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夜全⽂翻译
导语:《春江花⽉夜》是唐代诗⼈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陈隋乐府旧题,运⽤富有⽣活⽓息的清
丽之笔,以⽉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夜图,抒写了游⼦思妇真
挚动⼈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感慨,表现了⼀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个深沉、寥
廓、宁静的境界。下⾯是春江花⽉夜全⽂翻译。希望能帮到你!
春江花⽉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连海平,海上明⽉共潮⽣。
滟滟(1)随波千万⾥,何处春江⽆⽉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照花林皆似霰(3)。
空⾥流霜(4)不觉飞,汀(5)上⽩沙看不见。
江天⼀⾊⽆纤尘(6),皎皎空中孤⽉轮(7)。
江畔何⼈初见⽉?江⽉何年初照⼈?
⼈⽣代代⽆穷已(8),江⽉年年望(⼀作“只”)相似。
不知江⽉待何⼈,但见(9)长江送流⽔。
⽩云⼀⽚去悠悠(10),青枫浦(11)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12)⼦?何处相思明⽉楼(13)?
可怜楼上⽉徘徊(14),应照离⼈(15)妆镜台(16)。
⽟户(17)帘中卷不去,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愿(20)逐⽉华(21)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成⽂(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古⾳xiá)
斜⽉沉沉藏海雾,碣⽯潇湘(24)⽆限路(25)。
不知乘⽉(26)⼏⼈归,落⽉摇情(27)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冰粒。
(4)流霜:飞霜,古⼈以为霜和雪⼀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喻⽉光皎洁,
春江花⽉夜全⽂翻译
⽉⾊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轮:指⽉亮,因⽉圆时象车轮,故称⽉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泛指游⼦所在的地⽅。
浦上:⽔边
(12)扁⾈:孤⾈,⼩船。
(13)明⽉楼:⽉夜下的闺楼。这⾥指闺中思妇。
(14)⽉徘徊:指⽉光移动。
(15)离⼈: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户:形容楼阁华丽,以⽟⽯镶嵌。
(18)捣⾐砧(zhēn):捣⾐⽯、捶布⽯。
(19)相闻:互通⾳信。
(20)逐:跟从、跟随。
(21)⽉华:⽉光。
(22)⽂: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潭。
(24)潇湘:湘江与潇⽔
(25)⽆限路:⾔离⼈相去很远。
(26)乘⽉:趁着⽉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牵情。
译⽂
春天的江潮⽔势浩荡,与⼤海连成⼀⽚,⼀轮明⽉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起涌出来。
⽉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所有地⽅的春江都有明亮的⽉光。
江⽔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的原野流淌,⽉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如霜,所以霜飞⽆从觉察。洲上的⽩沙和⽉⾊融合在⼀起,看不分明。
江⽔、天空成⼀⾊,没有⼀点微⼩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轮孤⽉⾼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最初看见⽉亮,江上的⽉亮哪⼀年最初照耀着⼈?
