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
人性在天生的善,因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等四种善端,这四种善端扩而充之的
话,就变成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人就可以为善了。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
统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
第一,人是可以为善的,至于有人为不善之事,不是他的心本来就坏,而是心坏
掉了。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人天生都有一颗善心,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体察
自己的善心,所以说心的本质不坏,而是在欲望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坏掉了。
第二,人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
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这种潜质决定了我们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四种心
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义礼
智,所以孟子一直鼓励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三,“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别
人是夺不走的,而自己却可能丢掉。因为这“四端”就藏在人的心里,所以,人往
往习以为常没有好好去思索去探求。
第四,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自己
内心深处的善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天赋。
第五,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而人的法则就是追求美好的品德。
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了孟子的“性善论”,就等于
掌握了孟子思想的钥匙,也就明白了孟子“妈妈”一般的良苦用心——为善不难,
因为你心中天生有善;为善很难,难在如何呵护善的萌芽,如何找回丢掉了的善
端。
我们再来看看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是先秦时代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强烈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恶
的。
荀子认为,人类就是个自私自利争夺资源的动物,人类为了生存的本能,会互相
争斗,要是顺着人的欲望走下去,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要制定礼仪法治来
规范人的行为,不让人的欲望泛滥,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后天的学习教育,人还
是可以为善的。
其实,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不过是人的正反面而已,他
们的区别就在于论证人要向善的不同路径而已。孟子的“善”来自于内心,
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虽然人先天有善性,后天也有可
能会失去;荀子的“恶”来自于人的本能,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也
就是说,人先天没有的善性,经过后天的学习也可以具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后天变恶论,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是后天变善论,二者都强调
后天的学习和道德养成的重要性。
在儒家人生哲学的舞台上,孔子定下人生舞台剧的主题是“内圣外王”
之道。孔子是导演,孟子是“唱红脸”的主角,荀子是“唱白脸”的主角。
孟子勉励人们,人心本善人可以为善,但一定要注意后天的养成,千万
不要让善性丢掉了;荀子告诫人们,人性本恶但也可以向善,关键是用
礼和理来节制欲望而不至于太放纵,也可以为善。一个主张道德修养要
向内求索发明本心;一个主张加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礼制约束。他们的
社会理想都是一样的,都是劝人向善之说,都源于他们对拯救人性拯救
社会的责任心。不过孟子主张靠自己的自我修行,荀子主张靠外界礼法
的约束,一个软,一个硬,殊途而同归浑然而天成。所以孟子象温柔慈
善的妈妈,荀子象严肃深沉的爸爸,风格不同,但劝人向善的目的相同。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的性恶论主张“涂之
人可以为禹”。一正一反,论证并践行了儒家哲学劝人向善和道德修养
之道。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22:4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6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