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故事(精选25篇)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
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到
达事事精通。一本书的资料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
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
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
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
都经得起考验。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2
王冕是元朝杰出的诗人和画家。王冕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
因此只读了三年私塾,就不得不去给人家放牛来维持生活,在如此艰
难的环境下,王冕仍然刻苦读书。
每天放牛的时候,王冕都要把家中仅有的几本旧书带在身边。以
便随时翻阅,可是这几本书很快就被他读得滚瓜烂熟了;于是,他在
微薄的工钱中拿出一点点,来跟伙伴们换几本旧书读,但钱实在是少
得可怜,根本换不了几本书。
王冕又开始四处借书读,这些借来的书中,有些常常使他百读不
厌;但是,借来的书总是要还的。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喜
欢的书逐字逐句地抄写下来,这样说可以反复地阅读了;不论是火热
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始终如一地坚持抄写。
王冕读书勤奋,白天放牛的时候读,晚上休息的时候就更不想放
弃了。可是,家里太穷了,没钱买油灯。没有光亮怎么读书呢?他想到
了村里的一座庙,那里有一盏长明灯,整夜都是亮着的,可以到那里
读书。不过,这事可不能让母亲知道,母亲若是知道了,少不了要打
他一顿的,因为那盏灯是专门点给菩萨的,怎么会容他一个小小和放
牛娃去亵渎呢?
一天晚上,等母亲睡着了,王冕轻手轻脚地走出家门,来到庙里。
庙里有些昏暗,只有那盏长明灯把菩萨照得十分明亮。王冕心里
有点儿害怕,但为了读书,他还是大着胆子,走到菩萨像下,再爬到
菩萨的膝盖上,借着长明灯的光亮读起书来。从此,王冕每天晚上都
到庙里去读书,而且常常一读就读到天亮,直到村子里的欢叫才想起
回家。
如此勤奋苦读,使没上几年学堂的王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对天
文、地理、诗歌等无不精通。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3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
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
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
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
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4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
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钟爱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
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领
悟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
仅学习并领悟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习并领悟了不少读书和做人
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最后
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之后,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
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5
列宁酷爱读书,他读书时很喜欢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
富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
观点或材料。
一旦读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还在书的扉页上或封面上
写下书目索引,特别注明书中的好见解、好素材及具有代表性的错误
论断的所在页码。每当读到精辟处,他就批上“非常重要”、“机智
灵活”、“妙不可言”等,读到谬误处,就批上“废话!”、“莫名
其妙!”等等。
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
记汇编而成的。它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6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
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正因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
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
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钟爱读书,在任何状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
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我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
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
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
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一天从早晨干到半夜。在劳累一天之后,
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正因
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
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
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能够理解的。”
由于高尔基生命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发奋,他写下了超
多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
金的生命》、《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
了剧本和超多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
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
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
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
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
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
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
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
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
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
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8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
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
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个性重视哲
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
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
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
经常爱和同学在一齐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9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
怕自我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我昏昏欲睡,头垂
到必须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我打瞌睡犯困。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0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
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他下定决心,
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
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我的大腿
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1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
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
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
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名人的读书的故事: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
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
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
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
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
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2
宋濂小时侯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别借,
每次借书,他都会和别人讲好还书日期,按时还书,从不都不会违约,
人们都非常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
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
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
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
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
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
“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
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
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
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3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领悟十分专心。不管周
围怎样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
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
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
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刻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
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
真领悟。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4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
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
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
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
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5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
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
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
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
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
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
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6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
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
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
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
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
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
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
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7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
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
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
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
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
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
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
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
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
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
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
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
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
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
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
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
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
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
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
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
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
他也当了高官。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8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
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
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
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
《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19
高士其从小就用功读书,他的学习成绩,年年都是班级里最好的,
全校先生和同学,都夸他是个好学生。
他是一位科学家。它六岁那年,要上学读书了。开学那天,大蒙
蒙亮,高士其就穿上新衣服,背着新书包,上学去了。
一路上,高士其乐得象只小鸟儿,又蹦又跳唱着歌。他跑到学校
门口一看,大门还紧紧地关着呢。他不敢去敲门,只好站在门口等着,
不知道等了多久,学校的大门开了。
开门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又叫了声老伯伯
早!
老伯伯心里真高兴,笑眯眯地说:多懂礼貌呀,孩子,你是一年
级新学生吧!
