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一、基本思路
文章的标题提示了文章的论题。“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
呢?“怀疑”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呢?这些正是读者想知道的,
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了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接下来的两段,论述怎样对待传说:做学问有时只能靠传说的事
实和根据;对于传说,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应当进行一番思考(即
怀疑)。接着论述怎样对待书本和学问: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
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文章结尾一段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纳上边三段所论证的论
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后半句提出本段的
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原名诵
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1920年
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
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
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
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
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
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
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
旗帜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
和燕京大学任教。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
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抗战时期,在昆明、成都、
重庆任教。同时潜心著述,编辑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
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担任《资治通鉴》
校点工作的总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标点总其成的重任,继续进行对《尚
书》的研究,不断发表研究古史、历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顾颉
刚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在民歌、
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著有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
《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选集》、《顾
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2、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
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
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三、写作特点
首先,论证论点层层深入。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
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
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
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段
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
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
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段扩展开来,
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
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
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
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
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其次,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
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
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
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又如对“怀疑精神”,
作者阐释得明确而透彻。所谓怀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
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
过程细致地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这些分析都很
透彻、很周密。
再次,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
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
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再说举例论证。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
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
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
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
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
很有说服力。
●关于练习
一、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准确把握本文论点、理解文章论证思路的能
力。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
则须疑”)。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
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各一例。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理解并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第4段举了两个例子,“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
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
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
说便不攻自破了”。用这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第6段举了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论证“许多大
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
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
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
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
四、下边也是议论“怀疑与学问”的短文,阅读后回答问题。
本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并使之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写
法的理解。
1.这篇短文中,哪些段是先讲道理,再举事例?哪些段以道理
论证为主?哪些地方引用名言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第2、3、4段都是先讲道理,再举事例;第1段和第5段以道理
论证为主;第1、2、5段引用名言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2.本文的开头,同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
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都采取了引用名人名言的方法。不同之处是本文第一
句首先提出论点,接着引用两则名言作道理论证;课文则是一开头就
连续引用名言,既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又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3.本文有哪两层意思的论述,是课文所没有的?这些论述,你
认为有没有道理?
一层意思是第3段论证的“疑能增加兴趣”;另一层意思是第5
段补充论述的“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
原理的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于疑”。第一层
意思把疑的作用论证得更加全面;第二层意思使文章对“疑”的阐述
更准确严密,避免造成误解。
4.根据论述的内容,替这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以下几种说法皆可:
“读书贵有疑”;“读书贵疑”;“说‘疑’”等。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7:3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56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