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全球气候变暖
英文名称:
globalwarming
定义:
指全球的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变化周期、温室效应等。
百科名片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
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
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
住环境。
基本介绍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
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
碳)排放过多造成。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
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
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
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
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
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
蒸气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
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
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
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
无减缓的迹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
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
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
量的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51吨,约占全球总量的13.6%。
编辑本段
背景介绍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
波动,总的看为上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
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
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透过
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
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
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
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
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
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
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
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
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
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星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摄氏
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
左右。
20世纪90年代是自19世纪中期开始温度记录工作以来最温暖的十年,在记录上最热
的几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
编辑本段
原因异议
MIT工学院的地球、大气科学专家RichardLindzen对此观点持怀疑态度。其实,早
美国和全球年平均温度测量值之间比较情况
在1991年,Lindzen就曾和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在美国国宝质询会上爆
发过一次激烈的争论。当时的戈尔还是个年轻气盛的参议员,列席了国会关于气候环境问题
听证会,Lindzen则是接受听证的学术专家。会上,Lindzen猛烈批评戈尔关于全球环境的
问题认识极为片面且缺乏某些必要的研究常识。他认为,首先,Lindzen认为地球气候长久
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期间存在各种复杂的原因,而不是如“全球变暖”支持者所
说的那样仅仅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他在2007年曾在NewsWeek杂志撰文指出20
世纪全球温度上升最快的阶段是1910至1940年,此后则迎来长达30年的全球降温阶段,
直到1978年全球问题重新开始上升。如果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
那么如果结束1940年至1978年间的降温阶段。众所周知,这三十年是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开
始大规模工业化大跃进的时代即所谓战后景气时代。
加拿大首位气候学博士蒂莫西将自己的疑问写成《全球暖化:有硬数据支持吗》一文,
他说:“有人提到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会„超出地球恒温的安全警戒线‟,有地球恒温这样的东
西吗?难道他没有听说过冰期吗?在20世纪70年代,热门话题是全球冷化,现在是全球暖
化,低几度和高几度都会有灾难,难道目前地球的温度就是最理想的?
2007年3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纪录片《全球暖化大骗局》,以全然迥异于当前主
流观点的态度,讨论全球暖化的议题。这部影片不断提出“暖化现象并非人类活动所致“的说
法,并访问多名气候学家,最后结论认为太阳活动才可能是暖化的主因,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微不足道。
《全球变暖》作者(美)S.弗雷德·辛格/丹尼斯·T.艾沃利在书中同样阐述了这种观点,
本书最后以„《京都议定书》将以失败告终‟结尾。
另外在09年末曾爆出新闻,东英吉利大学的邮件系统被黑客破解,并有1000多封邮件
被曝光。美联社报道称有封邮件包括一张过去一千年间全球气候变化的曲线图。琼斯在正文
中写道,在汇总气温数据时,他“使用了迈克的窍门,使每20年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符合基思掩饰(气温)下降趋势(的立场)”。美联社说,琼斯提及的“迈克”,是美国宾夕
法尼亚州立大学气象学教授迈克尔·曼
编辑本段
历史预测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
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0.6℃)。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0.2-0.3℃)。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
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10分之7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
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高山冰川也在逐渐消退;在过
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
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0.75℃。自
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0.25℃,而海洋温度上升
了0.13℃)。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在1850年前的
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
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
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世界
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
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
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
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
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
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
录得41.5℃,破139
高温下的人们
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
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25.5℃,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
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
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
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
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
温度高达38.8℃,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
最高气温高达29.2℃,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
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
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
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
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
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
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
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
升高1℃;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这两个因素
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
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
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
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0.5℃,海平面将上
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
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
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
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表面植被覆盖不断减少与全球气候变暖两者有着必然
的内在联系,首先对这个更为科学的数学模型作一简单介绍。
首先必须介绍几个简单的物理常识:
第一,力学;
第二,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Q=I2Rt表示
第三,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也就是光能量转换成电能。这类光
致电变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effect)。
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
又称外光电效应。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称为内光电效应。
赫兹于1887年发现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第一个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第四,尖端放电效应;
第五,电磁感应定律;
第六,场分布概念……
总之,其实就是力、热、光、电四大力学,近代物理等一些理论,还要知道高等数学、
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方面的一些知识。
有了这些知识之后可以理解下面的话
(1)大前提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地同时进行自转,黄赤夹角是23度26分,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
由于光电效应,地表物体的电子被不断电离,形成的负离子随着热空气上升,使得地表带上
正电荷,带电量与太阳辐射强度以及时间成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太阳在不断为地表充正电
荷,负电荷则上升至高空,整个地表与大气层构成一个超级巨大电容器。
(2)电荷在地表将如何分布?