高士其点点头。老伯伯把高士其领到一年级的教室里。
过了好一会儿,同学们才一个个来到学校。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站在台上讲话。高士其一双乌溜溜的眼睛,
专心地盯着校长,他听得可仔细啦。
校长讲完了话,叫高士其站到他身边来。高士其不知道有什么事,
一颗心象小鹿似的怦怦乱跳。
校长摸摸高士其的头,表扬他是一个守纪律、懂礼貌的好学生。
高士其把校长的话记在心里,每天,他上课用心听讲,放学回家
就认真做功课,他跟全班的同学都要好,跟同桌的一个同学更要好,
下课以后,两个人一起游戏,可高兴呢。
可是有一天,这个同学嘟着嘴,冲着高士其说:你到底认识我吗?
高士其觉得很奇怪,说:咱俩是好朋友呀,怎么会不认识你呢?
这个同学气呼呼地说:那你刚才上课的时候,为啥不理睬我呢?
高士其一听,笑了起来。原来,刚才上课的时候,这个同学拿出
纸头,折成一只只小青蛙,悄悄地玩了一阵子,玩着玩着。觉得一个
人玩没有劲,就凑到高士其的耳朵边,轻轻地说:我们来玩斗青蛙吧!
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听先生讲课,这个同学的话,他根
本没有听见。这个同学又轻轻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还是坐得好好
地在听课。这个同学心里挺不高兴,使劲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这一
来,高士其回过头来了。那个同学指指膝盖上的两只纸折的青蛙。高
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斗青蛙呀,他对那个同学白了一眼,又用
心地听先生讲课了。
高士其想到这里,笑起来了,他对那个同学说;下课的时候,咱
俩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课的时候,我就不认识你了。
高士其的话,说得这个同学也笑了。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20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
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
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
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
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
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
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
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可是,他小时候的天
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朗读了多少遍,
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读
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
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
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曾先生是一个平凡的人,却依靠自
己的勤奋成为历史上的伟人。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21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
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
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
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柳公权一听,很不高兴
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
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
看去吧。”
第二天,柳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
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
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
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
喝彩。
柳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
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
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柳公权
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
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
法家。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22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李白从学堂跑出来,到河
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
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
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
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23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大学者,他小时候刻苦读书的故事世代流传。
匡衡从小起就热爱读书,可那时候白天要帮大人干农活,没有空
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可家里穷得连点灯的油灯买不起。
匡衡的邻居是个屠夫,家里虽然也不是很富裕,可有猪油点灯,
而且这个邻居每晚都要点灯杀猪。匡衡知道后,就想办法,怎么把光
偷过来呢?
有一天,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灯光从小洞里透了过来,射在
书上。因此,匡衡每晚都能读一两个时辰的书。
可没过多久,屠夫邻居发现了这个洞,就跑过来责问。
小匡衡只好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屠夫,还向屠夫赔礼道歉。屠夫是
个很通情达理的人,看到匡衡这么用功,就借猪油给匡衡点灯看书。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24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
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
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
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
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
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
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
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
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
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
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
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
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
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
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
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名人读书的故事篇25
陈毅幼年时,有一次,母亲叫他到街上去买点绿豆,他提着篮子,
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买好了豆子以后,又是一路上看着书回到家。
母亲接过篮子一看:哎呀!叫你买绿豆,怎么买了豌豆?原来,他一
心看书入迷了,竟没注意自己买的是什么豆子。
陈毅从小就是这样刻苦好学的,他五岁开始读私塾,九岁以
后在成都上小学。他每天鸡叫就起床,借着微弱的油灯朗读课文,在
课堂上也认真听讲,放学后,不是温课做作业,就是选读家藏的《三
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官场现形记》等古典名著。
除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他还给自己规定,每天要写一百个大
字,两百个小字。为了节约纸张,他让父亲买来一叠草纸,用米汤写
字,写了晾干,又写,过了些时候,草纸都变成硬纸块了。
陈毅对书特别感兴趣,他常常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看上几眼,
假如发现了一本好书,简直比什么都高兴。
有一年,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到就看见一本自己很
想读的书,于是忘记了步行尽十里路的疲劳,立即躲到一个空房间里
专心地读起来,一边读,一边作毛笔批注。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
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就把糍粑和糖给他端去,谁知他嘴里吃着糍
粑,注意力却还完全沉浸在书中。糍粑本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
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
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去,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
众亲友来看,大伙一瞧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陈毅却很风趣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少
哩!”
本文发布于:2023-01-23 00:3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74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