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桃花源记
授课时间
授课人孙中福课型研讨课授课班级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理清故事情节。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
与
方法
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
情感
与
价值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时
间
教师活动学习内容学生活动
一、导入:同学
们,我们曾学过
郭沫若先生的
诗歌《天上的街
市》,它借助新
奇的联想和想
象,描绘了美联
社丽的天街头
景象,表达了作
者摆事实脱胎
换骨封建束缚、
追求理想、向往
自由幸福生活
一、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介绍:
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
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
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
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
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埃不安,他有志不得
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
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
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
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
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一、学生课下
查阅资料,找
学生回答,其
他学生补充、
的思想感情。今
天我们来学习
一篇古代散文
《桃花源记》,
它的创作手法
在一定程式度
上,与《天上的
街市》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
教师纠正补充
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
“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
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
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
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
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
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
会。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
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57岁,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
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
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
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
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
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
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学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
字词
1、生字词整理
豁俨髫
怡邑骥
阡陌间隔诣
遣浔津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
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
出韵律。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展示朗读。
5、全班齐读。要求声音洪亮,节奏要准。
读出韵律。
三、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
课文,圈画重点字词并解释。
四、作业
1、课文中的生字词要求会读,会写。
2、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3、翻译课文
二、学生自读,
并利用工具书
解决朗读时遇
到的生字词。
1、学生按要求
自由大声
朗读。
2、个人,或小
组展示朗
读,
3、全班齐读。
翻译课文,重
点字词进行解
释,并将解释
写在书上相应
的位置。小组
为单位,翻译
课文,任务由
组长自行分
配。
板
书
设
计
后
记
教案
课题
21、桃花源记
授课时间
授课人孙中福课型探究课授课班级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理清故事情节。
2、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
与
方法
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
情感
与
价值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知识归纳梳理。
课时第二课时教具
时
间
教师活动学习内容学生活动
一、导入:
导入:由课文朗
读导入
教师纠正,明
确,适当给予指
导点评。
一、全班齐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展示
1、读
2、重点词语的解释
缘
.
溪行欲穷
.
其林
林尽
.
水源芳草鲜美
..
甚异
.
之具
.
答之
既
.
出桑竹之属
.
诣
.
太守余人各复延
.
到其家
3、一词多义
复:复
.
前行不复
.
出焉
乃:乃
.
大惊乃
.
不知道有汉
舍:便舍
.
船屋舍
.
俨然
寻:寻
.
向所志寻
.
病终
志:处处志
.
之寻向所志
.
为:捕鱼为
.
业不足为
.
外人道也
3、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
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4、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
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
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
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
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
齐读
学生小组为单
位抽签翻译课
文,要求落实
字意,
重点语句明确
意思,能够通
译课文。
教师要求:
(1)可以完全
用自己的话来
复述,并插进一
些话,使整个故
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
内容,利用想
像,合理补充一
些细节,使故事
情节更加丰腴。
教师概括桃花
源特点:
美、乐、奇
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缘:古义:沿。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今义:
口液
5、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怡然
欣然
6、7个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
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7、通译全文
三、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要求故事连贯,
条理清晰
四、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桃花源给
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字来概括。
学生齐读课文
五、作业
1、将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背下来。
2、背诵课文。
选两个学生复
述课文,其他
同学点评
学生自由发言
板
书
设
计
后
记
教案
课题21、桃花源记授课时间
授课人孙中福课型探究课授课班级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
与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
与
价值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第三课时教具
时
间
教师活动学习内容学生活动
一、导入:教
师小结:听着
大家的描绘,
眼前仿佛出
现了一幅幅
美丽的图画,
桃源是美丽
的,它美在环
境幽雅,美在
风景秀丽,美
在资源丰富,
美在静谧祥
和。
教师以记者
采访的形式
跟学生交流,
学生以文中
人物的身份
设身处地地
感受桃源生
活之乐。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分部品味课文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
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
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
“这里的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
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
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
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
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
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
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
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
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
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
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
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明确: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
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
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
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
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
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争相
回答,用
优美的语
言描述自
己的美好
遐想。
学生
明确:男
女、老幼、
渔人
小结:桃花源
乐在民主平
等,乐在和平
安定,乐在丰
衣足食,乐在
民风淳朴。
指导点拨学
生品读文章
教师结合写
作背景和作
者经历指导
学生进行分
析理解。重点
品析作者的
思想感情和
文章主旨。
教师总结:
陶渊明不为
五斗米折腰,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
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
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
文的句子回答。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
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
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
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三、深入研讨课文
1.、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
会理想
2、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
社会理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
3、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
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学生小结。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拓展延伸:
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
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
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
你怎样评价?
六、小结
学生
讨论,交
流。
学生
明确:景
奇、人奇、
踪奇。
学生小组
为单位,
通过学案
解决此部
分问题,
小组为单
位进行展
示。
学生自由
辩论
向往一种没
有剥削与压
迫的幸福美
好生活,这是
我们应学习
的,作为二十
一世纪的青
少年,更应树
立一种远大
的理想将个
人的利益与
社会的需要
结合起来,才
能无愧于这
个时代,无愧
于我们的民
族。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
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
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
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
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七、1、背诵课文
2、试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生动的故事,可以加入
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的
描写。
板
书
设
计
后
记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1:3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41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