳楼
自杀,原因只是因为父母责备他不该通宵上网。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
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人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是一个人最起
码的责任;珍爱生命,是一个人对他父母最大的敬重。
师板书:珍爱生命
6.您在这园中找到“生与死”的答案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也就
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信心。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您面前的又是一
番什么景象呢?
请全体学生朗读六个“譬如”
师板书:落日灿烂、雨燕高歌、气象万千
师讲解: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
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
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
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
辱皆忘,坦荡自如。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
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
变的。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
中振作起来,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北京作协副主席,完成了生命的质的飞跃。
师板书:热爱生活
8.结束语: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
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
盛开。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
古希腊的荷马,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
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
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集聋
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
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凡是历
经劫难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好,我们今天的模拟采访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五.延伸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大家相互交流
一下。
如:①要关心残疾人;
②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③要勇于正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克服脆弱。
④遇事要冷静思考,不要冲动,不要有过激行为;
六.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字数6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地坛我
琉璃剥蚀双腿残疾
朱红淡褪找不到工作
高墙坍圮找不到出路
雕栏散落
古柏苍幽出生是事实
草藤茂盛死不必急于求成
昆虫活跃珍爱生命
气象万千热爱生活
教后记:之所以选这篇文章上公开
课,是因为自己很喜欢它。它那洗练恳切的语言,它那冷静沉稳的
叙事风格,它那淋漓尽致的痛苦,它那历难而不屈的坚韧……无一
不深深打动着我。怎样让学生也能“于我心有戚戚焉”,感受到这篇
文章的文字魅力和思想魅力,我思考了很久。后来,我决定用“剖
西瓜”的方法,先让学生找准课文切入点,然后融会贯通全文。为
此,我打破通过划分结构来把握文章内容的做法,让学生围绕三个
问题来阅读全文。这三个问题是:人为什么要出生?是不是一死了
之?怎样活?在课堂上,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把握全文,思路清晰,
理解准确,思维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
因为学生大都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人生经历有限,对苦难的
感受不深,所以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仅仅流于表面,还需要在以
后的教学中加以熏陶和强化。
《我与地坛》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
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
2、知识目标——散文的阅读理解,品味散文的语言;
3、能力目标——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方法:注意内心描写,设想人物内心世界
从而更好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散文的语言,体悟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
写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内容,提出自主问题。自主问题摘录:
1.作者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2.怎样理解“这样一位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句话?
3.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有何变化?
4.文章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
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与“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
辙”与“脚印”?为什么?
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与地坛景物的作用?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先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
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
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显示教学目标)
二、文本解读
(一)母亲的付出
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
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2.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品味,
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第2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第3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第8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细节、表情、动作
①“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疼爱理解,毫不张扬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特定的姿势动作毫不张扬
②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
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母亲久候不归,出去找儿子大海捞针一般,
孤独无助,茫然但又执著,这是多么柔软而坚定的信念。)
③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语言
①“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朴实的语言却蕴涵了无限的内容,
作者到许多年以后才渐渐听出其中的滋味,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
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心理(“我”的设想)
①儿子对母亲心理的设想“当我不在家的时候……终于能找到”——形象地突出了
时间之长和母亲始终在焦虑、空虚和痛苦中煎熬。
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伤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怜天下父
母心
③她理解儿子,知道有些事要儿子自己想通,但出于母亲的本能,她要无法不为儿子
的生命担忧,她整日整夜活在痛苦、惊恐之中。“我”所承受的,是我的不幸,母亲
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与形色的痛苦。他不但要随时
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坚忍的意志
“担心”;“自我安慰”;“暗自的祷告”;“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母亲
最低限度的祈求”;“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
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二)儿子的感悟
1.儿子从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
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
明深刻。”
2.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明确:不理解——理解——痛悔——怀念
语句:如“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
.
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的时间,
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想告
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
..
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
我已经来不及了。”
(三)地坛、母亲与我
地坛、母亲与我,三者存在什么关系?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
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
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
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三.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抒情散文,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真实的感
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全文共分为
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使他萌生了生活的信心;后半部分写伟大的
母亲给了他寻找生路的勇气。作者用与苦难抗争的生动事例,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
识。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希望同学
们能从中获得教益。
三、作业
回想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运用细节描写,注重展示内心世界,
注重抒情与议论,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板书:
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二、写“我”儿子对母爱的感悟
对母亲的追儿子的感悟“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忆和眷念“我”母亲的深深怀念
附:《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望着望
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
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是动静。当一切恢
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
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
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
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
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
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
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
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经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
的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
啦啦”的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
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
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
明天。”我说。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
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
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
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
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
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
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
也决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
地呼吸着,像她艰难的一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
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
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
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活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
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06:0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8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