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端午节诗句经典古诗

更新时间:2023-01-22 11:50:46 阅读: 评论:0

初三物理中考冲刺答案-日立念什么字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话梅芸豆)

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

【篇一】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赏析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

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

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能

够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不过开放的榴花

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

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

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

使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

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使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

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

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

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

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使用对

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

的想象,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

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

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篇二】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赏析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择特定的一个时间——端

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

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

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篇三】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

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

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

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

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篇四】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

实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

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

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展开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

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

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

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

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

性。它不但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

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

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

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

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

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

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

“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

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

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

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

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篇五】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和端午

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简析

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

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长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

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

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

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

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篇六】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端午

唐代: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简析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

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

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

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使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

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

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篇七】经典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

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仅

仅节日的气氛,有的仅仅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

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

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

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

的是这个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

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个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能够看出至少

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因为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

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

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

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

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

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1:5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42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