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古诗

更新时间:2023-01-23 02:38:37 阅读: 评论:0

益阳市高中2018统考-鲜矣仁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大学生心理论文)

专题2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小学我们学过杨万里的诗歌《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新诗《过松源晨炊

漆公店(其五)》。

二、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背诵这首诗。

2、反复诵读,联系生活实际,想像诗歌描绘的环境,感受行人心情。

3、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三、原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四、注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选自《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五。这个题目下有六首诗,这是第五首。

松源、漆公店:在今江西戈阳与余江之间

晨炊:早餐。

赚得:骗得。

错喜欢:空欢喜。

政:同“正”。

放出: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五、诗意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六、赏析

莫言下岭便无难,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

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

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赚得行人错喜欢。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

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

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

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

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拟人)。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

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

“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

宋诗人。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mào)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代表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

2、作者生平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

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

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创造了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

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建立了自己的诗派。

他平生著作甚丰,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今存《诚斋集》。有诗文133卷,有《杨文节诗

集》、《杨文节易传》、《杨文节文集》等著作传世。

3、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

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

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此诗时,杨万里65岁,经历了人生的坎坎

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

八、问题探究

(1)这首诗中“赚”字用得很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

“赚”字写出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实际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显带有一种白嘲和调侃色彩。

(2)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3)本诗是一首哲理诗,试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参考:

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人们总说上山难下山易,却不知下山途中还要翻过无数座山。诗人

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我们最好不要为

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4)这首诗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告诉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

克服困难,获得最后的成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5)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参考:

比喻:为了生动证明“下岭便无难”的错误理解,作者用“政入万山围子里”作比,揭示了上山过程中要攀

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的道理。

拟人:“一山放出一山拦”,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

层层叠叠的圈套,生动形象。

九、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的前半部是议论,后半部是描摹,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

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

“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

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十、板书设计

【基础过关】

1.杨万里(1127-1206),字,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

(朝代)诗人。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mào)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代表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

【答案】廷秀诚斋先生南宋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油漆②赚得

【答案】①qī②zuàn

【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晨炊:

(2)赚得:

(3)错喜欢:

(4)放出:

【答案】

(1)早餐。

(2)骗得。

(3)空欢喜。

(4)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莫言下岭便无难,。

2、,一山放出一山拦。

【答案】

1、赚得行人错喜欢

2、政入万山围子里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赚”“政”“围”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古诗文默写(8分)

1、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比喻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重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人生总是充满困难,一个困难解决了还会有另外的困难在等着你,这就好像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

店》里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

4、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人生哲理,不断战胜困难的句子:

“,。”

【答案】

1、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3、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

“政”“拦”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古诗文默写(8分)

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

不容易的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最好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

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3、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

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3、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

“政”“拦”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2016·全国初一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这首诗中“赚”字用得很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赚”字写出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实际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显带有一种白嘲和调侃

色彩。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

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赚”

是“骗得”的意思,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实际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一种自嘲和调侃意味。

3.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答案】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

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诗人运用

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

功所骄傲。

(二)(2019·四川初一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这首七言绝句写得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形象,请从“赚”“空”“放”“拦”等词语分析其作用。

【答案】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赋予“万山”人

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意思对即可)

【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诗语言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空”字突出表现了“行

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运用拟人修辞,将“万山”人格化,使万山活了起来。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答案】写作手法:景物描写、形象比喻。

哲理:我们最好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

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

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

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言之有理即可。

(三)(2018·江苏初二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5.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解析】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放”、“拦”等动词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表现力强,赋

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

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

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6.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表达这个人生哲理的?

【答案】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

“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解析】对诗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把握。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一问,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如果

首先能将文体定位为哲理诗就好了,这样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一个问题解决

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二问,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

另一重山拦住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借助“行山路”这个意象,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

道理。

(四)(2016·江苏初二月考)诗歌鉴赏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①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注】①赚得:骗得。

7.“放”、“拦”这两个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两个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形象地写出

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

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8.诗歌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或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解析】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特征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尤其注意诗句的言外之意或引申义。根据写景

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可以体会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人生路上总有很多的困难,要作好充

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五)(2017·海南初一月考)古诗阅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1.诗中把行人下岭时的心理写得生动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表现了“行人”被

