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1-22 16:16:27 阅读: 评论:0

初三相似三角形证明题和答案-陶母责子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运动会开幕式入场词)

1/5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题西林壁

》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以下是小编

跟大家分享古诗

《题西林壁》的解释,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

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

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句

2/5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

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3/5

4/5

5/5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6:16: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53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先秦文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