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登高古诗

更新时间:2023-01-22 12:15:15 阅读: 评论:0

下载小学语文课件哪个网址好-下横线符号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厨房隔断门)

《登高》诗词赏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

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东下夔州。其时安

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回纥经常犯边,地方割据势力的

争斗也愈演愈烈,时局颇不太平。代宗大历二年(767)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百病缠身,耳聋齿落,年已56岁的

杜甫独自登上长江边上的一座高山,面对汹涌奔腾的长江水,

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高》。

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写眼前具体景物。作者选

择了“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有代

表性的景物,每种景物后边加了一个形容词,十分准确地写

出夔州清秋独有的特点和凄凉的韵味。颔联则由近及远,虚

实结合,渗入作者的想象,从大处着笔,写出夔州无边无际

的秋色。“无边”,见其辽远;“萧萧下”,不仅写秋声,亦可

见秋色之深。“不尽”,写长江源远流长;“滚滚”,写长江风

急浪大,波涛汹涌。这两句写景,雄浑壮观,境界阔大。以

上两联,把万里山河的秋空、秋气、秋声、秋色一一写出。

当年孔子曾在长江边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从此,千古文人站在长江边几乎都要发出对于

时间的兴叹。杜甫也不例外。他本来怀有救济苍生、致君尧

舜的抱负,但却生逢乱世,半生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穷

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如今年龄老大,却一事无成,现

在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百感交集。因此,借景抒怀,无形

中传达出流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喟。

后四句抒情。颈联写登高的感慨。宋罗大经说:“万里,

地辽远也。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

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此评

颇中肯綮。诗人离家万里,常年作客他乡,时逢令人伤感的

秋季,年过半百,身体多病(据考,他患有肺病、糖尿病、

风痹等症),无亲无故(其时,李白、高适等大诗人皆已去

世),孑然一身,登上高台。十四字把登高的感慨写得深沉

感人,又与颔联相照应,让人觉得诗人的感慨秋思像不尽的

江水和无边的落叶一样驱赶不掉。尾联承接颈联,继续抒发

无穷无尽的无法排遣的秋思。上句写国难家仇,诗人一生艰

苦备尝,故而两鬓白发苍苍,这是诗人一切不幸的根源。下

句写诗人生活穷愁潦倒,本可借酒浇愁,可是因为多病,最

近罢饮,愁何以堪?

总之,这首诗通过秋江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半生艰

难的身世之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是诗人晚年重要的代表作。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着极高的成就。

首先是它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前四句写景,由近及远,

由高到低,诗人驰骋万里,上天入地,为我们画出一幅辽阔

高远的秋景图画。颈联从空间(“万里”)和时间(“百年”)

横纵两个方面,由异乡漂泊,写到衰病残生,几乎概括了诗

人的一生。尾联则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愈

写愈深。这样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古诗中实在少见。

其次,诗人善用深秋景物渲染苍凉的气氛,烘托沉郁的

感情。这与后面的抒情遥相辉映,情景交融。

另外,律诗本来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八句皆对,

不仅有上下对,也有当句对(如首联)。格律严谨,属对精

工,而又一气贯注,流畅自然。

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代胡应麟评价说: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深沉莫测,而精

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

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2:1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4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痴心绝对歌词
下一篇:游子吟 孟郊
标签:登高古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