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1页
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4
小题,共
100.0
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平江百花洲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①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面对美景的欣喜之情。颈联诗人故地重游,杨柳白云山默默含情。②常年漂泊无定之感伤。颔
联“半世三江五湖棹”,可见作者多年为公事奔走不定。③自我宽慰的洒脱。尾联“莫怨孤舟无
定处”,诗人自我解嘲,让自己不致太伤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时,一要关注诗中的“情语”,据此
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二要关注诗中的“景语”,意象和意境都染上了情感色彩;三要结合作者
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特别需要准确细致理清诗歌的核心思想尤其是诗
歌蕴含的核心内涵。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
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
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
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
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表现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
尾联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
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
,
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
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
与感慨。
第2页,共11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
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
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D.
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3.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
园田居》)进行比较,从写景手法和意境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
D、①相同: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
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鸡鸣”“狗
吠”。
②不同: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
意境幽暗空寂。而陶诗描绘的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第3页,共11页
D
.“以空间为顺序”错。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间
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这是比较阅读的题目,在仔细理解相关诗句的
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从手法与意境两个方面赏析诗句。先看两诗的写景手法,都采用了视觉、
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
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
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
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
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是
模糊不清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
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
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
感。整个画面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
抒发了诗人独居山中的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
769
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
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
.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写了景,但作用不同,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
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第4页,共11页
C
.“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
D
.“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
无力报国的悲哀。
5.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
【答案】
D、①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
泪之悲苦。②年老体病之苦。“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③无人赏
识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
【解析】
1.
【分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
D
.不是“因病而不能上战场”,而表达的是年老多病、漂泊孤独之苦。
2.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
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
要“知人论世”。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偷
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
苦;最后两句“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虽然
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译文:
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
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6.秋深
第5页,共11页
王镃
风露损衣裾,秋深怀故庐。
仆方谈夜梦,客至得家书。
子黑石莲老,柿红霜叶疏。
今年篱下菊,遥忆少人锄。
本诗和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都写到“篱下”的菊花,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
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陶诗中的篱下菊是高洁品行的象征,表达的是对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品行的追求和归隐田
园的情怀。②王诗中的篱下菊是故乡的代表,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和漂泊在外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及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先找到意象所在位置,解释
意象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意象的作用。陶诗中的篱下菊是高洁品
行的象征,王诗中的篱下菊是故乡的代表,表达的是对思想之情和羁旅愁苦。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
7.悲秋①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早秋客舍
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不及磻溪③叟,身闲长自由。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
762
),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
②指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③磻溪:溪名,在今陕西宝鸡,相传是姜太公垂钓之处。
“悲秋”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许多诗人吟咏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诗句,比
较这两首诗“悲秋”情感的同与异。
【答案】
第6页,共11页
(
1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客居他乡、漂泊羁旅、身心俱疲的离别思乡之情。(
2
)不同
点:①杜甫的诗通过描写强盗横行、民众逃亡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
最后以反问语气,流露出不得归朝、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②杜牧的诗由一片黄叶,引发了
浓重的离愁乡思;最后荡开一笔,表达了对自由清闲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也隐隐流露出得遇
明君、施展抱负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和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
