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幼儿个案分析

更新时间:2023-01-22 22:21:41 阅读: 评论:0

九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重要性-安静得什么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爆竹声声辞旧岁 下联)

幼儿园个案分析

篇一:幼儿个案分析:孩子,请你大胆一点

【案例背景】

小可,四岁半,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她还有一个大她七岁的姐姐和一

个只有半岁的弟弟。父母忙着辅导姐姐的学习,照顾弟弟。小可则由已

经七十多岁的爷爷接送照管。小可两岁半就上幼儿园,比同班的小朋友

小一岁。【案例描述】每天早上入园时老师和小可打招呼,她面无表情,

从不回应,只顾低头走进活动室。老师点名时,她从不答到,也不抬头

看老师,没有任何响应。活动中,她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老师叫她时,

她不抬头,也不说话。她在幼儿园仅有的交流只限于她和旁边的小伙伴

小声地说话,但当她发现有人看到她时,她便立即停止说话,趴在桌子

上。今天早上,小可妈妈打电话给班主任老师说昨天有小朋友把小可的

衣服脱了,话语间显得很生气。但事实是昨天下午天气太热了,班上有

小朋友已经穿短袖马裤了,小可还穿的是厚T恤加毛马甲。新来的老师

不了解情况,中午让孩子减衣服时,小可不会脱,旁边的一位小朋友帮

小可把毛马甲脱掉了。

【案例分析】

1.客观因素:过早上幼儿园,和班级中大她一岁的小朋友相比,小可语

言、与人交往能力发展就慢一点,孩子交流的不主动形成了孩子的自卑

心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导致孩子在给妈妈讲述脱衣服事件时不

清楚,只反复强调了别的小朋友脱了她的衣服,而没有说为什么要脱掉

衣服,这才造成了妈妈对老师的误解。

2.家庭因素:家中缺少积极交流的环境。父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姐姐

的学业和小弟弟的照顾上,对小可的关爱太少。在家庭中,孩子不能引

起家长的注意和重视,形成了孩子的失落与自卑的心理。虽然小可有爷

爷照顾,但爷爷年龄大,以自己的冷暖为孩子穿衣,孩子穿的比其他孩

子厚。老人比较爱安静,和孩子交流的机会不多。和孩子最亲近的家人

对孩子的关爱和言语上交流较少,形成孩子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和自卑

心理。

3.幼儿园因素:孩子交流中的不响应,使之成为了语言交流中的被忽视

者。教师对孩子缺少长期的关注与引导。

【措施与方法】

1.作为教师,积极接纳孩子的表现,帮助孩子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增

强孩子与人交流的自信。班级老师应从心理上真正关爱孩子,细心询问

孩子的需要,可以请小可坐到自己的旁边,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服务他人的事情,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且受人

喜欢的。

2.活动中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孩子的表现。哪怕是一个抬头看的小举

动。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大肆表扬:“老师刚才在点名时,小可都抬头看

我了,老师心里真高兴,下次真期待小可能大胆地说一声‘到’”。另外,

多引导小可和性格外向的孩子合作交流,发挥小伙伴的引导作用,并为

孩子开辟一定的说话空间,多鼓励,让孩子知道老师喜欢她大胆地表达。

3.和孩子一起阅读诸如《丽塔和鳄鱼迷路了》的绘本,让幼儿认识到其

实安静也没有错,但大声说话,积极地与人交流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开心

的事情。

4.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让孩子体验到交流的快乐,克服心理的自卑和

失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通过家访等多种形式,让孩子的父母知道,

虽然小可不像小弟弟那样需要手把手照顾,也不需要像姐姐那样有繁多

的作业需要检查,但她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有时间尽量多接接孩子,

陪孩子做做游戏,询问孩子的需要,请孩子来做父母的小帮手,让孩子

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也是真正有用的家庭成员,从而逐步增强孩子

的自信。

【案例反思】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待像小可那样的孩

子,作为孩子最亲近的老师和家人,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只一味强调让

孩子多说话。我们应该多一份接纳和包容,让孩子知道爱安静其实并没

有错,但大胆主动地与人交流也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开心的事情;让孩子

真正感受到她是受重视的真正有用的一员;不期望朝令夕改,只求越来

越好。用情感化,用爱引导,让孩子的人生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精彩!

篇二:幼儿个案分析:我爱玩图形拼摆

刘士绅小朋友们是班里一位特别活跃而聪明的小男孩儿,他特别喜欢有

关数学方面的操作游戏,今天选择了“多彩图形”来玩,这一材料是类似

“七巧板”的玩具,有各种图形,每种图形又是多种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尺

寸。士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一经接触便十分投入进去了,他面前有

两类辅助材料,一种是木质的小中大三种尺寸的木盒(可以在里面任意

平铺拼摆图形);另一种是示例图,幼儿可以按照示例图用图形填充拼

摆成图中的事物。士绅一开始并未选择这两种辅助材料,而是很专注地

在那里玩图形累叠的游戏,把每种图形都整理到一起看看到底有多少可

以累多高。后来他看到旁边的小伙伴在盒子里拼图形,也饶有兴趣地拼

了起来,一开始是选择同样的图形把木盒子填满了,接下来又开始尝试

不同图形的拼接组合,士绅总是在为能把小木盒填满而乐此不疲,但是

对一旁的示例图丝毫不感兴趣。我积极鼓励表扬了士绅的专注和创意,

也建议性地提示他“你觉得还可以怎么玩图形呀”“是不是可以和更多的

小伙伴一起商量商量看看怎样能更好玩呀”……

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玩具,选择什么样的玩法,又有怎样的操作游戏结果,

都是幼儿个体天赋气质、认知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综合作用选择的结果,

我们不能强求孩子一致,也不能奢求孩子对每一种玩具或者玩法都有参

与探索尝试,而是要根据幼儿自主的选择兴趣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在孩子“踏入”的平台上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伸出援手”“递上鹰架”,而悄