“赚”后的失落神态的一个字是:_______。

【答案】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

【解析】“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的意思是人们总说上山难下山易,却不知下山途中还要翻过

无数座山。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把行人下岭时的心理写得生动有趣。“赚得行人错喜欢”是骗得前来爬山

的人空欢喜一场。一个“错”字将空欢喜的失落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

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解析】此题考查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

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

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与感悟。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

“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

进取。

【点睛】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接着结合诗句

内容分析怎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拟人的修辞效果。

(六)(2016·全国初一单元测试)阅读下列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3.解释诗中“赚得”和“错喜欢”的意思

赚得:________________错喜欢:_______________

【答案】骗得空欢喜

【解析】解释词语的意思,一般在理解诗句阶段,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查看注释,对于要掌握的字词老师都会

特别强调记忆。

14.这首诗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告诉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

待,才能克服困难,获得最后的成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解析】“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

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

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

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七)(2015·江苏初一期中)诗歌鉴赏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①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注】①赚得:骗得。

阅读上面这首诗,回答问题。(3分)

①“放”“拦”这两个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1分)

【答案】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解析】第一题,从描写景物的拟人手法来考虑,说明如此描写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②诗歌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解析】根据诗意,从对待困难的态度这方面来感想。

(八)(2013·山东初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注)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②赚得:骗得。

16.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答案】比喻:为了生动证明“下岭便无难”的错误理解,作者用“政入万山围子里”作比,揭示了上山过

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的道理。拟人:“一山放出一山拦”,把山变成了

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生动形象。

【解析】选择一目就看出的修辞方法作答。“一山拦”,把山赋予人的行为状态,说明山多路难行,此处用

了拟人手法。

17.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答案】①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解析】作者所写是“翻山”,仔细分析诗中“山”所指。另,“莫言”有劝说之意,作者到底劝说什么,

应作一番思考,从中得出作者所说的道理。

(九)(2015·黑龙江初一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0.诗中“赚得”一词是什么意思?(2分)

【答案】诗中“赚得”是骗得的意思。

【解析】“赚得”的“赚”读音为:“zuàn”意思是“骗得”。

21.分析本诗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道理?(3分)

【答案】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

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解析】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点评】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落实到文章所指,才能准确理解词语意思。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

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

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2019·山东初一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注)①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9.从全诗看,首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1)点明了作者望云山的时间和天气状况;(2)为下文写云山难辨的景象做铺垫。

【解析】首先要读懂诗句(首句)的大意,然后根据下文的内容体会其作用。“霁天欲晓未明间”:下了一

夜的雨,东方刚破晓。整首诗歌写了天刚晴,拂晓赶路远望云山奇峰的情景。那么从内容上看,首句点明了作者望

云山的时间和天气状况;从结构上看,首句为下文写云山难辨的景象做铺垫。

10.这首诗与作者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都是哲理诗,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1)这两首诗语言明白如话,意趣横生;(2)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和情态,借此说明一个深刻的哲

理。

【解析】比较阅读。如本诗第二、三句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

话。《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语言朴实平易,生动形象。所以可归纳出这

两首诗语言都是明白如话,意趣横生。本诗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把

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作者以自己由错觉到获得真知的体会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

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真实。我们想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

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由此可归纳出两首

诗都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和情态,借此说明一个深刻的哲理。

(二)(2019·山东初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①畔独步寻花

杜甫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江:指作者在成都的草堂边的浣花溪。

18.有人说,“懒”“困”“倚”三字极其传神,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懒”“困”“倚”描写了诗人在春风中懒困陶醉的神情,侧面表现出春天的美景,也体现出诗人

闲适的心情及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赏析

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春光

懒困倚微风”表面是将“春光”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情态、动作,将“微风”物化,实际是写诗人在风和日丽的春

光中,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

寄情的完美境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微风相伴相亲,为春风所陶醉的情景。

19.诗人的心境前后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诗人由在春光融融里的困懒,因为见到一树盛开的桃花,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

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写出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目不暇接的神

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

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阅

读诗歌内容,根据题目“江畔独步寻花”,特别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表现出作者对桃花之美

