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长安乱

更新时间:2023-01-22 17:47:19 阅读: 评论:0

数学建模小论文2000字-1毫米等于多少微米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预防接种)

1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七哀诗三首·其一

王粲〔两汉〕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译文

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

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

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

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

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

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

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

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

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2

中国:中原地区。

委身:置身。

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

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

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

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

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

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喟(kùi)然:伤心的样子。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

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

种急切心情了。

鉴赏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

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

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

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

《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

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

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

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

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

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

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

3

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

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

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

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

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

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

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

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

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

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

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

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

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

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

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

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

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

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

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

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

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

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

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

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

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

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

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

4

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

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

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

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

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

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

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

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

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

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

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

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

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

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7:4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56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长安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