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抑制

更新时间:2023-01-22 11:19:52 阅读: 评论:0

中小学 国产 资源百度网盘-侧坐莓苔草映身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慕斯蛋糕图片)

返回抑制

一、Posner的空间线索技术实验范式

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周围两个方框中的一个出现靶刺激,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尽可能准确

地对方框内的靶刺激进行反应,记录反应时及正确率。

中性提示:注视点

有效提示:提示位置将出现靶刺激。

无效提示:提示位置不出现靶刺激。

内源性提示:

箭头提示,需调动自上而下的机制来注意刺激。

外源性提示:

周围方框变亮或变暗、消失等直接吸引注意点,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注意产生影响。

目标出现在左右2个方框中的比例均为50%时,可使对两侧的预测失灵,控制了内源性因

素的影响。

若目标出现在左右2个方框中的比例分别为80%和20%的话,就会使被试产生预测,有可

能出现内源性因素的影响。

对外源性刺激反应的基础:定向反射。

定向反射是指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探明它“是什么”的反射。

在定向反射中,有机体将心理活动集中在新异刺激物上,同时离开了其他事物。

定向反射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在新异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下列变化:

1.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如瞳孔散大,皮肤导电增强,躯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心率一

般变慢。

2.脑功能变化如脑电图出现去同步化快波,皮层兴奋性提高。

3.运动功能变化如头颈肌和眼外肌收缩,使感觉器官朝向刺激源。

用这种技术可以研究注意的不同成分。有效提示和中性提示之间的差别反映了警觉系统的

功能,有效位置提示和中性提示的差别实际上反映了空间定位系统的功能,而内源性提示效应

反映了自上而下的加工机制。

二、返回抑制现象

返回抑制是Posner等人在考查注意提示(attentionalcueing)效应时发现的。

Posner(1980)首次使用“空间线索技术”研究注意的定向问题。发现,如果在一个靶子呈现

之前,注意被提示线索预先有效地分配到靶子位置,那么检测此靶子的反应潜伏期缩短,即有

一个收益(benefit);相反,则会有一个损失(loss)。

研究者们将这种收益称为“注意提示效应”。这种效应在注意的内源和外源定向中具有普遍

性。

Posner和Cohen(1984)还发现,注意对被提示位置上刺激的检测,不仅有一个早期的易化

过程,而且有一个晚期的抑制过程。

如果提示线索和靶子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SOA)相对延长(多于300ms),被试对呈现在提

示位置靶子的检测比非提示位置上靶子的检测慢。

Posner和Cohen用“返回抑制”来定义这种抑制注意返回到先前被注意过的位置上的

现象。

较长SOA时,提示和非提示位置上反应时的差异为返回抑制(IOR)的量。

返回抑制作为一种改善注意空间搜索效率的机制,使得注意离开先前被注意过的位置而朝

向新的位置。

返回抑制是选择性注意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已成为注意研究的重点,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

出现词频最高的一个词。

视觉通道内存在返回抑制,听觉通道内也存在返回抑制。

目前比较公认的有两种类型的返回抑制: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和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

在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的研究中,返回抑制的容量(即可对多少个注意过的位置产生抑制)

问题引起关注。

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框个数(靶子可能出现的位置)和线索化次数来研究返回抑

制的容量问题。

在最早的返回抑制容量的研究中,采用的方框只有两个,线索化两次,Pratt和Abrams的

研究结果中发现只有后一个线索化位置出现返回抑制。

后来Tipper等人把连续线索化的方框增加为4个,其中线索化位置是3个,发现三个位

置都有返回抑制现象出现。

Abrams和Pratt后来将方框的个数增加到6个,同时提出将多个线索化位置分为相邻和相

隔两种。

结果发现,线索化位置之间的关系会对返回抑制容量产生影响。相邻条件下,有多个位

置出现返回抑制,而相隔条件下只有一个位置有返回抑制。

Danziger等采用5个方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实验中,线索化1次、2次、

3次是随机安排的。

结果发现,长SOA(600ms)时,即使是在线索化位置相隔的情况下,也有3个位置出现了

返回抑制。

后来有人采用8个方框,并得到了5个位置的返回抑制容量。

国内也有学者将方框的个数增加到12个,发现只有在线索化位置相邻的条件下,在多个

线索化位置才会出现返回抑制现象。

目前针对返回抑制的容量问题,得到的结论有初步的一致性:当线索化位置是相邻时,容

量可以达到3~5个,当线索化位置是间隔时,一般只有一个。

上述研究采用的实验任务都是觉察任务。

在返回抑制的研究中,当采用简单的觉察任务时,很多研究都证实SOA在300ms左右时

会出现返回抑制,并且可能持续到1500ms。

王均等系统地考查了任务难度对返回抑制出现时间的影响,发现在觉察任务中,返回抑制

在SOA为300ms时出现;辨别任务中,返回抑制在SOA为700ms时出现;反应选择任务中,

返回抑制在SOA为1300ms时出现。

从任务难度而言,反应选择任务>辨别任务>觉察任务。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返回抑制出现的时间也越晚。

返回抑制的机制

(1)注意的观点或知觉的观点

注意在返回到原来的线索化位置时受到了抑制。

(2)反应的观点

返回抑制是反应受到抑制,与注意或知觉无关。

线索出现时,手有一反应冲动,但任务要求不对它做反应,抑制手的反应或动作准备,若

目标出现在线索的位置,则对抑制过的位置反应变慢。

(3)眼跳运动受到抑制

外周框亮,眼球反射性地向线索方向运动,但指导语不让动,向线索方向的眼动受到抑制,

再让其回到线索的位置,则反应变慢。

(4)注意动量说

Pratt等认为IOR是注意的重新定向过程。注意先从注视点向左运动到外周线索位置,再向

右返回到中央位置,若靶子出现在注视点右侧的非线索化位置,即处在注意运动方向(向右)的

通道上,被试对靶子的反应就快;反之,如果注意又一次从注视点向左返回到靶子所在的外周

线索化位置,即处在和刚才注意运动方向(向右)完全相反的通道上,被试对靶子的反应就慢,

就产生了返回抑制。

返回抑制

inhibitionofreturn,IOR,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滞后现象。

采用突然变暗或变亮的方法,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会使对紧接着出现在该位置上的靶

刺激的反应加快,即产生易化作用。如果线索和靶子呈现的时间间隔(stimulusont

asynchrony,SOA)大于300ms,则易化作用会被抑制作用取代,对线索化位置上靶刺激的反应

慢于非线索化位置,这种抑制作用被称为返回抑制。

定义

返回抑制(inhibitionofreturn,IOR)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

时所表现出的滞后现象。采用突然变暗或变亮的方法,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会

使对紧接着出现在该位置上的靶刺激的反应加快,即产生易化作用;

Posner和Cohen发现如果线索和靶子呈现的时间间隔(stimulusontasynchrony,

SOA)大于300ms,则易化作用会被抑制作用取代,对线索化位置上靶刺激的反应慢于非

线索化位置,这种抑制作用被称为返回抑制。

为什么视觉系统需要返回抑制机制?