的喜爱、欣赏之情。江水东流,花开无主,又流露出诗人一丝无奈、寂寞、哀愁的心绪。

(三)(2017·江苏初二月考)阅读杨万里的《秋凉晚步》,完成后面小题。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22.杨万里的小诗妙用修辞,请赏析第四句。

【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叶片,一派生机勃勃,孕育希

望的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

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

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叶

片,一派生机勃勃,孕育希望的景象。

23.古人有悲秋情怀,杨万里这首却不同,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小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

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秋气堪悲未

必然”,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园的

小叶片,表现出了诗人的悠然惬意。

(四)(2016·浙江中考真题)诗歌鉴赏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24.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答案】“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

“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

法)。本首诗一二句写盛开的梅花从山脚下一直生长到小溪畔,看那样子像是要急切的生长到小溪一侧似的。从近

处来说我偏爱淙淙的清溪,从远处说我最爱那清幽的梅花。“过”字突出了梅花开得茂盛,蓬勃的生命力。诗人通

过想象,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色彩。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生动情态。读来生动活泼,别有趣味。

25.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具叠词,既突出殷切

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解析】此题考查欣赏分析诗歌语言、赏析诗歌词句的能力。古诗中,叠词的使用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

诗歌中的自然场景或任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此题“声声”“朵朵”两个叠词,生动形

象地描绘出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回去的情景。这两个叠词,既

突出梅花的殷切之情,又使诗句富有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

(五)(2019·江苏初一期中)阅读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9.诗中呼应诗题“闲居”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案】闲看儿童捉柳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写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

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呼应诗题中的“闲居”二字。

30.赏析诗句“芭蕉分绿与窗纱”中“分”字的妙处。

【答案】“分”字采用拟人手法,将芭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的优美

画面,营造出一种优美、幽静的意境。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炼字题。分三步回答: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展开联想,描述景物;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可以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手

法方面分析。仔细阅读全诗可以看出,诗句“芭蕉分绿与窗纱”写芭蕉初长,将绿阴映衬,“分”到纱窗上,这里

“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一种幽静的美,意境雅致,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31.结合诗歌相关内容,请你说说诗人为什么喜欢眼前的乡村生活。

【答案】因为眼前的乡村生活清新闲适漫步乡间,诗人看到芭蕉分绿,映上纱窗,儿童捉柳,童趣横生,激

发了他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景物一样清新闲

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

中被叫醒的,他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不由得激发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的意趣和对乡村生活的

喜爱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六)(2018·东北育才学校初一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32.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能表现这一特点的颔联诗句。

【答案】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早春柳枝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桃红初绽

时,也总是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

【解析】描绘颔联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

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

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此题一定要把柳绿桃红的美丽的早春景象描绘出来。

33.请联系全诗内容,说说这首诗结尾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早春到来的欣喜欢愉之情。

【解析】考查这首诗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心情。“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两句以春雨兆丰

年收结。“更入新年”点出早春,进入新年之后,新雨下的很足,看来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景,相比之下,去年虽

丰收,恐怕还算不上最好的年景。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新年”与“去年”的对比手法。这个结尾,说明“衰翁”所

醉心的并不仅仅表达作者对早春到来的欣喜欢愉之情,而且关切着民生。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

“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

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

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

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

靠意象来建构。

(七)(2018·磴口县诚仁中学初一期中)古诗歌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36.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答案】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

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解析】考查对诗人的炼字功夫的把握。“梅从山下过溪来”中的“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

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富有趣味。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

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

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

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37.下列对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溪水声声不停,像在急切地催促诗人快走。

B.梅花朵朵争艳,像是热情挽留诗人。

C.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

D.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显得很不真实。

【答案】C

【解析】C项正确。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个叠词,

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A“像在急切地催促诗人

快走”错。B项表达不完整。没有谈到音韵之美。D“显得很不真实”说法错误。

(八)(2012·浙江初三月考)诗歌鉴赏(4分)

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切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38.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颜色浅黄(1分),形态轻柔、纤巧(1分)。

【解析】抓住描写新柳的关键词“百尺”“浅黄”从形态和色泽两方面概括。

39.“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2分)

【答案】“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

优美而有动感。

【解析】结合上句中的“百尺”来理解,点明修辞手法,说明是描写的效果,即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九)(2018·射阳县第二中学初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桑茶坑①道中

