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所写的诗有哪些
苏轼所写的诗有哪些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
进士。那么苏轼写的诗有哪些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1、《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字词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
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白话译文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
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
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
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
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
湖北黄冈)已经3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
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
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的,可知它是写于元
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
2、《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文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
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
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
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注释
⑴湖山信:元祐初,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诗送行曰: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此句即从仁宗诗来。梅挚到任后筑有
美堂于吴山。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句),将
调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席间苏轼作此词。
⑵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指陈襄。汉时称刺史为使君,
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⑶沙河塘:位于杭州东南,当时是商业中心。
⑷水调:商调名,隋炀帝开汴渠,曾作《水调》。
⑸阑: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
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
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3、《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赏析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词
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
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在发自肺腑的
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
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
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
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
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
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葡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诗句“遥
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
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继续以彩笔
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带峨眉雪”之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忆旧游书怀》);杜甫《登楼》诗云:“锦水江春然来天地”。苏轼
在此不仅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精妙,而且用“葡萄”、
“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
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
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
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以下由景到
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又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
触发怀友之思。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
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换头两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
《江表传》。该书多记三国吴事迹,原书今已不传,散见于裴松之
《三国志》注中。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
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
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
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刺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
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
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空洲对鹦鹉,
苇花萧瑟”,以萧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在言外。紧接着笔锋一转,
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不独笑书生争底事,
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
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
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收尾的
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
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李
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
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
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
诗的名作。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本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
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
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
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下片由思
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
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
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
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
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
三是,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情,在字里行
间涌流。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8:5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5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