研究者认为,这种抑制能高保证高效的视觉搜索。具体地说,一旦注意已经指向某

位置,那一位置即被加上标签,结果无需返回去再次搜索那一位置。没有这样的记

录,搜

索过程将处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访问同样位置的危险之中。

返回抑制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所做的反应表现出的滞后现象。Posner与

Cohen发现,采用突然变亮或变暗的方法,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会使对紧

接着出现

在该位置上的靶子刺激的反应加快,即产生了易化作用;但是如果靶子刺激延缓约

300ms

后出现,则易化作用会被某种抑制作用所取代,此时,被试对线索化位置上靶子刺

激的反

应慢于非线索化位置。Posner与Cohen将这种抑制作用称为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简称IOR),认为它减少了注意返回原来位置的可能性,有利于对新位置

的搜索,

提高了注意选择的效率,具有适应意义。

返回抑制的实验研究一般采用线索-靶子模式:在屏幕中央并排出现三个大小相同

小方框,让被试注视中间小框;然后,迅速加亮或涂黑一个外侧小框(外源性线索),

或在

注视点处呈现一个指向左侧或右侧小框的箭头(内源性线索),这被称作线索化;

接着中间

小框加亮或涂黑;间隔一段时间后,靶子出现在外侧线索化小框或非线索化小框,

测量被

试对出现在外侧线索化小框或非线索化小框的靶子的反应时。二者比较,若前者多

于后者,

则为返回抑制;若前者少于后者,则为易化。

在返回抑制的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是返回抑制的产生机制。目前存在着两个对立

假说:注意抑制说和反应抑制说。前者认为返回抑制源于注意受到抑制,后者认为

返回抑

制源于反应受到抑制。双方各有论据,争论至今未息。现在的研究主要针对注意抑

制说。

有少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注意状况可影响返回抑制。

例如,外源性线索和内源性线索对返回抑制可有不同的作用;双线索条件下的返回

制值少于单线索条件下的值;线索重复可影响返回抑制。此外,分心作业对返回抑

制也可

产生重要影响。Maylor发现,当从线索呈现直至靶子刺激反应的整个过程伴以分心

作业,

与无分心作业的条件相比,若分心作业较简单,则返回抑制值不变或减少;若分心

作业较

复杂,则返回抑制消失。这些实验结果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但它们表明注意对返回

抑制还

是有作用的。

实验

经典实验

Posner和Cohen的实验被看作是经典IOR实验,呈现水平排列的三个方框(A),

要求被试眼睛始终盯住中间小框,然后两个外周方框之一变亮(B);最后在线索化外周

小框内(C1)或非线索化外周小框内(C2)或中间小框内出现靶子(C3),要求被试觉

察到靶子时尽快做出按键反应*。

在经典IOR实验的基础上,研究者在IOR领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实验研究,这些实

验大都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的实验范式,即线索-靶子范式(cue-targetparadigm)和

靶子-靶子范式(target-targetparadigm),其中线索-靶子范式在IOR研究中应用得

较多。另外,由于刺激的呈现方式、状态的不同、实验任务的不同等因素,IOR领域内

还存在一系列比较具体的模式和方法,与两大范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实验程序

在IOR研究中,依据继外周位置线索化后是否对中央注视点位置线索化可以细分为

两种不同的实验程序:单线索程序(single-cueprocedure)和双线索程序(double-cue

procedure)。

单线索程序是指在靶子呈现前仅对单一外周位置进行线索化;

而双线索程序则是指在靶子呈现前,继某一外周位置线索化后,再对中央注视点位

置进行第二次线索化。Posner和Cohen于1984年进行的经典实验是用的是单线索程序,

由于返回抑制被认为是随着线索-靶子呈现的时间间隔(SOA)的延长而使注意脱离了最

初的线索化位置,从而导致后来注意再返回到线索化位置时出现的一种反应滞后现象,

所以后来的众多研究者为了可靠地观测到返回抑制效应,一般都采用了双线索程序,以

保证注意从外周线索化位置上的脱离。

2返回抑制的稳定性

Berger[2]通过比较注意位置与忽略位置的返回抑制,探讨了返回抑制的稳定性。他

首先在中心位置呈现一个箭头,指示靶子将要出现的位置(靶子出现在该位置的可能性

为80%)。要求被试注意箭头所指示的周边小框,忽略另一周边小框。500毫秒后,周边

某一小框变亮。之后出现靶子。结果发现,被试利用了箭头提示的信息,当靶子出现在

注意的小框时,反应时短;当靶子出现在忽略的小框时反应时长。但是,从线索化(即

周边小框变亮)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在箭头指示框或者箭头指示的相反的框,都一致地

出现了返回抑制。因此,返回抑制似乎是自动的,即便在所注意位置返回抑制也不能被

主动地抑制。不过,也有研究[2]发现,当指示箭头在靶子出现之前很短时间呈现时,

返回抑制有所下降。所以,尽管返回抑制是一种较强的自动的现象,但也可以在某种程

度上被主动地抑制。

还有的研究探讨了当靶子出现的位置固定时返回抑制是否会被抑制[2]。在实验中,

一半被试的实验条件是靶子固定地出现在左边,另一半被试的实验条件是靶子固定地出

现在右边。实验开始时,第一次线索化出现在靶子要出现的周边小框,或者出现在中心

小框。第一次线索化后500毫秒,对中心小框线索化。之后500―1000毫秒出现靶子。

结果发现第一次线索出现在周边小框时的反应时慢于第一次线索出现在中心小框时的反

应时。说明即便是在靶子位置固定时返回抑制仍然存在。可见,返回抑制确实具有相当

强的稳定性。

3返回抑制的容量

Pratt与Abrams[3]最先考察了返回抑制的容量。他们在实验中采用对两个周边小

框先后线索化两次的方法。在一种条件下两次线索都出现在同一小框,在另一种条件下

两次线索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小框。结果发现在两次线索重合位置,以及不重合时的后面

