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逼仄

更新时间:2023-01-22 10:34:47 阅读: 评论:0

猿题库里的试卷导出-橘的形近字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优秀作文范文)

众家说语⽂孙绍振:沉郁顿挫与精微潜隐

理解诗歌,最忌空泛。我国古典诗话,往往有些精致的感觉性断语,如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浑厚深沉”等。这样的话语

对于理解杜诗应该说是有帮助的,但也有⼀个缺点,就是内涵⽐较模糊,不确定。我们的任务,不是停留于古⼈的⽔

平,⽽是在古⼈的艺术直觉上提⾼⼀步,对这些话语进⾏分析,结合杜甫的作品加以具体化。具体分析时,最好把作品

放在谱系中,通过多⽅⾯的联系和对⽐,分析才有可能全⾯、深⼊。

让我们从杜甫的《登⾼》开始。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诗被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为“古今七⾔律第⼀”。[1]诗是⼤历⼆年(767)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作。诗句中虽然点

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感到的悲哀,⽽是“风急天⾼猿啸哀”——猿猴的鸣叫声悲哀,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由,

并不明说是猿叫得悲哀,还是⾃⼰⼼⾥感到悲哀。这⾥有⼀个字值得注意,那就是“啸”。民歌中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的是“鸣”字,意味在三峡之长,猿声之悠。李⽩在《下江陵》中改⽤“啼”(两岸猿声啼不住),表现

猿声之美在千⾥之遥。“鸣”“啼”都是远闻,⽽杜甫⽤“啸”,则是近感。既有风急逼体的直感,⼜有为诗句情感定性

为“哀”的暗⽰,不是⼀般的“哀”,⽽是带着凄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把“哀”拓展到“悲”(万⾥悲秋常作客),点明是诗

⼈⾃⼰悲秋了。

⼀提到秋天,就强调悲哀,不是落⼊窠⾅了吗?不然。这是因为,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他悲哀的虽然是个⼈的命

运,但相当深厚⽽且博⼤。

⾸先,这种博⼤得⼒于空间视野的开阔和时间的⽆限。诗题是“登⾼”,开头两句充分显⽰出登⾼望远的境界,由于⾼⽽

远,所以有空阔之感。猿啸之声,风急天⾼,空间壮阔,渚清沙⽩,本已有俯视之感,再加上“鸟飞回”,更觉⼈与鸟之

间,如果不是俯视,⾄少也是平视了。这正是⾝在⾼处的效果。到了“⽆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俯视的

空间感,就不但⼴阔,⽽且有了时间的深度和⽆限。和前两句⽐,这两句境界⼤开,有⼀种豁然提升的感觉,明显有更

强的想象性、虚拟性。先师林庚先⽣指出“⽊”引起“枯”的联想,和“树”有根本的不同。“落⽊”居然到了⽆边的程度,满眼

都是,充满上下天地之间。这不可能是写实。显然,只有在想象中,才有合理性。“不尽长江滚滚来”,从《论语》中“⼦

在川上⽈,逝者如斯夫”变为典故开始,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中,江河不断不仅是空间的深度透视,⽽且是时间

的⽆限长度。这种在空间和时间交织中的境界,当然不是局限于空间的平⾯画⾯可⽐的。从空间的⼴阔到时间的深邃,

不仅仅是视野开阔,⽽且有诗⼈的精神⽓度。悲秋⽽不孱弱,故有浑厚深沉之感。 其次,这种博⼤得⼒于诗句对仗

的错综。如果就这样深沉浑厚地写下去,未尝不可,但⼀味浑厚深沉下去的话,很难避免单调。在这⾸诗中尤其是这

样,因为这⾸诗⼋句全部是对句。律诗⼀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求避免全篇都对,就是怕单调。杜甫⼋句全对,好

在让读者看不出⼀对到底,原因在于对仗中变化的功夫。前三联皆为意象并列的对⽐,特别是第⼀联,不但句间相对,

⽽且句中亦有对,如第⼀联中⾸句的“风急”“天⾼”,次句的“渚清”“沙⽩”皆相对,近乎所谓“四柱对”,对仗的密度⾮常⼤。

第⼆联意象的密度⽐较⼩,每句只各有⼀个意象,但是“⽆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其性质皆为其从属层次,有形

有⾊,有声有状,有对仗构成的时空转换,有叠字表现的滔滔声势。此皆为⼀般的时空概括性的对仗,每句皆有相对的

独⽴性。最后⼀联“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前后句没有相对的独⽴性,⽽是有⼀定的因果关系,此⼤体

属于“流⽔对”。

最后,这种博⼤得⼒于情绪(⽤我的述语就是“意脉”)上的起伏变化。这⾸诗,第⼀、第⼆联⽓魄宏⼤,到了第三、第

四联,就不再⼀味宏⼤下去,⽽是出现了些许变化。境界不像前⾯的诗句那样开阔,⼀下⼦回到⾃⼰个⼈的命运上来,

⽽且把个⼈的“潦倒”直截了当地写了出来。浑厚深沉的宏⼤境界,⼀下⼦缩⼩了,格调也不单纯是深沉浑厚,⽽是有⼀

点低沉了,给⼈⼀种“顿挫”之感。境界由⼤到⼩,由开到合,情绪也从⾼亢到悲抑,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

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杜甫说⾃⼰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都做得到

的,⽽顿挫则殊为难能。

这是杜甫所擅长的,他善于在登⾼的场景中,把⾃⼰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的空间中,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但

这是杜甫所擅长的,他善于在登⾼的场景中,把⾃⼰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的空间中,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但

是,他⼜不完全停留在⾼亢的⾳调上,常常由⾼⽽低,由历史到个⼈,由空阔到逼仄,形成⼀种起伏跌宕的⽓息。宋⼈

罗⼤经在《鹤林⽟露》中这样评价这⾸诗:“杜陵诗云‘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地之远也;悲秋,时

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迥处也;独登台,⽆亲朋也。⼗四

字之间含有⼋意,⽽对偶⼜极精确。”[2]这样的评价很到位,⼗四字⼋层意思,层层加重了悲秋,但也有不很到位之

处,那就是只看出在沉郁情调上的同质叠加,⽽忽略了其中的顿挫的转折,⼤开⼤合的起伏。

杜甫的个性,杜甫的内在丰富,显然更加适合于七律这种结构。哪怕他并不是写登⾼,也不由⾃主地以宏⼤的空间来展

开他的感情,例如《秋兴⼋⾸》之⼀:

⽟露凋伤枫树林,巫⼭巫峡⽓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泪,孤⾈⼀系故园⼼。

寒⾐处处催⼑尺,⽩帝城⾼急暮砧。

第⼀联,把⾼耸的巫⼭巫峡的“萧森”之⽓,作为⾃⼰情绪的载体。第⼆联,把这种情志放到“兼天“”接地”的境界中去,萧

森之⽓就转化为宏⼤深沉之情。第三联,“孤⾈”和“他⽇泪”使得空间缩⼩到个⼈的忧患之中,意脉突然来了⼀个顿挫。第

四联,则把这种个⼈苦闷扩⼤到“寒⾐处处”的空间中,特别是最后⼀句,更将其夸张到在⾼城上可以听到的、⽆处不在

的为远⽅战⼠御寒的捣⾐之声。这样,顿挫后的沉郁空间⼜扩⼤了,丰富了情绪节奏的曲折。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0:34: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8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节日手抄报
下一篇:aabb式的成语
标签:逼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