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大全
2017-03-17七夕节的来历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
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
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
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
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
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
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
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
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
又称喜寿”。
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
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
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
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
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
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二: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
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
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
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
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
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
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节的习俗三: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
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
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
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
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
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
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节的习俗四: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
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
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
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
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
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
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
称为化生”。
七夕节的习俗五: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
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
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
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六:晒书晒衣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
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
里。
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
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
即可收押。
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
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
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
学。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
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
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
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节的习俗七: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
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
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
耳”。
其实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
作越精致。
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
下。
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
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
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
高达数千钱。
七夕节的习俗八: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
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
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
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
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
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节的习俗九:拜魁星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
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
也魁星或魁首。
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
掌考运的缘故。
七夕节的习俗十: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
胜等。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
称果食将军”。
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
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
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
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门票)图案,称为花
瓜”。
七夕节的习俗十一:七姐诞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
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
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
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
沉香浦的活动。
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
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
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
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
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
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十二:针者则输巧”正如唐代诗人所描绘:向月穿针
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
”再后便焚烧纸制的圆盒(梳妆盒),盒里装有纸制的衣服、鞋、脂
粉、梳妆镜、梳子等,每样一式七份。
祭拜仪式结束后,八仙台上的摆设保持不动,留待翌日(初七)供
姑娘们互相串访时参观、评议。
据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些书籍所载,广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来
的巧艺,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珑
轻飘的小罗帐,还有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
洒杯大小,盆内描有两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难以区别。
到了初七晚,继续如昨晚一样祀神,称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
主祭。
七夕过后,姑娘们所制作的工艺品、玩具等七夕节的习俗十三:互
相赠送,以示友情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
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
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
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
(门票)沉香浦的活动。
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
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
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
(门票)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
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
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十四:染指甲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
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
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
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
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的习俗十五:妇女洗发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
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
煎汤沐发。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
在七夕沐发。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
洁净的神圣力量。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
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
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节的习俗十六:结扎巧姑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
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
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
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
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七夕节的习俗十七:拜七娘妈”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
诞辰日。
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
像。
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
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
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
神的祈祷。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6:0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53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