线索化位置均出现返回抑制。而两次线索不重合时第一个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与重合时

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相同。这说明不重合时第一次线索化对反应时没有影响,即不存

在返回抑制。因而认为仅仅是最近的线索化才引起返回抑制;当后面不同位置出现线索

化时,先前位置上线索化引起的抑制自动消失。

Tipper等人[4]认为Pratt与Abrams探讨返回抑制容量时仅用两个周边小框有局限

性。Tipper等人采用4个周边小框,在一次试验中连续对其中三个小框线索化。结果发

现,三个连续线索化位置都出现了返回抑制。因此认为返回抑制的容量不止一个,而是

至少可达到三个。

Abrams与Pratt[5]实验1重复Tipper等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但是,在

实验2中对4个小框中相邻或隔开的两个小框依次线索化时,发现在相邻条件下,两次

线索化位置均出现返回抑制;在隔开条件下只有第二个线索化位置出现返回抑制。在实

验3中他们进一步考察了在靶子可能出现的位置为6个时,连续对不相邻的3个位置线

索化,结果也发现仅仅在最后线索化位置出现返回抑制。因此,他们提出可能存在两种

不同的返回抑制,一种是弥散性的,其容量较大;一种是集中性的,其容量较小,如只

有一个。

4在辨别任务中是否存在返回抑制

在采用简单觉察任务时(如图1),几乎所有研究都一致地发现了返回抑制。但是,

当实验采用辨别任务时,许多实验并未发现返回抑制。例如,Terry等人[6]的研究。他

们在实验中将字母A、B看作靶子,C、D看作干扰项,当靶子字母出现时(不管是哪一

个字母),都按空格键作出反应,如果出现的是干扰项字母,则不按键(实验1);靶

子字母和干扰项字母分别呈现在两个周边小框,依据靶子字母的位置(左侧和右侧)分

别按对应键进行反应(实验2)。结果发现,在以上两种条件下返回抑制均未出现。另

外,其它有关颜色辨别、大小辨别、亮度辨别、图形辨别的实验也没有发现返回抑制[2,

7]。

不过,也有研究发现在辨别反应任务中存在返回抑制。Pratt[8]分别在周边两个位

置(线索化位置和非线索化位置)同时呈现靶子和干扰项,要求被试尽快将眼睛移向靶

子,记录被试的眼动反应时,结果发现存在返回抑制。Lupianez等人[9]在颜色辨别任

务中,应用5个水平的SOA,即100/400/700/1000/1300毫秒,发现当SOA为100和400

毫秒时,出现线索化位置易化;当SOA为700毫秒时出现返回抑制,在1300毫秒时返回

抑制消失。因此,Lupianez认为在辨别任务中存在返回抑制,只是出现的时间要晚于一

般觉察任务时的300毫秒,而且消失得快。

5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

返回抑制还可以分为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和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两种。我们前面所

述返回抑制一般都是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即当随后出现的靶子与先前线索所在位置相

同时,反应时较长;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是当靶子出现位置上的客体与先前线索化时的

客体在客体特征上相同时,反应时较长。

Tipper等人[10,11]最早报告存在客体返回抑制。他们将原来实验中静止的周边小

框变为运动,见图2。在屏幕上出现三个黑色的小方块,中间的小方块为注视点位置。

开始时,周边的方块一个高于注视点,另一个低于注视点。500毫秒后周边的方块开始

旋转,当转到水平位置时,对周边任一方块线索化100毫秒,再间隔100毫秒后,以同

样的方式对中心方块线索化100毫秒,在线索化的同时方块继续沿着原来的方向运动。

方块运动到90°或180°位置时,在周边任一方块内出现靶子,要求被试尽快按键作

出反应。结果发现在90°和180°位置时,均有返回抑制,即靶子出现在原线索化方

块的反应时大于出现在原非线索化方块的反应时。因此,该研究支持基于客体的返回抑

制。

图2Tipper等人(1991,1994)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实验方法图示

注:在图中A为方块运动的起始位置,B中的白色方块为周边线索化,C中白色方块

为中心线索化,D1为靶子出现在90°时的原线索化方块上,D2为靶子出现在180°时

的原线索化方块上。图中箭头代表方块运动方向。图中没有标明靶子出现在原非线索化

方块时的情况。

Abrams与Dobkin[12]发现当线索化后的周边方块运动90°后,如果靶子出现在

线索化方块内,则眼睛扫视运动的时间会长于出现在非线索化方块内的时间。该结果与

Tipper等人(1991,1994)的研究结果一致。Law等人[13]还发现存在基于颜色的返回抑

制。然而,Muller与Muhlenen[14]的实验却不支持客体返回抑制。他们采用与Tipper

等人(1991,1994)相似的研究方法,结果并没有发现客体返回抑制,而是发现存在一种从

左到右的注意追踪。

6返回抑制的机制

Maylor与Hockey[15]讨论了引起返回抑制的几个原因。首先,在实验1他们通过靶

子-靶子实验范式(与图1所介绍的线索-靶子范式相对应),发现当第N+1次靶子出现

在第N次靶子的位置上时,反应时长于出现在第N次靶子对侧位置的反应时。因而排除

了返回抑制是由于对出现线索不作出反应而导致反应上抑制的原因[15]。在实验3中,

当将靶子出现时的注视点转移到第一次线索化位置阶段注视点的下方时,发现返回抑制

仍然存在。因而认为返回抑制不可能是对线索引起的感觉习惯化所产生的。另外,在实

验1―3中均发现返回抑制可持续1000毫秒以上,因而排除了返回抑制是由于线索引起

的前掩蔽作用所产生的。

现在关于返回抑制机制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返回抑制中是否存在注意的抑制。Posner

与Cohen[1]认为返回抑制是注意再次回到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时受到了抑制,因此形象地

称之为返回抑制。这一假设引起了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一种支持Posner与Cohen的假

