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登鹳雀楼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1-22 21:58:43 阅读: 评论:0

高三数学经典大题-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如何把iphone照片导入电脑)

登鹳雀楼这诗的意思

登鹳雀楼这诗的意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

带来的是登鹳雀楼这诗的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

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

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乍看之下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

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在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

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

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

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

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

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

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

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

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

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

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

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大诗人在后半首

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

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

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

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

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

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

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

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

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

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

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

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

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

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

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

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

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

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

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

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

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

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

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

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

独步千古。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21:5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67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星期五的早安
下一篇:神笔马良课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