无声息地在不打扰孩子自身节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合理地牵引,这样才

是让幼儿自主地建构学习和发展。

篇三:幼儿个案分析:爱撕书的清清

案例描述:

案例一:

“哦!区域活动喽!”随着一声欢呼声中,可爱的孩子们进入了自己喜欢

的工作区,老师跟平常一样关注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语言区,孩子们全

神贯注地看着图书,清清,一个可爱淘气的孩子,他坐在自编图书的角

落里认真的粘着图片,(自编图书角里,放着许多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

来的破碎的图片,供幼儿剪贴)嘴里不停地说着:“这个真漂亮啊!我

把它贴在这里。”看着他那股认真劲儿,老师笑着走到另一个区域。突

然,一个孩子跑过来跟老师说:“韦老师,清清他在撕书。”“啊!?”我

兴冲冲的走过去一看,哦,一本本可怜的书都被他撕成了一块一块的。

我看了气不打一处来,但看到当事人那一脸无辜且委屈的表情,我强压

怒火笑眯眯的说:“清清,你为什么要把好好的书给撕破呢?”他见我没

有批评他,搔搔脑袋笑嘻嘻地说:“因为这几张图片很漂亮啊,我很喜

欢它们。”老师不忍打击他的热情,于是又问:“那你准备干什么呢”“我

觉得将它们贴在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啊。”“哦。这样啊,那

老师再给你准备一些另外的也是很漂亮的图片,你如果觉得需要也可把

它贴上去,然后把故事讲给老师们听好吗?”他听了后高兴地点了点头。

案例二:

“老师,清清又在撕书了。”“哦?”老师快步的走过去看,只见他把昨天

撕过的书又在东撕西扯了,见了老师还兴致勃勃地把他的新作展示给老

师看:“好看吗?”没等老师说,他又滔滔不绝的讲述了他的故事。看着

他那认真而又投入的表情,老师微笑着摸了他的头说:“你真棒啊!但

是,那本书原来是很完整的,现在你看它怎么样了啊?”清清听了老师

的话,看看被自己剪破的书,觉得不好意思的说:“韦老师,我以后不

会剪那好好的书了,我会用那些筐筐里的图片的。”老师点点头笑了。

案例三: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不犯剪完整图书的行为,老师在班级里展开了讨论:

我们该怎样看书,又怎样来用漂亮图案做图书,做好后不仅给自己看,

更重要地是要讲给大家听。你在制作图书时会碰到什么问题,如果没有

合适的图案,你会怎么办?会去撕那些完整的图书吗?案例分析:清清

这个孩子很有自己的思想,在自编图书角里,他制作了两张内容丰富的

图片,但是,当他看到在另一本书上有他喜欢的,他觉得很合适的图片

时,他就开始了我们通常认为不良的行为——剪图书。清清这样的撕、

剪图书的行为在老师们平常看来好像是错了,但在进一步的询问中找到

了他错的原由。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孩子们也一样,他觉得那些图片剪

下来可以来编自己的故事,但是他没考虑到他同时也破坏了一本书,这

也说明了孩子的一种年龄的特征,所以,老师这时适时的引导可以让孩

子更明白道理。“实际上在幼儿身上明显发生的现象,在成人身上也会

不那么明显的存在着。虽然老师们并不真正的了解每个孩子是否有能

力,老师们也并不真正清楚孩子的某种行为的用意是善还是恶,但是老

师们宁愿从积极的一面去相信,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但在老师们平

时教育工作中往往会有不同体验和作法,才会真正明白这纲要中的理

念。《新纲要》强调指出:“促进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强调了

教育应当培养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特色”。因此老师们要更加关注每个

幼儿的特点,注重他们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或能力特征。

案例反思:

在这次区域活动中,深刻的体会到,观察很重要,老师不能凭借自己的

经验来主观的评价幼儿。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理解水

平和发展需要,进而形成教学与研究的观点。

同时也得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尊重孩子的兴趣、需求,引导孩子发展。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需求是主动性、积极性的源泉。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根据自己

本性,按着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思维水平来确定学什么、不学什么。因

此在活动中,去发现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一些负面行动中分析、判断

出隐藏在其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因此在图书角老师放了一些平时破了

没法补的图书、有图案的碎纸头等,而在日常能够生活中老师也让幼儿

去收集一些有图案的纸片,在墙上还布置一些幼儿带来的照片,让幼儿

来讲讲。

2、宽容和接纳孩子,善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宽容的和接纳的外在环境,

有助于孩子的良好的自老师表现意识和个性的发育;而这种良好的自老

师意识和个性,又能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

宽容和接纳意味着善待孩子的“错误”。不仅仅是从正确标准的角度来看

待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角度,从他们积累经验的

角度,那么老师们就不会仅仅将孩子的错误看作是不符和正确答案,而

是看作是他们自己获取经验的必经途径。

3、建立明确必要的规则。老师们对孩子宽容和接纳,并不是否定规则

的必要性。规则是一定要的,但却不是主观任意地制定的。在活动中,

老师们要在考虑孩子的需要和理解上,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制定一定

的规则和目标。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22:2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6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师德案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