设,被称为返回抑制的注意观点,即认为返回抑制是由注意的抑制引起的;另外一种观

点认为返回抑制是由与反应相关的抑制引起的,不存在注意的抑制,该观点被称为反应

观点。

Abrams与Dobkin[12]的研究支持返回抑制的注意观点。他们在对某一周边小框线

索化后,给出两种不同要求,一种是在某一小框内呈现靶子,要求被试眼睛向靶子出现

的方向运动;一种是在中心注视点位置呈现一个箭头,指示被试眼睛朝向该箭头所指方

向运动。结果发现,前一种条件(外源性线索)的返回抑制大于后一种条件(内源性线

索)的返回抑制。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在外源性条件下不但具有反应上的返回抑制,还具

有知觉上的返回抑制;而内源性条件下只具有反应上的返回抑制,不具有知觉上的返回

抑制,因而前者的返回抑制值大于后者。可见,该研究认为返回抑制部分来源于知觉上

的抑制。

返回抑制的反应观点则受到了基于知觉方法研究的支持。基于知觉方法的假设前提

是,如果返回抑制是由于注意或知觉的抑制引起的,那么在单独的知觉任务中也应该表

现出这种知觉上的抑制。在返回抑制研究中,基于知觉的方法主要包括时序判断方法与

线段似动方法。时序判断方法的操作是,在不同空间位置(线索化位置与非线索化位置)

呈现两个时间上很接近的信号,让被试判断哪个信号先出现[16]。线段似动方法的操作

是,呈现一条线段,线段两端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位置(线索化位置与非线索化位置)

上,让被试报告线段是由哪个位置朝哪个位置运动[17]。这两种基于知觉方法假设,在

注意所指向位置上的刺激被优先知觉。基于知觉的方法与考察快速反应的方法(或称反应

时方法)相对应,后者被称之为基于反应的方法,是返回抑制研究的一般方法。

Maylor[16]实验4最早采用了时序判断的方法。结果发现,虽然当SOA超过300毫

秒时在线索化位置通常出现返回抑制,但在时序判断上则并不知觉为落后,反而知觉为

优先。因而说明返回抑制表现在反应上而不是知觉(注意)上。Posner等人[18]也采用

了时序判断的研究方法,其结果与Maylo的研究相似,支持返回抑制的反应观点。

Schmidt[17]采用线段似动的方法,结果发现被试报告线段离开线索化位置而朝向非线

索化位置运动,即存在线索化位置注意优先,并且这种注意优先可一直持续到线索呈现

后900毫秒。因而认为返回抑制不是注意性的。

对返回抑制机制的另外一部分研究来自于神经生理学。Posner等人[18]发现患中脑

损伤(渐近性高级神经核麻痹)的病人返回抑制消失。而患帕金森氏症的病人与额叶、

颞叶以及顶叶有损伤的病人则不出现返回抑制消失。因而认为返回抑制是由中脑的网膜

顶盖通道(中脑视觉运动中心)的激活产生的。Rafal等人[19]在正常人身上比较单通

道上的颞侧视野与鼻侧视野返回抑制的大小时发现,在颞侧视野有较高的返回抑制。另

外,不论新生儿还是成年病人,也表现出返回抑制的颞侧视野优势。

撒切尔效应

撒切尔效应,指的是猴子和人的这个共同特性,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撒切尔效应”,这是根据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命名的,因为撒切尔夫人面部的这一特征比较典型,猴子也是人类以外

第一个被发现具有“撒切尔效应”的灵长类动物。研究人员在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说,

这是人们首次发现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具有“撒切尔效应”,3000万年前人和恒河猴的共同

祖先可能就具有了这种能力。

面部识别

日本一项研究表明,猴子具有与人一样的面部识别能力,能根据眼和嘴等特征来识别同伴,一

旦这些特征发生变化,它们立即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但把同伴的面部照片倒立,它们就感觉不

到异样。

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足立几磨等人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他们让4只雄性恒河猴观察某

些猴子的面部照片,连续观察10次后,它们便逐渐丧失兴趣,最后只花3秒钟左右简单瞄一眼

照片。

科学实验

研究人员接着把照片颠倒,又把照片中的眼睛和嘴颠倒,做出一些新照片让恒河猴观看,结果

恒河猴没有表现出兴趣,就好像什么变化都没发生似的;但如果不把照片颠倒,只把照片中的

眼睛和嘴颠倒,恒河猴就会对照片再次产生兴趣,它们盯着照片看的时间约有6秒。研究人员

认为,注视时间延长表明恒河猴发现了照片中的变化。

研究人员在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说,这是人们首次发现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具有“撒

切尔效应”,3000万年前人和恒河猴的共同祖先可能就具有了这种能力

第二章知觉

一、模式识别的含义与理论

1、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

2、※模式识别理论的主要假设,观点,彼此之间的区别?

①所谓的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

②模式识别理论:⑴模板匹配理论;⑵原型模型;⑶区别性特征模型;⑷计算途径。

⑴原型模型: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

⑵区别性特征模型认为,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将一个刺

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该模型认

为在人的记忆中存储着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在记忆中的区别性特征相比较。区别性特征

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性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

整体的知觉。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

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因此,上述结果模式称

整体优先效应。

⑶区别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Gibson的研究证明,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

关键特征时,人们判断这些字母是否相同要花更长的时间。共用许多关键特征,被试判断

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其潜伏期要长。对类似这样的字母对,判断得相对要快。判断的速

度快慢依赖于共用的区别性特征的数目。

区别性特征模型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与心理学实验数据一致,也得到了一些生物学研究证

据的支持。某一个神经元可能对一个垂直的光栅有强烈的反应,而距离非常近的另一个神

经元,则可能对偏离垂直方向10°的光栅有最强的反应。一小块视皮层可能包含了各种各

样的神经元,其中一些对垂直的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另一些对水平的线条作出特别的响

应,还有一些则对特异性的斜线作出特别的响应。视觉系统似乎包含了一些专门的特征觉

察器,它们帮助我们对字母和简单模式的某些特征作出识别。

⑷计算途径。考察三维形状的分类,这种成分识别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特定观察角度

的物体,可以用一些简单三维形状的排列来表征。Biederman将这些简单的三维形状称作

几何离子。

3、※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模式识别理论主要集中在人们如何觉察孤立的客体。自下而上

加工也叫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与刺激有

关的信息来自感受器,这些信息触发了模式识别过程。简单的基础水平特征的结合,使我

们能够识别更复杂的、整体的模式。然而,事实上,知识和期望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客体。

这样,除了自下而上加工之外,模式识别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过程,即自上而下加工或

概念驱动加工。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

词优效应是指,同出现在非词(即一串无关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如

k)出现在非词(如work)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更准确。

许多研究证明了自上而下加工在字母识别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在镶嵌目标字母的单词中,