由于海水是良导体,相比之下,大陆板块是不良导体,因此电荷在海平面能够迅速流动,
而在大陆上则流动相对缓慢一些,由于尖端效应,电荷将向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不断聚
集,因此,海平面总的电流效应为零,电流效应将主要体现在大陆板块之中。这样就可根据
地球板块分布、地表详细地形地貌、地球自转情况以及太阳辐射角度等基本参数建立一个地
球的电流及电荷模型,可计算出分布情况,理论上能够得出与实际非常吻合的结果,视参数
选择的精确度以及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
(3)所带来的电流场分布情况以及地磁场产生机理
当地球一侧面对太阳时,根据此理论模型,若外界太阳辐射全部屏蔽,则地球表面的电
荷运动趋势是不断向尖端地带运动,产生电流场1,称之为磁场1(这个电流场与地表大陆
分布情况以及大陆海拔情况有关,且电流各向同性,所以其总体效应为零,但可在局部地区
对地磁场的分布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地表在不断地放电,因此在太阳辐射存在的情况下,
地球正对太阳一面的电荷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上)是东面电荷最多,西面电荷最少(由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面对太阳一侧形成了自东向西的电流,称之为电流分布2,这
个电流产生一个磁场,称之为磁场2,且可知面对太阳一侧,磁场较强,背对太阳一侧磁场
发散;此外地表尖端地带聚集的正电荷随着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磁场大小可称为磁场3;而地
表上空的负电荷也在随着地球自转产生电流场4,对应一个磁场,可称为磁场4,由于正负
电荷总量相等,因此磁场3和磁场4总体效应为零。综上所述,磁场2是地磁场的主要来源,
具体数据则需要根据太阳辐射情况、大陆板块分布情况等详细数据建立模型计算。
(4)地球如何实现电荷平衡
可将地球视为一个超级电容器,在太阳为这个超级电容器以1800A持续充电的同时,
也在进行着1800A的放电(见费曼物理学讲义闪电平均电流1800A,可推知充电电流是
1800A),这个放电,就是闪电,所以,地球上现在闪电的平均电流就是1800A,闪电的电
流则是自地表向高空,自下而上。闪电需要将空气击穿,因此多发生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地带,
如阴雨大风天气、以及较高海拔火山口地带等。地球的表面电场强度自下而上超过100V/m
(见费曼物理学讲义),电场分布应该是,地表直到电离层,因此,可以推算出地球这个超
级电容器蕴藏着很大的能量。既然电荷量很大,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
在同一电位上,而干燥的空气又是极佳的绝缘体,所以没有什么感觉。
(5)若地表植被减少会出现什么问题?
由以上几点可知,地球大电容是一个平衡系统。长期以来,地球上生态环境,植被覆盖
情况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地表的含水量相对稳定,因此,地表的电导率相对稳定。按照此
理论,当地表植被减少时,地表的电导率下降,即表现为电阻加大,也就是说,地球电容器
的内阻增大,而充电功率即太阳辐射情况相对较稳定,根据焦耳定律,这在一定成都上使得
地表的发热量增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变暖。
(6)若地表植被大量消失或者出现大范围干旱将出现什么情况?
如方圆上千公里植被大量消失或者干旱,造成地表大片地区成为绝缘体,使得无法按照
原来的电流场进行流动而大量电荷聚集在地表。由于电荷之间的库仑力,直观上表现为土地
表面形成裂口,宏观上则表现为所在大陆板块的张力,能量形式则是弹性势能。干旱的时间
越长,则能量聚集量越大。当潮湿的空气运动到这一地区时,由于雨水的湿润,大地又重新
成为较好的导体,地表积聚的大量电荷迅速向尖端地带运动,于是倾盆大雨,伴随着大量的
闪电,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大陆板块的异常运动。这种能量释放对于地球来说微不足道,但
是对于人类来说则破坏力巨大。
可以由这个模型得知,地表植被不断减少是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地表温
度缓慢上升的同时,各类异常天气现象也日益频繁发生,其中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需要更
多更详尽的数据,如大气、洋流、地质等多方面,这个模型可以作为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模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可以推广至其他天体、星系。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一方面是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另外一方面则是大量酸雨使得植
被减少,双重作用使气候异常加剧。
编辑本段
原因介绍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
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
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
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
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
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
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
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
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
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
土流失。但到目前为
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
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
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
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
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
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
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
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
也将带来危害。
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
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编辑本段
持续变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
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
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
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
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
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
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编辑本段
温度预测
德国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远远高于一些科学家此前所做的预测,如果新
的计算机模型关于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是正确的话。
据路透社报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研究全球气
候趋势)此前预测,到本世纪末,随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升高1.5至4.5℃。
但德国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的迈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测算方法却表
明,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6℃。
安德烈埃教授表示,这种新的方法是将悬浮微粒、温室气体和生物圈效应统一在一起,
改变了以往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即使之从人们可以容忍的程度发展到更迅速变化的危险境
地。
安德烈埃教授将温室气体比作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加速器,悬浮微粒的存在则可以减缓气
温的上升。悬浮微粒是空气中产生于燃烧、化学制品和烟尘之中的细小微粒。随着新的空气
净化调节装置的使用,悬浮微粒的数量将会减少,因而其冷却功效也就随之变小。相反,全
球气温却会随之上升。
悬浮微粒只能在大气中停留一周的时间,而温室气体则能停留大约50多年的时间。也
就是说,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减少得快,而温室气体减少得慢。这样,在长期的竞赛中,温
室气体最终必将战胜悬浮微粒,随之而来的就是灼热的高温天气。
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时承认,这种情况具有高度的科学不确定性,气候的变化也远
远超出了经验和科学理解所能达到的范畴。如果他的计算是正确的,21世纪气候的变化就
会超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
有资料说,再过七年,全球气候将不可逆转的变暖。
编辑本段
升温后果
基本介绍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
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
,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
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
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
4、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7、.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8、对生产领域的,例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9、将感染疾病等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
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
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
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
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
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
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
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
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
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
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
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
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年
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
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
60亿立方米。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3℃,人类也已经无力挽回了,全球将会粮食吃紧。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
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
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
普遍认为的
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
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
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
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
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
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
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
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
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
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
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
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
