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

更新时间:2023-01-23 05:56:28 阅读: 评论:0

学而思和新东方哪个好-口若悬河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杨洋个人资料)

.

.

-优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根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

比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平安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外表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

.

-优

5.太阳的构造:由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剧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

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

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

减,南北极点为零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公转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备注: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自转→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黄道〔平〕面〔23°26′〕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大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

.

-优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晨昏线:

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由夜进入昼那么为晨线,由昼进入夜那么为昏线。

B.特点:

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

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局部,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如果昼弧>夜弧→

昼长夜短,昼弧<夜弧→昼短夜长,昼弧=夜弧→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每天6点日出,18点日落。

c.只有在二分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全球各地6点日出,18点日落。

d.二至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夏至日时,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

时,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e.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3.昼夜交替的周期:

恒星日地球自转的时间23时56分4秒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交替的时间24时

(2)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①规律:

A.经度相差3600,地方时相差24小时,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

B.东早西晚

C.东加西减

②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地方时+/-时差〔东加西减〕

2.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为同一个时区,每相差一个时区,

时间就相差1小时。

②区时的计算步骤:

a.求时区:时区号数=经度/15°〔余数局部<7.50,取商;余数局部>7.50,取商+1〕

b.求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c.求区时:所求区时=区时+/-时差〔+/-的选择,根据“东加西减〞原那么〕

3.日界限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向。〔左右手定那么〕

.

.

-优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记忆课本19页图1.23三幅图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简便计算:太阳高度=900-两地的纬度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的划分

①我国的传统四季划分:四立

②欧美国家的四季划分:二分二至日

③气候四季的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

2.五带的划分: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部圈

1.划分依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分类特点

传播物质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

横波〔s波〕较慢固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

化而改变

纵波〔p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

2.分层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

组成。

3.地震波的波速变化: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4.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

.

-优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生物圈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过程示意图

2.结论:①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根本原因:地球上下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3.形成过程:

由图得出的结论:

①近地面,高温低压,低温高压,水平方向上,气压由高压指向低压。

〔低压控制的天气为阴雨天气;高压为晴朗天气。〕

②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性质相反。

③某一地,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值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值。

④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

4.几种现象的解释:〔注意结合图〕

①海陆风

②山谷风

③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三种情况:一力: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1006

1008

1010

(hPa)

.

.

-优

1006

1008

1010

(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二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只在高空中出现。

三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这种情况在低空中出现。

3.风力大小的判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4.识记: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力大小。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从图上可知:

〔一〕形成:

〔1〕气压带

1.分布规律:共7个气压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2.成因:

①热力原因:赤道低气压带〔原因:气体受热膨胀上升〕

极地高气压带〔原因:气体受冷收缩下沉〕

②动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2〕风带:共6个风带,00-300为信风带;300-600为西风带;

600-900为极地东风带

〔3〕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随太阳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二〕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冬季〕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北美高压冰岛低压600N(副极地低气压带)

断块状

(2)7月份〔夏季〕分布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北美低压亚速尔高压300N(副热带高气压带)

备注:

1.总的而言,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的原因在于:北半球海洋与陆地相间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呈条带状

.

.

-优

分布就在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性质比拟单一〔均匀〕。

2.亚洲低压形成的原因: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亚洲高压形成的原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体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补充:

季风:1.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称为季风。

2.分布地区夏季冬季成因

东亚地区东南风西北风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南亚地区西南风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成因: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特征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压带

和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

对气候

的影响

夏季:炎热枯燥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成因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冬雨型〕冬季:温和多雨冬季:西风带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拟均一的大围空气,叫做气团。

(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一般把锋面和锋统称为锋。

(3)类型:

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锋面示意图

锋面符号

过境前天气晴朗晴朗晴朗

过境时天气阴天、刮风、下雨、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天气气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气温、湿度升高,

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过境前后的气

温、气压

.

.

-优

降水位置锋后锋前

降水时间、强度时间短,强度大时间长,强度小

代表性天气夏季的暴雨、沙尘暴、寒潮一场春雨一场暖梅雨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类型高压〔反气旋〕气旋〔低压〕

气压状况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气流北半球

流向南半球

由中心向四周呈顺时针方向辐射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方向辐合

由中心向四周呈逆时针方向辐射由四周向中心呈顺时针方向辐合

水平示意图北半球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

空间示意图

控制天气晴朗阴雨

我国典型天气我国秋季“秋高气爽〞的天气

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

出现的“台风〞天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

②森林的破坏严重

2.全球变暖可能引起的影响:

应对措施: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特征:连续但不规那么

2.组成:

淡水

理化性质

咸水〔海水〕

.