(南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

40.描述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

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

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

和诗人的情感。一二两句意思是: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

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根据意思描绘画面即可。

4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牧童柳荫下的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一牛吃过柳阴西”的

“动”,相映成趣,形成了原始朴素的美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

础上作答,还要注意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三四句意思是: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

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牧童柳荫下的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和“一牛吃过柳阴西”的

“动”形成对照,动静结合,表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2016·浙江中考模拟)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①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乙】采桑子

(宋·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注释】①林子方被调离杭州,往福州任职,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以为然,送别好友时,写下此

诗。

34.杨万里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美景,在欧阳修《采桑子》中以“”、

“”形象生动的概括。

【答案】绿盖红幢

【解析】阅读诗词,了解其内容,掌握其主旨,理解题目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写的内

容,阅读采桑子找出概括其景象的词语。

35.以上一诗一词描绘的都是西湖荷景,但诗人抒发的情感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情感的异同

..

【答案】相同点:都是盛赞了西湖之夏的荷景;不同:杨万里借荷景之美是想要挽留朋友不要离开,欧阳修

则是喝酒泛舟赏花,一片陶醉,休闲自得。

【解析】根据古诗常用的借景抒情的方法,从诗人所写景物中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盛赞了西湖之夏的荷景;不同:杨万里借荷景之美是想要挽留朋友不要离开,欧阳修则是喝酒泛舟赏

花,一片陶醉,休闲自得。

(二)(2017·浙江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

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问,满目奇峰总可观①。

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

披仙阁上观荼蘼②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仰架③遥看时见些,登楼下瞰脱然④佳。

荼綮蝴蝶浑无辩,飞去方知不是花。

(选自《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

【注释】①可观:壮观。②荼蘑(túmí):花名。③仰架:仰望花架。④脱然:舒畅喜悦的样子。

两首诗题材不同而理趣相似,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晓行望云山》写诗人拂晓赶路远望云山,以为彩云也是山峰,直到发现有一座“山峰”凌空飞去

才知道那不动的是真山;《披仙阁上观茶蘑》写诗人在观荼蘑时,花蝶相混,浑然莫辨,直待飞去,才知道飞者非

花.两首诗都通过动静的变化,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事实两首

诗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难以言传,一经诗人妙笔写出。顿觉幽默风趣。

【解析】《晓行望云山》第二、三句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峰是静的,云是动的,

而作者却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披仙阁上观茶蘑》写作者在披仙阁

上看到花和蝴蝶分辨不清,花蝶动静相生,作者以自己由错觉到获得真知的体会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

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真实。我们想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

(三)(2018·天水市第一中学初二期末)诗歌鉴赏

【甲】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6.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答案】《小池》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写作手法的赏析。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

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小池》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晓出净慈

寺送林子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7.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

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对其中的名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要求准确把握诗歌内容,言之有

理即可。

(四)(2018·浙江椒江区第五中学初三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①。

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

披仙阁上观荼蘼②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仰架③遥看时见些,登楼下瞰脱然④佳。

荼䕷蝴蝶浑无辨,飞去方知不是花。

(选自《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

(注释)①可观:壮观。②荼䕷(túmí):花名。③仰架:仰望花架。④脱然:舒畅喜悦的样子。

两首诗题材不同而理趣相似,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晓行望云山》写诗人拂晓赶路远望云山,以为彩云也是山峰,直到发现有一座“山峰”凌空飞去

才知道那不动的是真山;《披仙阁上观茶蘑》写诗人在观荼蘑时,花蝶相混,浑然莫辨,直待飞去,才知道飞者非

花.两首诗都通过动静的变化,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事实。两

首诗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难以言传,一经诗人妙笔写出,顿觉幽默风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趣的分析。《晓行望云山》中把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

《披仙阁上观荼蘼》写诗人分不清花与蝶。从两首诗中的“方知”一词可知,不要被事情的假象所迷惑,要认真观

察,了解真相。两首诗通过形象的描写来揭示这一道理,显得妙趣横生。

【迁移拓展】

诗歌欣赏(一):

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问,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

诗词欣赏(二):

披仙阁上观荼蘼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仰架遥看时见些,

登楼下瞰脱然佳。

荼綮蝴蝶浑无辩,

飞去方知不是花。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02:3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80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我和父母
下一篇:记承天夜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