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影响意义和长城的简介
影响意义
边带发展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
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
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
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
要作用。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
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78]
居庸关
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
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汉代由于修筑
长城的时间较长,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这些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
并组织实施。移民和戍守长城的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不但加速了边区的
经济开发,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并将华夏
文化远播四方。
民族融合
在文化方面,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
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反而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
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79]
雁门关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
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建国以后在内蒙古阴山一带
汉代城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汉与匈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
事堡垒所遮断。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
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
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
麻”,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的规律。明在长城沿线开
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
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
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
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
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
整体。
嘉峪关
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长城的产生
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
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
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
防御。需要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
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
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
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
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
城存在的根本意义。[80]
文化意义
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
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
化交流。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
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尔的昭君墓等,均
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
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
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
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
玉门关
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汉朝长
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
域诸国之后,遂以长城要塞为根据地,开辟和维护着东起汉朝首都长安(今西安),
西到大秦(今地中海东岸一带)全长2万余里的交通干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
路”。几千年来,中外友好使团频繁往来于这条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
流,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作用。许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是从长城开始的,长城是世界
上其它国家人民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万里长
城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力量的宏伟建筑,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宝贵
遗产。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万里长城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证明长城所
具备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已被世界所承认,长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80]
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的中华文人名士
及国际人士,许多中国的文人墨客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美术、音
乐等文艺作品,其中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
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
千载传诵不绝。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唐以下的宋、元、明、清
以及近现代,均有不少诗人词人名人,路经或登临长城,有感于长城的修筑、作
用,以及长城两侧的壮美河山等,挥毫写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广为流传,大大丰
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81]
象征意义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
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82]。
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
量。《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
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
心和爱国热情。[83]
居庸关1550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形成,并在中国人民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全民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被世人
所认同,所接受。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
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1933年的长城抗战震惊中外,揭
开了抗日战争史上最初的壮烈一页,“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
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
行曲》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而《长城谣》同样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召
力,激起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歌,人们听到或唱起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国激情,就是因为长城能唤起亿万中
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鸣。[82]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
地位。中国向联合国大会赠送的礼品是一块万里长城大型挂毯,再次表明中国人民
和政府已将标志数千年灿烂文化的万里长城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象征意义也
被全世界所认同,所接受。[84]
长城在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的双向历史演进
中,美学魅力日显明显,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
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地球和平的象征,全人类都将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得到
益处。[84]
长城(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
长城(Great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种很
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
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
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
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1]。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
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2]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
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
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3-6]。根据文物和
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
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7]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23:0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70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