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ppt
桃花源记教案ppt
【篇一:《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十九中郭桂丽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
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
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
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
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是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
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
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
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
实现的。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
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
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
点: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值得品位。所以把本课
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精练的语言,积累迁移,培养学生的想象
力和创新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的美丽、神奇、幸福。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
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
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问题导引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1、问题导引法: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故事性强,语言凝练
又隽永,学生学起来兴趣甚浓。教学时老师应该深入课文,认真备课,从文
本衍生的诸多问题中加以选择,巧妙设置问题,让他们在课堂上思考、解答、
辩论、以此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思维兴奋、想象驰骋
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赏析课文。
2、自主合作探究法: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由于过多地采用讲授法,教学过
程是一个平面结构,无法真正实现教师教得创新有个性,学生学得主动有思
考。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
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
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本课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
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
而活跃课堂气氛。
3、多媒体教学手段: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完美的视听效果,增加了作
品的魅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起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直观形象又易
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三、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
但是,乡镇
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
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
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
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立为:
1、听读法:欣赏配乐朗诵,体会文言朗读的魅力,激起自己朗读的兴趣。
2、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
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
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
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3、交流合作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
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讨论法: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是如何评价世外桃源的?
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通过讨论探究。既
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
思
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在舒缓的音乐中,幻灯循环展示五幅环境幽美的风景图片,最后显示问题:
这里的环境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学生答:世外桃源。要求学生说出这个成语
的意思: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由此引出陶渊明的《桃花
源记》,然后显示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以音乐和图片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
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
停靠点”发展点”。
(二)听朗读,亲诵读,理解文意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
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疏通文意。学生分成小组翻译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
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
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
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
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
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
描绘。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
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讨论探究,评说桃源情结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
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
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
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么评价桃源情结”
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设想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设
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
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
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
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申洲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
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
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六)课后作业
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尝试写作。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美观、醒目,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优
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板书左边是故事的
梗概——渔人的行踪,右边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渔人行踪的了
解,去感受桃源的美乐奇。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发现
进入
做客桃源美、乐、奇辞别
再寻
【篇二:桃花源记word课件】
介绍:《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
(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
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
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
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
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另有同名动画《桃花源记》和
相关话剧《暗恋桃花源》。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
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的两岸生长,长达几百
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
续前行,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
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舍弃船只,从洞口进去。刚开始很狭窄,仅容
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
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一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
穿着打扮,都和桃花源以
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一起安适舒畅、自得其乐地生活。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竟大为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
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招待。村中的人
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
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
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
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地告诉了他
们,村中的人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
酒食来款待他。渔人待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去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
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至打郡城,拜见了太守,向太守报告了进出桃花源的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
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
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可惜没有
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详解: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坠落的花瓣。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感到诧异。
欲:想要。
便:于是,就。
穷:穷尽。这里是走忘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
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
十分舒畅。(总意)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
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
宾语、定语。
舍:房屋。
旷:宽阔。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互相通达。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
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
相听到。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于是,就(桃花源中人常年隐居,见到渔人十分惊讶是正常的,所以不应
为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同俱”详细。
之:代桃花源内的人。
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竟然。
有:和今同义
无论: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全部。
停:逗留。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沿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
志,名词作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至U,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
(名词性)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最终,终于。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高尚:品德优异。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
口。
【篇三:《桃花源记》课件脚本说明】
《桃花源记》脚本设计
黎川一中:蔡平虎
一、课件说明
1、《桃花源记》是语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一篇课
文。2、《桃花源记》课件用flashmx制作,配合教材使
用。主界面如下图:本课件主要分为成语”作者”朗读”景色”生
活”踪迹”退出”七大部分。
3、课件通过先学生预习联想成语”引入新课,再通过图文并茂介绍作者陶
渊明。
4、课件朗读”部分更是图形、声音并出把学生逐步带入世外桃源。
5、课件中再通过景色”生活”踪迹”三部分着重分析课文。
二、作品使用说明书
1、打开光盘、打开桃花源记”文件夹,找到桃花源记.swf”文件双
击打开本课件,出现《桃花源记》课题和作者以及课件制作者的姓名单位。
并在课件最下方出现一栏按钮供教师随时点击进入相关内容学习,如下图:
2
、点击相应按钮可以进入相关内容学习如点击
了解作者陶渊明;点击
源。
3、进入相应内容学习后,里面如有更多内容您可以点击
容。
4、最后学习完后您可以点击
5、谢谢使用!
可以图文并茂的可以把你带入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按钮学习更多内按
钮退出本课件学习。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4:1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47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