目标字母不发音时,词优效应也存在。

4、※过去经验和模式识别(掌握实验方法、发现问题、说明问题……P36图)

Schacter和他的同事(1991)证明,与物体有关的过去经验,的确能够帮助人们识别物

体。这些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三维物体的图画。其中一些物体称作可能图形,从结构上看,

这些图形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存在。而另一些物体称作不可能图形,它们包含结构上的违

反,在三维空间中不可能存在。实验并不要求被试记住这些图形。相反,只是要求被试判

断图形主要是面向右侧还是主要面向左侧。后来,研究者将这些图形和他们先前没有看过

的新图形,一起呈现给被试,并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图形是否真地存在于三维空间,或者是

否是一个不可能的图形。结果显示,对于可能图形来说,同先前没有出现过的新图形相

比,被试对先前出现过的图形,判断得更快。然而,对于不可能图形来说,新图形和旧图

形判断的潜伏期没有差异。这些结果在后来的一些研究中得到了重复。

Schacter和他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上述研究提示,我们能够存储可能图形的结构,因此,过

去经验促进了相对快的、自上而下的过程。然而,由于我们的知觉系统不能对不可能图形

作出一致的解释,所以,我们不能存储不可能图形的结构。这样,在识别不可能图形时,

看不到自上而下的过去经验的作用。

5、※面孔失认病人LH试验

面孔失认这是一种最惊人的面孔加工紊乱。这种失人通常同大脑右侧颞叶损伤相联系患有

这种失认的病人是别人的面孔的能力受到严重损伤。

可分两个亚类:一类病人在面孔知觉方面存在缺陷,而另一类病人知觉能力相对完整,缺

陷主要表现在对先前存储的有关熟人外貌的记忆上。前一类病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障碍,

称作知觉的或感知的面孔失认,而后一业病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障碍,则称作记忆的或联

想性的面孔失认。

实验时,研究者向LH呈现三张同一类型的图片(面孔、鞋子,可正反放置),在三张图片

中有一张目标图片,他总是正面的。另外两张为探测图片,其中一张为正确图片,一张为

干扰图片,两张均为3/4侧面观。目标图片和探测图片或者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另

外,目标图片呈现在上方,而两个探测图片并排呈现在下方。研究者要求LH完成匹配任

务,即通过言语反应指出,位于下边的两张探测图片中,那一张与上面的图片相同。结果

发现,同正常方位的刺激相比,LH对倒置的刺激识别的更好,无论目标图片和探测图片是

同时还是相继呈现,无论刺激的图片内容是什么(面孔、鞋子),当正常方位时,LH的识

别成绩都是机遇水平。实验说明:LH能可靠地匹配倒置刺激,但不能匹配正常方位刺激的

事实,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是完整的,但是,当面对正常方位的刺激时,基于整体的加工

通路会对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造成干扰。倒置的刺激不存在这种干扰,所以识别的好。当

刺激为正常方位时,LH对整体刺激语境特别敏感,而且,LH不能克服整个结构所产生的

响。该实验说明:两种刺激上所观察到的同样的模式,消弱了有关面孔加工模块性的结

论。

第三章注意(一)

※一、Stroot效应

视觉选择性注意,研究者进行过大量的研究。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该

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

慢。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他发现,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平均

要花110称的时间。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需63秒。

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较大的Stroop干扰效应。

Stroop干扰量已经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干扰量越大,抑制效能越低。

※二、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自动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练习和自动加工有着密切

的关系。经过大量练习的任务倾向于主要要求自动加工,而练习得不够的任务主要要求控

制加工。

※三、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

特征进行登记。即在分散注意阶段,人自动地加工孤立的特征。无关项目较多时,被试的

目标觉察速度,和刺激显示中只包含3个项目,因此无关项目较少时的一样快。结果说

明,特征登记或编码是自动的。这样,在特征整合理论中,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

工,粗略地等同于自动加工。这种加工几乎不需要努力,以至于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

生。

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主要进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粗略地等同于控制

加工。

特征整合理论实质上认为,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

很高时,会出现这种情况。

记忆依赖于注意。我们只能记住我们所注意到的东西。

※四、有关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理论

◎Welford(1952)通过实验证明,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

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

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简称SOA。同长SOA相比,当SOA非常

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Welford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

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

◎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是双耳分听。在这种范式中,主试通

过耳机,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听觉刺激。通常,到达两耳的是不同的刺激。然后,要求

被试完成一些任务。在分散注意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同时注意两个信息。然后,在选

择性注意实验中,指导语告诉被试注意呈现给一只耳朵的信息,忽视同时呈现给另一只耳

朵的其他信息。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者可以向人的同一只耳朵呈现两个听觉刺激。这两个

刺激可以以不同的声音出现,也可以相同的声音出现。因为两个听觉刺激到达的是同一只

耳朵,因此刺激的空间位置相同。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向人的两只耳朵呈现上述刺激。一些

研究显示,声音之间物理的声学差异和位置的物理分离,均有助于信息选择,其中,最有

效的线索是位置的物理分离。这些结果表明,听者能够选择性地注意具备某些普通物理特

征的刺激,同时能够拒绝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刺激。

※五、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传速速度有限的

单一通道。出于经济考虑,在神经系统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

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他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

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性的过滤器之前,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

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

择模型。

※六、衰减作用模型

Treisman假设,过滤器并不是像Broadbent所说的那样,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他指

出,过滤器的作用不是阻挡所有不符合注意选择标准的信息,而使衰减或减弱非注意通道

的强度。该理论被称为衰减作用模型。如果到来的信息不是全部被阻挡,那么与当前与其

相一致的部分信息,或与个体相关的部分信息,都可能足以提高那些词的激活,使之超越

意识阈限。

l早期与晚期理论之争

为探讨瓶颈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

些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非追随耳中的信息能够加工到较高的语义水平,那么,说明注

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

考察追随(注意)信息与非追随(非注意)信息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被试的追随成绩。

他呈现给被试非注意耳中的词,与追随信息或者语义相关,或者有联想关系,或者完全无

关。结果发现,尽管被试不能记住呈现在非注意耳中的任何词,但是,当注意耳与非注意

耳中所呈现的词有语义关系时,被试说出追随词所花的时间更长。这说明,非追随耳中的

词得到了无意识的语义加工。

第四章注意(二)