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
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
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大西洋,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从而切断北大西洋
暖流。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
而北大西洋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
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
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
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
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
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
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
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
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谚
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
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
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
史无前例的。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
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
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
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迟,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
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
旱、洪水等。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
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
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
题。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
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
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
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
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
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
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
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
(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编辑本段
减缓变暖
地球升温使地球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本身也会抑制地球升温的趋
势。
其一,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液态
巨型空中森林
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
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
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
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
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
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地球升温使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绿色植物吸收更多温室气体,反过来延缓了地球升
温的趋势,有利于达到均衡。当然,随着地球升温趋势的缓解,地球上液态水增量和被吸收
的主要温室气体增量越来越小,如果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地球又会升温,
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轮的液态水总量增加和绿色植物生长峰值,再次延缓地球升温的趋势。所
以,在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况下,上述均衡会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
环使地球气温较之以前发生更大的波动,而不是单调递增;而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的排放或将排放的温室气体固定,可平复地球气温的波动。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
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
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
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计划的预算将高得惊
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
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
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
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
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
看粒子群。
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
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到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
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
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
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计划的关键一步。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古代农民的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一结果说明,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新现象,它可能持续了数千年。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
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
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
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
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现在低2℃,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很多地
区。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
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
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有一种说法:
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
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相关性而提出的。认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会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防止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当然,根据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对温
室效应和全球候气变暖的相关程度,还在进一步探索。但人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
和异常,在这方面,科学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
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
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
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
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
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
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
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
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
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
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
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
的迹象。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
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
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
污染,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
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
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
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
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
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
这一状况。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
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
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全球变暖宣传漫画
我们的呼吁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节约使用每一滴淡水。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多种植树木减慢沙化。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不要随意扔废旧电池。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每人都爱护花草树木。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您积极宣传保护环境。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记得国际知名图画作家芭芭拉.库尼(BarbaraCooney)的一本名作「花婆婆(Miss
Rumphius)」,故事中的小女孩对她爷爷说,我长大之後,要到很远的地方旅行,然後,我
要住在大海边。她的爷爷说,这些都很好……但是,你还要再做一件事:让这个世界变得
更美丽。于是,小女孩长大后,选择在海边种满了美丽的紫蓝色扁豆花,美化地球。「Who
sayyoucannotchangetheworld?」(谁说您不能改变世界),你呢?特别是在4月22日国
际性地球日的纪念日子里,你选择如何行动呢?
◎食:
一、4月22日地球日吃素一天。(畜牧业消耗大量的谷、豆类,也消耗大量珍贵的水;
为了放牧牛羊及饲养猪鸡,牺牲原始森林,造成温室效应。
二、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处,吃不完打包回家)
三、拒用保丽龙,并要求自助餐店或coffeeshop使用纸杯(保丽龙是一种致癌物质,
它同时破坏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喝咖啡的保丽龙杯子、自助餐盘子,几百年後还是垃圾,
继续污染环境)。
四、拒绝购买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让台湾的森林消失、破坏山地水土
保持,无法发挥储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农药与肥料,污染水源与水库的生态)。
◎衣:
一、认识衣料来源:1.选购纯棉、全麻等自然材质(有机性的),才可回收再生。2.
