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初中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01-22 17:33:02 阅读: 评论:0

初中学业水平自我评价-什么的细雨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克己复礼)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五篇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1】

《角平分线的性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目的:能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

播放奥巴马访问我国的录像资料------引出雨伞-----观察它的截面图,使学

生认清其

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角平分线;并且运用几何画板对伞的开合进行动态演

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伞面形成的角与主杆的关系-----让学生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并

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设计目的:用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点,以最常见的事物为载

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其中设计制作角平分

仪,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活动

二。

(活动二)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

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

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

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

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设计目的: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

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

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

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

就不是∠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

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活动三)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思考:已知一角及其角平分线添加辅助线构成全等三角形;构成全等的直角三

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全等的认识。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

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

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

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

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时,y=—4。

8、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

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

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

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

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

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

程: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

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

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

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

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

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

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

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

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4】

《正弦和余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

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

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

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

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

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

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

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

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

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

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

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

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

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

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

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

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

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

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

∽△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

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

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

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

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

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

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

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

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

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

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

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5】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

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

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

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

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

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

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

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

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

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

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

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

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

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

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

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

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

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

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

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

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7:3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56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中秋的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