一、负启动效应

1、Neill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

义匹配。如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意义为“绿”),紧接着看到用绿

色墨水印刷的“BLUE”(意义为“蓝”)。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

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Neill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

基线。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

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Neill认为,一定是起干扰作用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色墨

水印刷的“GREEN”一词的意义“绿”,受到了抑制。其逻辑是,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

“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如后来的刺激“BLUE”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

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要相对困难。Tipper将上面这种现象命名

为负启动。

2、

二、负启动反转

Neill(1977)在实验中发现,当使用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

失,而出现正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一种解释是,过分强调速度,将导致被

试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抑制最初被激活的无关信息的表征。一旦这样的表征后来变得

与任务有关,正启动效应就有可能出现,即观察到反转。

三、返回抑制

通常,有效提示会促进加工,然而,外周提示之后延迟300ms或更长时间,那一位置的目

标觉察,不仅没有受到促进,反而变慢,这种效应称为返回抑制。研究者认为,这种抑制

能够保证高效的视觉搜索。具体地说,一旦注意已经指向某一位置,那一位置即被加上标

签,结果无需返回去再次搜索那一位置。没有这样的记录,搜索过程将处于一遍又一遍地

重复访问同样位置的危险之中。

四、脑损伤病人的注意缺陷

1、视觉忽视:视觉忽视病人通常右半球顶叶受到损伤。这种损伤导致他们在简单的定向

任务上存在困难,换句话说,他们不能注意到对侧空间。

2、Driver和Halligan设计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环境空间和以客体为中

心的空间互相对立。其逻辑是,向视觉忽视病人呈现一幅图,图上画有两个无意义图形,

要求病人判断两个无意义图形是否相同。当环境轴和客体轴相同时,病人将作出错误的判

断,即认为两个图形相同。Driver和Halligan想知道,如果画有无意义图形的纸旋转,因

此客体的关键部分跨环境轴,从被忽视的空间移到非忽视空间。结果显示,当画有无意义

的纸旋转之后,病人仍然认为两个图形相同。这说明病人忽视的是客体的一侧。Driver和

Halligan的实验非常清楚地证明,视觉忽视可以是客体主轴的一侧,而不简单是那个客体

所占据的空间的一侧。

3、Hillis,Mordkoff和Caramazza对一名半侧空间忽视病人进行研究,该研究为回答注意

窗口大小究竟是否可以调整,并进而揭示空间注意机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来自病灶性脑损

伤病人的证据。病人NG,在临摹、划线、阅读、书写和其它视觉任务上,表现出严重的右

半空间忽视。改变或调整NG期待空间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在特定位置上所呈现的刺激被

视一侧(右侧)的目标觉察成绩。刺激为视觉呈现200毫秒的圆环这些圆环或者左边有缺

口,或者右边有缺口。NG的任务是判断圆环上是否有缺口。如果认为有,就按一下空格

键,如果认为没有,不按任何键。

通过在在不同位置上呈现圆环,来改变注意窗口大小。结果发现,当圆环总是出现在屏幕

中心,并且缺口在右边时,NG的漏报率为94%。然而,当圆环随机地出现在左、右或中

等不同位置时,对出现在屏幕中心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46%,而出

在屏幕右侧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漏报率为88%。显然,同样是出现在屏幕中心缺口在右

边的圆环,在不同条件下,漏报率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上随机地

呈现圆环,使得右半空间忽视病人NG的漏报率大大下降。这说明NG能够在期望和任务

要求

的基础上,调整注意窗口的大小。

通过变化刺激(圆环)大小改变注意窗口的大小。所有的圆环都呈现在屏幕中心。结果发

现,当只出现小圆环且小圆环的缺口朝右时,NG的漏报率为92%。然而,当大、小圆环

机出现时,同样是缺口朝右的小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60%。显然,出现的大圆环放

了NG的注意窗口,使得这种条件下,缺口朝右的小,圆环上的缺口,远离注意窗口的边

缘,因此觉察成绩有所改善。

上述两项实验说明:⑴半空间忽视并不损伤病人调整注意窗口大小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

注意损伤的性质作一些限制;⑵非优势顶叶损伤,能导致半空间忽视这种注意缺陷的梯度

变化。注意窗口的中心,忽视现象最轻,脑损伤对侧注意窗口的边缘,忽视现象最严重。

第五章记忆

一、记忆模型

※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

多重存储模型,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由于特别

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外部环境中

的刺激,首先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一个大容量存储系统,它记录个体所感觉到的所

有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研究较多。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很快

被传递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包含一小部分信息。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很脆弱。除非得到

重复否则大约30秒之内便会从记忆中丢失。长时记忆有一个非常大的容量。除了几分钟以

上的记忆之外,长时记忆好包含几十年以前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相对永久,丢失的

可能性相对要小。

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

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2、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工作记

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

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3、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实验

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

朗读任务。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4、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实验要求

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当

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在自我参照研究中,同不能用

到自己身上的词相比,人们更可能回忆出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

5、Tulving的记忆模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上。Tulving

(1972)认为,情节记忆中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情节记忆

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事件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

语义记忆是指被组织起来的一般知识,它包括相当稳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词的知识,

也包括许多不容易用词来表达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经常难以用

语言来描述,从发展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知识,最后才

是情节记忆。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任务要求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象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

传统记忆测验,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

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2、内隐记忆任务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

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典型地,这些任务看起来与先前学习过的任何材料都无关。任务的

指导语中也丝毫不提“记得”或“回忆”这样的字样。常用的内隐记忆任务包括词干补

全、残词补全、指明几个刺激中自己所偏爱的那一个、词汇判断和知觉辩认。共同特征是

在这些任务中,特定学习情节中所编码的信息,无需后来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回忆,而

是通过先前学习情节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后来作业的促进作用,表达出来。

3、纯粹暴光效应是指被试对原来不熟悉,但现在通过暴露而熟悉了的刺激的偏爱,因此

也称偏爱效应。因为在实际的测验期间并没有提及先前的学习情节,所以,纯粹暴露效

应,在性质上,属于内隐记忆任务。

※4、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从以下方面提出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当人们识别面孔时,当人们在所目击的事

件发生之后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时,当人们对从未发生的事件产生虚假记忆时,记忆的不

精确性都会出现。面孔识别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通常对属于自己种族的面孔

记忆得更好,如果事发时目击者对嫌疑犯面孔的注意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记忆的准确性

也会下降倒摄抑制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因为最近学过的新材料的干扰,

人们回忆旧材料有困难。倒摄抑制也会导致目击者不精确的记忆。

※5、Loftus等人的幻灯片实验,说明什么?