.

-优

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形态液态水:水量最大,分布次之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海洋水:最主要的96.53%水圈主体

大气水

存在空间河流水

地表水湖泊水

陆地水冰川水2/3淡水主体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概念: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分类:海陆间循环、海上循环和陆上循环

3.过程〔图〕

4.意义:①促进了地球上各种

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

②促进了海陆间物质的转移;

③促进全球热量交换;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拟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分析关键词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

2.分类:暖流高温指向低温〔低纬朝向高纬〕

性质

寒流低温指向高温〔高纬朝向低纬〕

风海流洋流的最主要的类型动力:风力

成因密度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洋流

补偿流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

画图〔南、北半球,并引出暖流是从低纬到高纬,寒流从高纬到低纬。〕

.

.

-优

3.熟记洋流模式图及各大洋的洋流〔参照课本〕

4.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北印度洋海区: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④南纬40-60度为环球性的西风漂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渔场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

①寒暖流交汇处常形成大的渔场道渔场〔千岛寒流、日本暖流〕太平洋的西北部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大西洋的西北部

渔场〔东格陵兰寒流、北大西洋暖流〕大西洋的东北部

②上升补偿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太平洋的东南部

3.对航行的影响。顺洋流速度快;逆洋流速度慢。

4.对污染物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物的围。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

2.分布特点:地区差异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我国情况:很不均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空间措施:跨流域调水

夏秋多,冬春少-----时间措施:修建水库

4.我国最缺水的地区---华北平原

原因:自然原因:①处于我国的半湿润地区,降水量较少;②降水集中且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①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经济兴旺,需水量大;

②污染水、浪费水的现象严重。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关系: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

.

-优

1.水资源问题成因①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开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

②水污染严重

2.措施:“开源〞与“节流〞并重

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冰川的使用等。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根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3.影响:削高填低,使地表状况趋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分类岩浆岩岩浆活动喷出型:玄武岩有气孔和流纹构造

侵入岩:花岗岩

沉积岩外力作用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含有“化石〞

变质岩变质作用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2.物质循环〔图〕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

1.褶皱:

顺地形:背斜成山如喜、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背斜:向上拱起

逆地形: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到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2.褶曲

顺地形:向斜成谷如金沙江谷地、澜沧江谷地

向斜:向下弯曲

逆地形: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

.

-优

注:1.背斜中可以找到石油、天然气;向斜中可以找到地下水

2.修建隧道,应在背斜中

原因:①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平安性

②斜构造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不会发生塌方,平安稳定

2.板块构造学说

组成:六大板块名称

生长边界:背向运动拉伸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分类

消亡边界:同向运动碰撞、挤压高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

应用会解释一些现象

二、断块山

1.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水平运动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假设干地貌

2.运动方向上升地垒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

垂直运动

下降地堑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三、火山

1.地貌

2.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四、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首选的是公路

②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呈“之〞、“8〞字形。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上游侵蚀作用:以下蚀和向源(溯源)侵蚀为主

河谷形状:“V“字形

横剖面图:

(2)河流中游侵蚀作用:下蚀减弱,侧蚀增强

河谷形状:“S〞型

横剖面图:

〔3〕河流下游侵蚀作用:以侧蚀、堆积为主

河谷形状:“U“字形

横剖面图:

三、河流堆积地貌

〔1〕山前〔山口〕位置:洪积冲积平原洪积扇〔冲积扇〕

〔2〕河流中下游位置:河漫滩平原河漫滩

〔3〕河流入位置:河口三角洲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大多数河流的冲积平原有聚落分布的原因

2.影响

.

.

-优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展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3.联系纽带: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4.主要方式

A.水循环

B.生物循环①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展光合作用

②具体作用a.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和有机物

b.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c.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岩石圈循环

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部:各个要素的开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外部: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带性差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差异〕

①概念

②规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延伸方向:东西方向

③根底/重要影响因素:热量

④分布:低/高纬度地区

⑤示意图

2.从沿海到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差异〕

①概念

②规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延伸方向:南北方向

③根底/重要影响因素:水分

④分布: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

⑤示意图

(2)垂直地域分异

特点:①垂直带谱中最底部的自然带是基带,基带与山体所在地区的水平自然带一样。

.

.

-优

②垂直带谱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有很大的相似性。

③同一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垂直带谱比陆地区复杂。

④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二、非地带性差异

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

典型例子南美大陆西岸南纬3度~南纬30度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疏林草原带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05:5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88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美发店名
下一篇:考察情况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