⼈⽣⼀代代地⽆穷⽆尽,只有江上的⽉亮⼀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亮等待着什么⼈,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
游⼦像⼀⽚⽩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今晚坐着⼩船在漂流?什么地⽅有⼈在明⽉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光,应该照耀着离⼈的梳妆台。
⽉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照在她的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我希望随着⽉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不能飞出⽆边的⽉光;⽉照江⾯,鱼龙在⽔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句写⽉光之清澈⽆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潭上,可怜春天过了⼀半还不能回家。
江⽔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潭上的⽉亮⼜要西落。
斜⽉慢慢下沉,藏在海雾⾥,碣⽯与潇湘的离⼈距离⽆限遥远。
不知有⼏⼈能趁着⽉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诗,最重要的是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天涯若⽐邻”其实都还没有传达
出⼀种⼗分圆融⽽浑然的意境。初唐诗⼈中,除了初唐四杰,沈宋之外,张若虚的《春江花⽉夜》和刘
希夷的《带悲⽩发翁》奠定了这两个⼈在诗坛中的地位,因为这两⼈的诗歌为唐诗意境的完美和圆融创
造了范例。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四⼈被合称为“吴中四⼠”,因为他们都是江浙⼀带的⼈,其中
为张若虚和贺知章名声最⼤。张若虚没有做过像样的官,所以后⼈对他了解不多,他⼀⽣只写了两⾸
诗,但《春江花⽉夜》⼀⾸就让后⼈永远的记住了他,⼀篇横绝全唐。
《春江花⽉夜》浑然⼀体,没有缝隙,没有斧凿的痕迹,初唐诗坛上能出现这种诗歌是⽐较罕见
的。《唐书·乐志》⽈:“《春江花⽉夜》《⽟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后主常与宫中⼥学⼠
及朝⾂相和为诗。”可见《春江花⽉夜》为陈后主所创的旧题,相⽐较于隋炀帝、诸葛颖和温庭筠等⼈
所写的《春江花⽉夜》,张若虚的有⼀种焕然⼀新的感觉。不仅在篇幅上撑长了很多,并且在语⾔上也
更加⼲净,澄澈了。虽然在题材上没有脱离,但是这完全是⼀个新的诗歌的世界,给了读者提供了新的
语⾔,新的感觉,新的意象,⽽且最重要是,它能够让读者感动。在这⾸诗⾥⾯没有⼀个叙事的线索,
没有具体的⼈物和事件,但是整⾸诗表现了⼀种辽阔的宇宙意识,代表了唐代诗歌在⾛向完美过程当中
的⼀个步骤,“江天⼀⾊⽆纤尘”,完全被质化了,有⼀种淡淡的`忧伤,⼀个⼈在⼗五六岁的时候会有⼀
种青春期的萌动,这就是唐代的青春期。
这⾸诗总的基调是欢快的,开头写“海上明⽉共潮⽣”,⽉亮升起来了,伴随着希望的是很朦胧的不
知所措的忧伤,这种忧伤从根本上是对美好⽣活的渴望和追求。像“对酒当歌,⼈⽣⼏何?譬如朝露,
去⽇苦多”这所描写的是愁苦的⽇⼦永远过不完,这是⼀种奋⽃,在曹操的诗中经常会看到这种冲突,
有《古诗⼗九⾸》⾥的绝望,因为⽣活的本质是绝望的,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但是在张若虚的《春江
花⽉夜》⾥边,那么的蓬勃,那么的⽣机,基本上是充满了希望,所有的事物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天
地之间被⽉华照遍,这时候那江流宛转,那⽉照花林,那空中的流霜,都共同构成了江天⼀⾊的纯洁的
意境,就是那皎皎空中的那⼀轮孤⽉也显得宁静⽽安详,这是⼀个充满了⽣机和希望的⽉夜。于是后边
对明⽉发出了深沉的叩问:“江畔何⼈初见⽉,江⽉何年初照⼈”,以及“⼈⽣代代⽆穷已,江⽉何年望相
似”,所表达了不是⼀种疲倦⽽绝望的感觉,⽽是希望留住这美好⼀刻的情愫。在这⾥诗⼈对远古的这
种情景发出疑问,但⼜不做回答,这实际上是⼀种时间的叩问和对空间的叩问。⼀代⼀代的⼈都逝去
了,但是江⽉还和当初⼀样,时间永恒,空间永恒,⼈⽣短暂,这⾥⾯就有了⼀种⽐照,但我们还能理