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
两首诗都表达了漂泊羁旅的离别思乡之情;杜甫的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和难以报
国的沉痛之情,杜牧的诗抒发了离愁乡思和渴望施展抱负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沁园春
·
寄辛稼轩
刘过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常衮
何如,羊公聊尔,千骑东方侯会稽①。中原事,纵匈奴未灭,毕竟男儿。
平生出处天知。算整顿乾坤终有时。问湖南宾客,侵寻老矣,江西户口②,流落何之。尽
日楼台,四边屏幛,目断江山魂欲飞。长安道,奈世无刘表,王粲畴③依。
【注】①侯会稽:嘉泰三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为绍兴(古称会稽)
知府兼浙东安抚使。②“湖南宾客”“江西户口”都指作者自己。③畴:古同“谁”。
这首词豪迈之中又略带感伤,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①豪迈之情:上阕前三句追溯历史,气概傲视群雄;借陶侃、常衮、羊祜等人的典故,傲视
古今;“毕竟男儿”直接表达豪迈之情。②感伤之情:下阕“湖南宾客”“江西户口”表达
了漂泊之感;“老矣”“流落”“畴依”强化了年华已逝、身世飘零、壮志难酬之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要借助诗词的字、词、
句来理解,还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要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
析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
题干中“豪迈”“感伤”两个关键词对解题十分重要。词人将许多古人和稼轩进行比较之时
就充满了“豪迈”之情。而下阕中“问湖南宾客,侵寻老矣,江西户口,流落何之”“目断
第7页,共11页
江山魂欲飞”体现了词人的感伤之情。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
769
)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①羁旅漂泊之苦。颔联表现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苦。②被迫
南征之苦。颈联表现诗人年老多病,现实的状况迫使他南征。③壮志难酬之苦。尽管被迫南征,
但仍想报效朝廷。④无人理解赏识之苦。尾联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的寂寞孤独之
苦。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可根据
诗歌内容和描写的环境氛围,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
做到知人论世。诗中“偷生”二句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
途渺茫,泣下沾襟。“老病”二句,道出了诗人晚年思想上的矛盾。诗人年老多病却迫使他南往
衡湘,但仍然一片忠心,希望能报效朝廷。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
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未
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矛盾思想的自我写照。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试题。
满江红
·
吴江阻风
谢应芳①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
中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
第8页,共11页
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②?第四桥③边寒食夜,
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
【注】①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②盘谷:地名,今河南济源北,此
指隐居之地。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担心小船倾覆,便解释行囊中只有友
人相赠的几篇诗文。
B.
“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如在目前,又照
应上文“怪底春风”。
C.
“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
泉以终余年的愿望。
D.
“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
泊之苦,语极沉痛。
11.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
C、①用典抒情,作者以阮籍自况,含蓄表达了自己饱受离乱之苦,空怀济世之志的悲楚;②
以景(物)写情,写生活无米果腹、居所无竹可寄托,暗写自己生活艰难、精神空虚的悲苦;
③借事抒情,借舟行吴江因风被阻一事,含蓄表达世乱途穷、人生不幸的感叹。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
C.
“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错误。词的下阕
作者放浪形骸,搔首问天:风雨覆舟,江湖寥落,我到哪儿去?回家,家中无米作炊。归隐,
林下无竹可倚。试问老天,你将怎么发付我?你给我安排怎样一个“盘谷”?这几句是向命
运的控诉。
第9页,共11页
故选
C
。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
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
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
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开篇从“吴江阻风”写起。船行被阻,人在旅途,诗人借事抒情,借舟行吴江因风被阻
-
事,含蓄表达世乱途穷、人生不幸的感叹。这首词用典抒情、以景(物)写情、借事抒情,
表达了世乱途穷、人生不得志的感叹。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2.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④,日暮聊为梁父吟⑤。
[注释]①本诗作于
764
年春,此时诗人已客居成都五年。②玉垒:山名。③西山寇盗:
763
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年底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
西山诸州。④后主:指蜀汉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致亡国。⑤《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
备前喜欢诵读的诗篇。
本诗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伤客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客居他乡
,
漂泊孤苦。诗人流离他乡、愁思满腹
,
登上此楼
,
眼见繁花
,
叫人更加黯然心伤。
②战乱仍频
,
忧国忧民。“北极朝廷终不改
,
西山寇盗莫相侵”写出大唐帝国本应气运久远
,
却遭
到敌
寇侵扰。
③报国无门
,
壮志难酬。亡国昏君刘禅竟也配和诸葛亮一样专居祠庙
,
诗人纵然有诸葛亮之贤
,
也
是空
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
第10页,共11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然后
结合标题、景物、表达情感的关键词理解诗歌的内容。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
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
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颔联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
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
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
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
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
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
次句将时空交互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
C.
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D.
“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
之景。
14.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几层意思?
【答案】
C、“惟有”二字是说只有落花知道我此时的心情,传达出无人理解的孤独,词人觉得自己与落花
的命运相似。就散落花能理解自己的心情,但是它是不会说话的,也不会安慰人的,想来更觉孤
寂凄冷。
【解析】
第11页,共11页
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C
.“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错误,词人心情并不振奋,是美好的春景更反衬了词人内心的忧郁。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
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
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
词句。“惟有”二字是说只有落花知道我此时的心情,传达出无人理解的孤独,词人觉得自己与
落花的命运相似。就散落花能理解自己的心情,但是它是不会说话的,也不会安慰人的,想来更
觉孤寂凄冷。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3:14: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45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