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熹
简介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
文学家。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
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
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
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
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
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
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
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
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
的哲学思想故也。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
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
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
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
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
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
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
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
2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
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
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
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
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
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
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
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
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
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
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
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
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
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
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
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
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
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
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
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
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
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
3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
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
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
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
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
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著作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
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
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
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
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刘子翚的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
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
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
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
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
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
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
争珍秘。”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0:2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8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