解出另⼀⽅⾯的涵义。虽然“江⽉年年望相似”,但是⼈⽣⼀代⼀代地延续下来了,作为个体的⼈虽然⽣
命很短暂,但是作为“类”的⼈却是⼀代⼀代⽆穷⽆尽的,于是就冲淡了刚才的那种忧伤,作者问⽽不
答,意味深刻。所以闻⼀多先⽣在《宫体诗的⾃赎》⾥边写到:“有限与⽆限,有情与⽆情——诗⼈与
永恒猝然相遇,⼀见如故。”
前边是这样⼀种虚的写法,后边为什么会落实到“谁家今夜扁⾈⼦,何处相思明⽉楼”呢?那就是说
这⾸诗前半段是虚,后半段就想落⼀些实,整体⼀虚⼀实共同构成这⾸诗整体的意境。前边的内容引起
读者⽆穷的联想和想象,在每⼀天的⽣活当中都是可以呈现的,所以在这⾸诗的中间是跳跃的,因为其
中所蕴藉的感情⾮常的复杂。诗歌中间本来是说“谁家今夜扁⾈⼦,何处相思明⽉楼?可怜楼上⽉徘
徊,应照离⼈妆镜台”,仿佛是在说⼀个离⼈的相思,但是很快作者就模糊了这⼀点,接着写“此时相望
不相闻,愿逐⽉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
⽔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还原成⼀种景物的描写,因为只有透过写景这⾸诗的主题才能变
成永恒的。所以闻⼀多先⽣⼜说:“这是⼀番神秘⽽⼜亲切的如梦境般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
识、被宇宙意识升华的纯洁的爱情,⼜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
⼈在这这⾸诗的时候意识可能也是混乱的,他并没有打算写⼀个具体的场景或者是故事,但是他要把这
种朦胧的感觉,充满了蓬勃的希望,同时⼜蕴含了⼀种淡淡的美好的忧伤,关键是语⾔的功⼒达到了这
种⾜以表现意境的程度,使得这种浑然的意境得以达到和创造。当诗歌逼近了哲学,这种哲学意味通过
优美的诗⾏就会给⼈⼼产⽣加倍的触动,所以像这类优美的诗篇,往往既具有⽂学的才性,也具有哲学
的深度。
“不知乘⽉⼏⼈归,落⽉摇情满江树”⼜和前边“应照离⼈妆镜台”没有关系了,凡是意境浑融的诗,
诗⾥头的感情是最为复杂的,同时表达⼜是最单纯的,如果评论家细细地去解读,那么这种解释和分析
就会破坏这⾸诗的完整性,⽽作为中学语⽂⽼师有时⼜不得不⾯对这个难题,然后就得去苦苦寻找这⾥
边为什么这么美,实际上诗歌本⾝也没法告诉你,所以闻⼀多先⽣说得好,⾯对这种事情,只有错愕,
惊讶,不知所措。
这种宇宙意识,对这⾸诗意境的构成发挥了⾮常重要的作⽤。从先秦汉魏以来,诗歌⾥边以时空作
为描写背景或者描写对象的诗歌所在多有,在古代优秀的诗篇⾥,孤⽴的描写时空的作品是很少的,⼤
都把时间或是空间作为⼈活动的⼀个场所以及和⼈⽣命运⽐照的对象⽽存在的,在描写时空的时候他们
融⼊了⼀种⽣命意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天⾼地迥,觉宇宙之⽆穷;兴尽悲来,识盈余之有
数。”陈⼦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说过“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这
种时空的表现,和⼈⽣、命运是紧密关合的,⽽张若虚对时间和空间的交融做了⾮常完美的表现。在诗
中所描写的春、江、花、⽉、夜五种意象中,作者对⽉的升、悬、斜、落做了详细的描写,这种空间的
位移⼜伴随着⼀种时间的流动,空间场景伴随着时间流动,在空间和时间这⼆维之间的腾挪切换中表现
了浓浓的⽣命意识。《⼫⼦》中说:“上下四⽅⽈宇,古往今来⽈宙。”宇之表⽆穷,宙之端⽆尽,时与
空是不能分割的,这其中内涵着⼀种深刻的宇宙意识。
总⽽⾔之,在张若虚的这⾸《春江花⽉夜》中,⽂辞之优美,内容之深刻,内容之精警,可以说都
是前⽆古⼈的。正是由于这些诗⼈的这些作品,对⼈⽣的意义发出了⼀种关切⽽深刻的质疑和拷问,其
景辽阔,意境更是深远,⼀改以往宫体的靡靡,⽔到渠成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由个⼈的⽣命经验
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层⾯,形成了⼀个⼩⾼潮,再往前边⼀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盛唐之⾳
就来了。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3:3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46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