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乞巧节”还是“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佳节“七夕”,传说中这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
日子。然而,民俗学家却在“不解风情”地高呼:七夕节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
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七夕最初是女子节日
毫无疑问,七夕节是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关联的,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是这个节
日的价值所在之一。但七夕的本源并非“爱情”。
七夕节所在的农历七月,《夏小正》中说“初昏,织女正东向”,这个时候的
黄昏,抬头可以望见夜空中银河贯穿南北,织女星散发着美丽的光辉,朝向银河东
岸的牵牛星——这是天上。而在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将
至,女子们要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就这样,天上的星星被遥想成了人间女
子的保护神和寄托心愿的所在。织女的意象在这个迎向秋天的时间段凝固了下来,
关于她的想象,她的那些巧慧特质,以及与牛郎相互牵绊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对织女的崇拜最终落在了七月初七,这个时间对于古时的女性来说有着特殊的
意义。《孔雀东南飞》中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是妇女们相聚嬉
戏的日子。
而按照阴阳术数之说,单数属阳,七月初七这样的阳月阳日相重的日子被古人
认为是阳气大盛的,需要有阴气来调和补充,这便给了妇女们在七月初七参与游
乐、祭祀、社交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契机。
于是,一个属于女性的特殊时间点,与寄托着女性“巧智”之思的织女意象相
结合,七夕节的风俗活动由此衍生发展。
七夕夜祭拜织女的习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这是一个类似今日“姐妹淘”的
小型聚会,参加者是少妇少女们,并无男性参加。她们在月下焚香礼拜被称为“七
姐”的织女,许下心愿,然后吃吃瓜果、聊聊私房话。
在七夕节的节俗活动中,织女是核心形象;而短暂脱离出日常生活、享受着同
性小团体私密空间的女子们,是节日的绝对主角。所以,把七夕称为“女儿节”,
是毫不过分的。
节日活动核心为乞巧
七夕节是女子们的节日,其节俗活动有个关键词,就是“乞巧”,即乞求心灵
手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有“汉彩
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也就是七夕月下比赛用丝线穿针,这
“开襟楼”是专门为七夕拜仙、乞巧搭建的楼台,装饰五彩。用七孔针是为了穿针
的难度,后世又发展为难度更甚的九尾针。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
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喜蛛应巧”之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南朝时的做法如
《荆楚岁时记》中所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
应。”此处的“喜子”为小蜘蛛。唐代时,皇宫中也十分盛行这种习俗,做法略有
不同,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的七夕夜,宫女们要“各捉蜘蛛闭于小盒
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
之”。
还有“投针验巧”。明《帝京景物略》中载有“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的做
法:七月七日正午,女孩将一碗水放在太阳下暴晒,过一会儿,水面生膜,将绣花
针轻投水中,针会浮着,此时就看水底的针影像什么。如果针影像云朵、花卉、鸟
兽,就说明女孩“得巧”;如果针影粗如棒槌或细得像丝,就说明女孩“得拙”
了。有趣的是,也有一些地方,投的不是针,而是自制的豆芽,当然,这用来验智
巧的“豆芽”,要叫做“巧芽”了。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
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
有些七夕习俗在“乞巧”之上还有“乞美”的内容。我国多地旧俗在七夕用凤
仙花捣成汁染红指甲。染指甲这个习俗,除了“乞手巧”的含义,当然还是为了美
丽。同样,七夕日用槿树液洗头发以及用脸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风
俗,也寓意着“巧上加美”的祈愿。而姑娘们说七夕夜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
眼泪,则更是充满了对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温柔想象:女儿家的心
事,柔软又美丽。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七夕节玩“磨喝乐”的习俗则是关于“乞子”的。磨喝乐,
又称魔合罗、摩呵罗等,音译自佛经中的梵语神名,是民间七夕节的玩物,即小泥
偶,多是嗔眉笑眼、手持莲叶莲花的男童形象。磨喝乐被视为“巧儿”,供儿童把
玩游戏;也可以在七夕时供奉起来,传达妇女们“宜男”的心愿。“捏塑彩画一团
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正是关于七夕节玩磨
喝乐的写照。
至于吃什么的问题,对节日来说似乎总是要紧事一桩。巧果是七夕的应节食
品,比较常见的是用糯米粉或面粉加糖,揉剪成长条小薄片,入油锅炸制而成,入
口松脆,还有撒在上面的芝麻香味。这种巧果是弯扭的形状,以“七曲八弯”来寓
“巧”之意。而除了这种类型以外,巧果的其他形状也很丰富,手巧的女子,自己
制作巧果时,会捏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或寄托了自己美好心愿的花样。
其实,不管是“乞巧”,还是“乞美”,抑或“乞子”,都是为了婚姻家庭生
活的如意美满。正如《乞巧歌》中所唱:“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
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传统社会中属于妇女的天地并不大,要在有限的空间里经营出自己的幸福,也
许真要像巧果所象征的那样,有一颗七曲八弯的玲珑心。
商业化捏造出情人节
七夕,从“乞巧节”演变为“中国情人节”,大约是本世纪以来发生的事情。
本土已有的节日体系中本无情人节,而西方传入的圣瓦伦丁节填补了这一空白,其
玫瑰花、巧克力、烛光晚餐的过节方式浪漫气息十足,受到了追求时尚的城市年轻
人的喜爱,并逐渐风行。
而与之相应,出于民族的自尊与文化的自觉,本土似乎也需要一个情人节,于
是传统节日七夕的情爱要素被发现和发掘,已经在西方情人节中尝到了利益甜头的
商家也大力推动之,就这样,七月初七的七夕就发展演变为了与“2·14”相抗衡
的“中国情人节”。在这个过程中,被迫分离却始终相望相守的牛郎织女故事得到
反复讲述,他们成为了忠贞爱情的代表;白居易的《长恨歌》、秦观的《鹊桥仙》
得到反复吟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
愿为连理枝”成为了七夕节深情而隽永的告白。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商家运用
西方情人节过节模式和中国七夕节文化元素,推出的各种针对“有情人”的商品和
服务,参加相亲交友等以爱情为主题的活动也俨然成为了七夕节的“新民俗”。
自然而然地,“中国情人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从乞巧主题到爱情主
题,这是消费时代对一个古老节日的意义添加与再造,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
姆曾指出的那样:传统,是可以被发明的。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21:1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65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