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一辆跑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下来,然后转弯,撞上一个

行人。一半被试所看的幻灯片上交叉路口处又准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半被试则在

交叉路口处看到停车标志。呈现时间20分钟~一周,被试回答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细节问

题。一个关键问题,或者包含于幻灯片中细节一致的信息,或者包含不一致的信息,或者

不提及这种细节。回答完问题后,被试看到两张幻灯片,一张上面又准许其他车辆先行的

标志,另一张上面有停车标志。被试的任务是选出他们先前看过的幻灯片。结果发现,同

接受一致和中性两种信息的被试相比,接受了不一致信息的被试,再认的准确率要低。这

说明,事后的误导性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第六章一般知识组织

一、语义记忆组织的模型

1、特征比较模型

从逻辑上讲,语义记忆可以根据一些特征来组织,特征比较模型认为,概念按照一些特征

或属性存储在记忆中。定义特征是指那些必要的特征;特点特征是指那些仅仅是描述性

的、并不必要的特征。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

验。在这类实验中,被试看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的

真假。被试的反应潜伏期被记录下来。使用这种技术,一个普遍的发现是典型性效应,即

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然而,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

样是使用句子核证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该效应是指,当

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判断更快。按照特征比较模型,小范畴定义特征

的数目更多,因此,特征比较需要花的时间应该更长(不是更短),这显然同范畴大小效

应的实验发现相矛盾。

※※2、原型途径观点、特点

①按照Rosch(1973)的理论,人们根据原型来对范畴进行组织。所谓原型,是指一个范

畴的最典型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范畴的原型,不必真的在现实世界中存在。还指出范

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在与原型接近的程度上有区别。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

成员都平等。相反,一个范畴倾向于具有等级组织的结构。其中,一段是最有代表性的或

与原型最接近的成员,另一端是离原型最远的成员。

②简述原型特点。

⑴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⑵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⑶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

断更快;⑷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⑸原型具有相似家族范畴的普遍属性。

启动效应:如果目标项目出现之前,先出现一个有某种关系的启动项目,那么,被试对目

标项目的反应快。

3、语义记忆从几个不同的水平来组织。如“家具”、“椅子”和“扶手椅”。同样一个

物体,可以属于几个不同的相关的范畴。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如“家具”;第二

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如“椅子”;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如“扶手椅”。

4、基本范畴具有特殊的地位:⑴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当人们想表达

一个概念时,基本范畴已经足够了;⑵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⑶基本范畴名称产生

启动效应。⑷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基本范畴对于普通人具有特别的价值,但是,对于专家

来说,下为范畴可能也有特殊意义。

二、评估语义记忆的方法

范畴流畅性;语义范畴判断;图片分类;对症命名;口头阅读;词图匹配;口语词书写词

匹配;同义判断;词语义联想;根据描述命名;特征核证;语义相似判断。

第七章表象

※一、心理旋转:Shepard的经典实验

Shepard和他的同事们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将旋转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其

它刺激材料上。如Cooper和Shepard曾经向被试呈现上些非对称性的字母如“R”。他们系

统变化这些字母的倾斜角度,变化范围为0-360O,变化间距为60O。这意味着有6种不

的倾斜角度,即顺时针方向分别倾斜0O(360O)、60O、120O、180O、240O和300

O。此外,旋转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反的。被试的任务是做“正”

或“反”的判断。Cooper和Shepard发现,当倾斜角度从0O向180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

潜伏期也相应地增长。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O向360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

不相应地增长,而是相应地缩短。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O向360O变化时,被试的

理旋转不是逆时针方向进行,而是顺时针方向进行。因此,倾斜角度为300O的刺激,同

倾斜240O的刺激相比,作出正确判断的潜伏期要短,而不是长。

这样,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再次有力地证明,心理上的旋转,在性质上类似于实际物

体的物理旋转,因而为表象以模拟码形式存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

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二、认知地图

1、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

种内部表征。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2、空间框架理论观点、证据

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

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突出原因有两个。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

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

备这种性质。另一个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开。

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维度是前后维度。判断相对较快,尽管不如判断上下维度那样快。最

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常难以区分。我们偶尔地会混淆左边和右边。

第八章语言

一、概念

1、心理词典: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库,这种知识库被用来储存词汇的正字法、语音、语

义和句法等信息。

2、Broca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受到损伤。Wernicke失语病人语量较多,说话滔滔不

绝,一般需要制止才能使其谈话停止,但却不能表达意义。Wernicke失语病人,理解言语

也有严重困难。总的来看,Wernicke失语的主要特点是理解言语受到损伤。

3、Petern的实验:Petern和他的同事们使用PET扫描技术,对人完成语言任务时大

的活动,作了分析。其逻辑是,向被试呈现一系列越来越复杂的语言任务,然后,从复杂

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中,减去相邻的简单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因此,这种技术能够

识别与每个语言成分相联系的大脑活动。

通过血流模式的相减的方法发现:⑴当人们被动地看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枕皮层;

⑵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最活跃的区域是颞皮层;⑶说出词这种任务激活了顶皮层的运动

区;⑷意义产生(想出一个有关的动词)任务激活了额皮层和颞皮层的后部。

※二、简述视觉词汇的三个假设

一个是直接通达假设,认为读者能够直接从视觉词获得词的意义。另一种假设称作语音中

介假设,认为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于词的意义的信息。

第三个假设叫做双通路假设,认为有关词意义的语义记忆,既可以通过视觉通路直接达

到,也可以通过语音通路,间接达到。

词汇歧义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同音同形异义词;另一类是异音同形异义词;还有一类是同

音异形异义词。

※三、简述词汇歧义消解的主要理论

四种典型的模型:多重通达模型、选择通达模型、重排序通达模型和整合模型。

⑴多重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的所有意义都自动通达。语境不能直接影响词汇加工,但可

对词汇加工器的输出起作用,进而选择合适的意义。它预期,在一致和不一致的语境中都

应该观察到启动效应。

⑵选择通达模型认为,语境能够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尽管歧义词两个意义都

有一些最初的激活,但只通达与语境相一致的意义。选择通达模型预期读者将利用语境来

选择歧义词合适的意义,又称依靠语境的模型和歧义词加工的花园路径。

⑶重排序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可供选择的意义按相对频率高低顺次激活,语境信息通过