依洗标来购衣及保养衣服,以延长衣服的寿命。
二、需求量的决定,依洗衣的次数、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四要素来决
定购衣频率,尽量控制好,不要超量(重质不重量)。
三、旧衣新穿要诀:
1.自我的认知:体态、肤色、生活型态的考量。
2.找出流行的重点:如长短、色调等,一般以简单、好的剪裁(立体裁剪)最能表现
出人与素材的互动关系。
3.配件因体积小、变化多、效果佳、收藏较易,如围巾、别针、皮带,少量的衣服即
可靠配件来凸显穿衣艺术的效果。
◎住:
一、多用二手家俱(无论买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家俱,既可回收再利用、节省
资源,若能在办公室、社区、网路举办定期二手旧货交换的跳蚤市场,既环保,又可互助,
增进人际间的情谊)。
二、多用植栽绿化来做居家布置(居家勿做过度性的装潢布置,应以简单、天然为原则。
居家布置不必然要人造的材料,不妨多用生态性的自然材料。多种花草盆栽,尽量用本土性
的树种,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质性的铺面)。
三、请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以节约珍贵的水源(中国是全球排名
第十八位缺水国,目前南台湾已陷入严重干旱,但我们目前的使用水的需求量却已经到达民
国100年的标准。法国目前节约用水的宣导政策是「一星期洗一次澡」;如果我们的用水量
持续恶化,我们也将面临相同的处境。
四、房间之电源、冷气集中使用(尽量少一间房间开一部冷气,人少时尽量集中办公,
减少冷气、电灯用量)。
◎行:
一、走楼梯,不搭电梯(住在大楼者,无论是在办公室或是在家里,若您不赶时间,不
妨试着安步当车,试著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二、出门多走路、骑单车、利用大众运输系统、少开车和骑机车。
◎其他:
一、如果您饲养宠物,请拒绝购买猫狗防虫圈(当您丢弃猫狗防虫圈,其杀虫剂的成分,
对地球的杀伤力很强,并会对动物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拒绝购买用动物做实验的产品(大量残忍无谓的动物实验计划,除浪费纳税义务人
的税金,造成自然基因遗传的问题之外,亦对生态环境与重大卫生问题没有太多的协助与改
善。
三、拒绝拿取或使用气球(气球是非常难分解的化学品,它造成地球上严重的污染,除
此之外,当气球飘走,可能导致野生动物(老鹰,鲸或海龟等,误食而死亡的现象)。(注:
我国从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
偿使用制度,倡导消费者重拎布带子、重提菜篮子,减少使用塑料袋。)
请大家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不只是说说而已。
编辑本段
相关化学元素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而略带刺鼻气味和微酸味的气体。CO₂分子有16个价电
子,基态为线性分子,属D∞h点群。CO₂分子中碳氧键键长为116pm,介于碳氧双键(乙醛
中C=O键长为124pm)和碳氧三键(CO分子中C≡O键长为112.8pm)之间,说明它已具
有一定程度的叁键特性。因此,有人认为在CO₂分子中可能存在着离域的大π键,即碳原
子除了与氧原子形成两个键外,还形成两个三中心四电子的大π键。
氟利昂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
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
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
产量达到了144.17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
了2007.69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
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
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
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
臭氧分子。
氮
相对原子量为14.006747。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硝石”。1772年由瑞典药剂师
舍勒和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同时发现,后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确定是一种元素。氮在地壳中的
含量为0.0046%,自然界绝大部分的氮是以单质分子氮气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氮气占空气
体积的78%。氮的最重要的矿物是硝酸盐。氮有两种天然同位素:氮14和氮15,其中氮
14的丰度为99.625%。
氧
氧气通常条件下是呈无色、无臭和无味的气体,密度1.429克/升,1.419克/立方厘(液),
1.426克/立方厘米(固),熔点-218.4℃,沸点-182.962℃,在-182.962℃时液化成淡蓝色液体,
在-218.4℃时凝固成雪状淡蓝色。固体在化合价一般为0和-2。电离能为13.618电子伏特。
除惰性气体外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同氧形成化合物。大多数元素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时可生
成氧化物。有许多元素可形成一种以上的氧化物。氧分子在低温下可形成水合晶体O2.H2O
和O2.H2O2,后者较不稳定。氧气在空气中的溶解度是:4.89毫升/100毫升水(0℃),是
水中生命体的基础。氧在地壳中丰度占第一位。干燥空气中含有20.946%体积的氧;水有
88.81%重量的氧组成。除了O16外,还有O17和O18同位素。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0:43: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9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