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
[关于七夕节的传说]七夕节的传说
篇一:[七夕节的传说]关于七夕的传说的故事
七夕中国情人节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
女节、七娘会、仙缘会、双七节、香桥会、仙桥会、天缘会、巧节会等。农历
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七月节)
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名称不同,其过节的民俗内容也不同。之所以有这
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就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
素和人们对生活诠释,所以难以放弃。纵观"七夕"在我国的发展史,凡是动
乱时期它是最容易被人们淡化的,凡是安定时期又是最让人挂牵的。现在又到
了一个重新挂牵"七夕"的时期了。
农历"七夕",俗谓"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即与七夕密切
相关。宋人秦观词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两情若
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载以降,这凄婉的词句与天河中的牵牛织女
双星一起在人们的心头闪耀--
超越时空的美丽传说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发展、演变,有各种不同的版
本,主要情节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织云彩,也称云锦天衣;牛郎是
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过
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诉他,天上织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银河洗澡,叫他去"偷取
"织女的羽衣,这样没有了羽衣,织女就不能飞回天上了,就会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
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
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
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
第2页共9页
郎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就
会得到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来有一天,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凡间,大为恼
怒,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
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想起老牛告诉他急难时披上牛皮会得到帮助的话,急
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飞到了天上。
就在牛郎要追上织女的关键时刻,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在织女身后一划,
那划痕就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现在牛郎星旁的两颗小星,称扁担
星,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最后,牛郎织女的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
鹊,它们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丽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桥,让这对相思
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
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
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与爱情无关的七夕传说
古人吟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
看牵牛织女星"。如今的七夕,已经找不到这古诗中的浪漫,而只留下商家忽
悠的"中国情人节"了。
人们甚至忘了七夕还有"乞巧"的习俗,就更别说"晒书"、"拜魁星爷
"了。
倒是李商隐这首《七夕偶题》还能让人想起很多: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而且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
牵牛星和织女星。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
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而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
第3页共9页
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就把七夕叫"魁
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
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关于魁星爷,还有一些传说故事: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
点,又是个跛脚。有人甚至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取笑他的长相。但这位魁星爷志
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
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
意,就录取了他。
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则有点悲伤,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
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
"晒书"的习俗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
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是在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李商隐诗中的"方信阮家贫",则另有其他的意思,说的是汉代晒衣的风
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
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
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
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关于七夕的习俗很多,希望这些传统习俗不要在我们的手中失传。
"七夕"的发展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不管它的产生有多少个理由,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七夕正式定为国
家节日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国实行夏历,并将二十
四节气订入历法,并明确: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
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为节日,形成定制。七夕在汉代是个重要的
第4页共9页
庆祝日,因为汉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诞生与漪兰殿。
又传说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时,王母娘娘曾到皇宫会见过汉武帝,更给七
夕加上一层神圣的光环。(2)神话故事的嵌入。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何时,口头传
说时期的事目前不好确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织女星究竟是哪颗星星,
争议也是比较多的。从现在据有的文献资料看,把牛郎和织女说成相互爱恋、
结婚、生子、被银河分离、七夕相会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
震荡,传统的儒学受到冲击,学术思想比较自由,民间文学非常发达。国家分
成南北,战争使人民妻离子散,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生活,于是牛郎织女一对
恩爱夫妻被人为分割大河两岸的悲剧引起同情,越传越广,越传内容越丰富,
以至进入许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从汉代以宫廷为主的欢庆节日,演变成以
民间为主的情感节日。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更加生动具体,传说也越来越贴近
平民百姓,如织女可以使妇女手巧,黄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
天离开人间苦难......为了延长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时间,有的地方甚
至出现这样的习俗:七月七日白天杀公鸡,以免打鸣惊醒正在相会的牛郎织
女。有人说西方节日以宗教为主,中国节日以亲情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内容的渗入推动节日民俗发展。南北朝以后,唐朝统一了全
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唐宋时期,牛郎和织女进一步神化,
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成为上至朝廷下
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唐朝皇宫内白天用阳起石染轻彩,作连理花千余
朵,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为"渡河吉庆花";晚上以锦彩结成楼阁,列花果
酒炙,设坐以祀二星。宋代时又把牛郎、织女这一对神仙和佛经天龙八部中的
“摩罗”联系起来,每到七夕把牛郎、织女制成土偶泥人形象,摆在桌上供
奉。供奉摩罗代表牛郎、织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过除了泥制的还有木雕,甚
或还有金银制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动更加成熟,丰富,除了沿袭历代
流传下来的供"五子"、贺双星、求灵巧、水浮针、看巧云、拜魁星......以
外,还增加上演《天河配》、《长生殿》节令戏,使七夕成为娱乐性很强的传统
节日。
"七夕"的文化特征
第5页共9页
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研究节庆文化应从这个节庆的文化精神、节庆
用具、节庆用语、节庆饮食、节庆禁忌、节庆日期等方面内容入手。每个节庆
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觉得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表达了中国
人对夫妻情的态度和理想。老百姓说:"久别赛新婚",宋朝秦观在《鹊桥
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与社会关系,道出
了"千秋不仗片时争"的处世哲学。牛郎织女相会,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
去,互相咬着尾巴为他们搭桥,这是一幅壮丽的天人和谐的图画,善良和博爱
的凯歌。中国人追求的是爱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时的欢娱;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
妻恩爱,而不是一时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
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追求永恒,是七夕节庆文化的特征,我相信七夕这个
传统节日也确实有它的永恒性,这是因为:(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
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
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
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
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
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
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
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
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
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3)传统
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
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
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
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七夕这个节日从先秦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
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这个节日有兴有衰,历经
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
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
神财富。现在我们应该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凝聚
第6页共9页
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各地七夕节风俗习惯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
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
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
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
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
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
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
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
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
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
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
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
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
去了。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
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
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
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
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
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
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篇二:[七夕节的传说]关于七夕节的传说故事
第7页共9页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
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
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
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
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
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
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
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
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
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
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
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
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
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
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
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
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
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
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
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
第8页共9页
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
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
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
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
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篇三:[七夕节的传说]七夕节的传说故事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
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
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
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
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
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
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
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
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
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
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
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脚人最为喜欢
的节日之一。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今年七夕情人节是31号)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
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因
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又称为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
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烬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
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
星。
第9页共9页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
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
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
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
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
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
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
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
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03:23: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82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