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四面楚歌意思

更新时间:2023-01-23 00:36:19 阅读: 评论:0

初中数学秒杀结论-终岁不闻丝竹声


2023年1月23日发(作者:人生的定力)

1

四面楚歌的典故介绍

四面楚歌,是中国经典的成语,用来形容处境危机,陷入了孤立

无援的窘困境地。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四面楚歌的典故介绍,希

望你喜欢。

四面楚歌的典故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典故最自出自《史记;项羽本

纪》,其中有描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

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就是发生在公元220年的楚汉争霸最后时期,

刘邦和项羽的垓下之战,这场战役直接决定了刘邦统一江山,建立了

大汉朝。

四面楚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还只是一个字面意思,

描写了在现今的安徽灵璧县东南进行的垓下之战的情况,当时围困项

羽军队的刘邦,利用心理战,让士兵们唱起了楚国的民歌,用来动摇

项羽的军心,果不其然,项羽在听到营帐外响起了楚国的民歌,以为

周围已都被刘邦收服,信心大失,和仅剩的800余士兵突围,逃到

了乌江边,面对后有追兵,前有波涛江水,项羽感到万分沮丧,想起

了当初拜别江东父老过乌江,一路高歌争霸天下时的雄心壮志,陡然

无存,心如死灰,自刎而死,而经过垓下一战的胜利,刘邦一统天下

的愿望就实现了。

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场战役?就是这场决定楚汉争霸命运的垓

2

下之战,随着西楚霸王的陨落,成王败寇,千古真理,能流传下来的

就只有史官记载的有关西楚霸王的零星事迹了。

四面楚歌的故事简介四面楚歌的故事,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

纪》,其中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

何楚人之多也。’,是描写公元前220年,楚汉争霸时期,项

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在最后一战时,四面围困项羽的故事。

在四面楚歌发生前的好多年,项羽和刘邦已经约定了在现今河南

荣县境贾鲁河的东西边界,作为两方的边界,两分天下,互不侵扰,

但是后来项羽的势力衰弱,而刘邦正在势头上,被手下谋士进言,应

该趁项羽式微时消灭他,一统天下,于是刘邦就派兵围攻项羽,把项

羽的部队赶至现今的安徽灵璧县东南,也就是著名的垓下,项羽的部

队被打的七零八落,而且士气低心,补给短缺,夜晚听见围攻的刘邦

军队中传来楚国的民国,心中大惊,误以为刘邦已经收服了楚地,这

就是四面楚歌的真实含义。

项羽灰心丧志,一路奔逃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宋朝的李清照曾

写诗咏过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东”,当时项羽的部下曾劝过项羽,跨过乌江,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天下大定不一定是刘邦的,但是项羽觉得已没脸面面对江东父老了,

只能自刎谢罪。

从此以后,四面楚歌就用来形容人已经到了绝境,孤立无援,风

险万分。四面楚歌的故事,也因为有西楚霸王穷途末路的悲剧色彩,

3

而具有了生动形象的表现力,成为了一个经典成语。

项羽四面楚歌的原因四面楚歌,作为一个经典的故事成语,最早

出处是来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

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里司马迁用白描的手法,叙述

了战争的情况,而四面皆楚歌则是真的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只是在后

世运用中,四面楚歌的象征意义更广泛实用,形容处境艰难,孤立无

援。

至于项羽为什么沦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就要从人物性格说起,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千古真理,项羽为人天纵英才,自视过高,

刚愎自用,这和他的出身有关,项氏一族为楚国的贵族,一门将才,

他的父亲是楚国的大,项羽从小受到严格的军事教育和贵族教育,而

且项羽的自身条件也非常好,传说他少年时期就已有千斤力气,非常

勇猛,出身高贵加上天资禀赋,让项羽注定高人一等,他的自负自大

也就不难理解了,而这也是他和刘邦的致命差距,刘邦出身草根,市

井气浓重,非常能体会社会底层的人情百态,这为刘邦后来笼络人心

非常关键,而且刘邦的出身也更能赢得占社会大多数的平民阶层的拥

护。

所以说,为啥项羽四面楚歌,这和项羽的本身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在垓下之战中,败逃乌江,如果换作刘邦,说不定就会渡过乌江,

以图东山再起,但是对于自负的项羽来说,失败的绝望已打击了他的

信心,宁可自刎,也不要苟且,真是可悲可叹,这在这世上,从来就

4

是成王败寇,虽死犹荣这种心灵鸡汤似的话,也只能仅仅是旁观者的

慰藉。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00:3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74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初中随笔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