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诗词鉴赏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
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
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邠人(今属陕西)人,后迁居吴县(今
江苏苏州)。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曾向仁宗赵祯上条陈十事,要求改革当时弊
政。他又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其《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他的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
凉悲壮,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
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
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
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
【赏析】
词在于抒情写景,“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
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
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
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
托物寄兴。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
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
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
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
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
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
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
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
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
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
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
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
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
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
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这与他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
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并不矛盾。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0:33: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8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