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临江仙 苏轼

更新时间:2023-01-22 12:03:20 阅读: 评论:0

相似三角形题型及解析-殿前拾得露华新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什么即景作文)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的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

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

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

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

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

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3、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

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

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

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

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先结合景

物特征,再现诗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答。

答案:

3、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

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4、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

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

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

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译文

晚上在东坡雪堂喝得微醉,酒醒后又接着喝,直到大醉,醉后归来恍惚已将近

三更。家童全睡鼾声如雷鸣,任你敲门总也叫不应,我倚着竹杖倾听江涛声。

我时常为身不由己而深深遗憾,何时能忘却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夜将尽风静

水波平。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生。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

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

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

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

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

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

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

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

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

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

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

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

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

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

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

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

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

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

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

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

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

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

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

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

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

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

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

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

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

象喻。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2:0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43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八佰观后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