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端午节手抄报一年级

更新时间:2023-01-23 04:24:59 阅读: 评论:0

老师对教育机构的建议怎么写-单人的拼音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一年级下册数学)

小学生简单又漂亮的端午节手抄报

小学生简单又漂亮的端午节手抄报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

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

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

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

“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

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

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

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

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

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

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

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

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

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

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

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

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

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

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

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

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

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

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端午节”放假三天

市民对于农历闰五月的期待大都是由于牵扯到“端午节”放假。不过,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公布的“端午节”放假规定,放假时间为6月10日至12日,

共3天。

从放假角度来说,“端午节”实际上只能过一次。

“端午节”只有一个

至于这个“多出来”的农历五月,北京民俗博物馆民俗专家尚鸿介绍说,闰

五月并不代表就有两个“端午节”,因为按照民俗的相关规定,任何一个节日

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固定名称、固定习俗和固定日期,今年就涉及到固定日期的

问题。“端午节”应当是阴历第一个五月的“午日”,所以今年只有5月28日

才称得上是“端午节”。

不过尚鸿认为,由于商家促销的考虑和北京外来人口众多、各地习俗不同,

闰五月粽子依然在货架上销售的现象是极有可能发生的。“端午和夏至关系密切,

有的地方夏至也吃粽子。广东一带吃热粽子,而北京讲究‘热包粽子趁凉吃’,

所以过去叫卖吆喝的都是‘江米的、小枣的、凉凉的大粽子’。现在生活方便了,

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粽子。”但对于岁时感强烈的“老北京”来说,只有在“端午

节”当日才会感到浓重的节日气氛。

记者咨询了京城几家超市和粽子销售网店,对方均表示,闰五月是否还会销

售粽子尚未确定,但继续上架销售的可能性较大。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04:24: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84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赏析文章
下一篇:李白的山水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