提高合适意义的激活程度来影响通达。因此,不同类型的歧义词上应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

模式。

※四、花园中径理论框架:在花园中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曾经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句法分

析原则,一个是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

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

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另一个是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

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

证新的成分即时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

低。

第九章问题解决

一、问题及含义

◎1、当人们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达到该目标的合适的路径时,

人们所从事的活动,都可以称作问题解决。

※2、问题的特征

每个问题都包含着三个特征:即⑴初始状态,它描述了问题开始时的情境;⑵目标状态,

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人们达到目标状态;⑶障碍,它描述了一些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从初

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迈进有困难。

3、问题解决的步骤

①问题的确定②问题的定义和表征③策略的形成④信息组织⑤资源分配⑥监控⑦评估

4、简述理解问题的二个步骤

理解问题所需的第一个步骤是注意重要的或相关的信息,而忽视无关的材料;理解问题的

第二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如何表征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途径

◎1、所谓算法是指迟早总会产生解决办法的方法。一种叫做穷尽搜索的方法,就是一种

算法。使用这种方法时,人们会尝试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

◎2、一般来说,人们花在搜索答案上的时间,粗略地同问题空间的大小成比例。问题空

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解决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通常一个问题还可能有

其它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

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和类推。

3、在小人和魔鬼过河测试中,如果将小人和魔鬼改成不同国家的居民,问题的性质并没

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些有着同样的根本结构和解决办法,但细节不同的问题称作问题同

构。

※三、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理论联系实际)

⑴专业知识。专家在特定领域的代表性任务上,总是有不俗的表现。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

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年的努力和实践。Ericsson和他的

同事们(1993)发现,一组20岁的老练的小提琴演奏者,每个人都花过10000多个小时

时间认真地练习。专家并不只是比其他人更“聪明”。Ceci和Liker发现,赌赛马方面的

专家,其智商并不比非专家高,主要是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胜过他人。

①知识基础

②记忆:专家和新手记忆与专业领域有关的信息的能力不同。专家的记忆技能是非常特异

的。③表征:新手和专家表征的能力也不同。新手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表面

特征,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结构。

④问题解决途径:同新手相比,当专家遇到一个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新问题时,他们更可

能使用手段-目的策略。也就是说,他们把问题分成几个子问题,按照特定的顺序解决问

题,专家开始工作之前,规划问题解决步骤的能力更强,专家适用类推途径的方式不同。

解决问题时,专家更可能对不同问题之间结构上的相似性作出评价,新手更容易受到表面

相似性的干扰,因此经常选择不合适的源问题。

⑤对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同新手相比,专家对问题的初始状态考虑得更彻底。而新手

没有提供任何背景框架,而是立即开始产生各种反应。专家有广泛知识基础,准许他们对

问题的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

⑥速度和准确性:专家对问题的解决更快,准确性更高,因为它们的操作更加自动化,专

家能够同时考虑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

⑦元认知技能: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一个重要成分。专家对自己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能力

更强。专家似乎能够更好地判断问题的难度。他们也能更好地意识到什么时候他们正在犯

错误,他们也能更恰当地分配时间。

⑵心理定势。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惯例或不动脑筋的僵化,这种惯例或僵化往往阻碍有效的

问题解决。Luchins(1942)的水罐问题是有关心理定势的经典实验。有三个水罐,A、B和

C。列出三个水罐的容积。为了得到一定量的液体,可以使用这些水罐。Luchins发现,几

乎所有被试,在解决了问题1-5之后,坚持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6和7。心理定势不

干扰问题解决的质量,也干扰问题解决的速度。

⑶功能固着:是指我们给物体所指定的功能,倾向于是固定的或稳定的。

⑷问题的性质:顿悟和非顿悟问题。当我们解决类似顿悟问题时,问题的解决办法,通常

会突然闯入我们的头脑。而且,我们会立即认识到这个解决办法是正确的。相比之下,当

我们遇到非顿悟问题时,我们通常使用推理技巧和一套常规的解决程序,逐渐地解决问

题。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开始解决顿悟问题时,通常他们会相信一些没有根据的假设。

这意味着,人们可能搜索错误的问题空间。因此,自上而下加工不恰当地支配了人们的思

维。越是坚持自上而下思维,越是难以从这种境地中走出来。为了正确地解决问题,人们

可能需要休息片刻,以便于误导性的信息不再主宰人们的思维。与顿悟问题不同,非顿悟

问题典型地受益于自上而下加工。

当解决顿悟问题时,一旦我们接近正确的解决办法,我们会体验到信心的突然跳跃。事实

上,信心的突然增高,可以用来区别顿悟和非顿悟问题。

第十章推理

◎1、条件推理是一种最普遍的演绎推理任务,它描述了“如果……那么……”关系。因

此,这种推理能够告诉我们条件之间的关系。

2、简述四种条件推理情境

⑴肯定前件。它是指我们假定“如果……”分句真。这种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

⑵肯定后件。它是指我们假定“那么……”分句真。这种推理导致错误的结论;

⑶否定前件。它是指我们假定“如果……”分句假。否定前件也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⑷否定后件。它是指我们假定“那么……”分句假。这种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

当解决实验室中的推理问题时,我们的背景知识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3、证实而不是证伪。

⑴Wason(1968)有关证实偏向的经典实验。Wason所用的材料为四张正方形卡片,每张卡

一面上有一个英文字母,另一面上有一个数字。这四张卡片上的字母和数字要遵循这样一

个规则,即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的话,那么,它的另一面是偶数数字。Wason要求

被试回答,为了查明这个规则是真还是假,需要翻看哪一张或哪几张卡。Wason的选择任

务说明了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的证实偏向。人们宁愿尽力志证实一个假设,而不是尽力

去证伪。

⑵信封邮票任务,说明了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

他们向被试呈现四种材料,一种是未封口的信封的背面,一种是封了的信封的背面,另外

两种是分别贴有50里拉和40里拉邮票的信封的正面。被试的任务是检查寄信人是否违反

邮政局关于“封了的信封必须加贴50里拉邮票”的规定。要求被试应该翻看哪一个或哪几

个信封;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翻看了那个封了的信封和那个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

封。翻看封了的信封,本质上属于肯定前件,而翻看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本质上属于

否定后件。这项实验说明,在“抓住不守法者”这种具体的实际的推理任务中,人们能够

自发地应用否定后件这种证伪的推理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1:1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41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抑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