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诗经 蒹葭

更新时间:2023-01-22 20:37:01 阅读: 评论:0

美国中小学课程-引什么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七一晚会主持词)

“蒹葭”赏析_蒹葭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

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

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

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

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

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

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

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

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

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

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

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

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

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

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

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

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

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

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

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

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

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

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

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

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

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

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

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

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

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

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

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

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

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

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

",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

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

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20:3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63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我的舅妈
下一篇:生物知识
标签:诗经 蒹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