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更新时间:2023-01-22 10:12:58 阅读: 评论:0

七年级三角形全等题目-鼓励近义词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科举诞生哪个朝代)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

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

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中

国人口分布特点:

1)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2)平原、盆

地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3)农耕地区人口多,林牧地区人口

少;4)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地区人口少;5)开发历史较久地

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6)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

通不便地区人口少。

根据各个地区的分布,可以有以下特征:

东北区包括辽、吉、黑3省,从19世纪末由于关内大量移民,才逐步得到较

多的开发和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工作,人口由

50年代初的4000万左右增长到1990年年中的9833万。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

里124人,区内人口分布因地区而异:

①松辽平原、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集中了东北人口的大部分,其中,绥化

—哈尔滨—大连与沈阳—山海关铁路沿线及辽河下游,尤其是辽宁中部沈阳、抚

顺、鞍山、本溪、辽阳五市城市分布地区,人口更为密集,②松辽平原以东、以

北的丘陵和松嫩平原西部,除城镇居民点和佳木斯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外,③长白

山和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

黄河下游区包括北起长城、南到淮河,西依太行山与秦岭,东抵渤、黄海的

地区,1990年年中人口达2.7亿,平均每平方公里569人,是全国人口最密集

地区。其中黄淮海平原密度高达500人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淮河以南,南岭和钱塘江以北,西至巫山的广大地区,

为中国人口最多地区,有2.6亿人口,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2人。

本区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

①长江三角洲,②苏北平原,③安庆—镇江长江沿岸平原与巢湖平原,④长

江中游平原,⑤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外的淮阳丘陵、南阳盆地和湘资水流域等地,

江西大部分地区和皖南、大别山、鄂西、湘西等山地,

东南低山丘陵区包括浙江省钱塘江以南地区和闽、台、粤、桂4省区和

港、澳地区。1990年年中人口2亿,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293人。

西南高原区包括黔全部和滇的绝大部分地区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

地区,1990年年中人口达0.68亿,平均每平方公里120人。

①东部云贵高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多在100~200人。其中坝子如滇池、玉

溪、曲靖、安顺、贵阳、遵义等盆地及其周围,

②西部高原峡谷区,除大理、保山等坝子人口较密(150~200人)外,大

部分地区人口较稀。人口多沿河谷分布,

川东陕南区位于长江和汉水上游,包括四川盆地和陕南,1990年年中人

口达1.08亿,平均每平方公里331人,仅次于黄河下游区。四川盆地的盆地底

部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500人以上,与黄淮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同为全国人

口稠密区。在盆地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主要有:

①成都平原,②沱江下游和宜宾—泸州长江沿岸一带,③沱江与涪江的中游中江、

乐至一带,④渠江流域中游,华北山地与高原区北起阴山山脉,东到张北高原、

太行山,南到秦岭,西到乌鞘岭,陕、晋两省中部的渭河平原与汾河各地人口

稠密,渭河平原南部许多平缓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北部许多山间盆地、河谷平

原,如西辽河中游,滦河中游,桑干河与滹沱河上游,大黑河中下游等,每平方

公里为100~200人。宁夏中、北部.多在1人以下,但后套平原和银川平西

北干旱区包括东起大兴安岭,西抵帕米尔,南到阴山、包头—庆阳—乌岭和青藏

高原北缘的广大地区,1990年年中人口仅0.5亿,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7人。

①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其西侧的宽广阶地与河谷平原;呼伦贝尔草原、

锡林格勒盟和乌兰察布盟北部,内蒙古西部②甘肃河西与新疆天山南北,绿洲人

口较密,

青藏高原区包括藏、青两省区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川西及滇西北,

人口0.09亿,平均每平方公里仅4人。全区人口主要集中于海拔3000~4000米

以下的河谷农业区:

①青海东部(日月山以东)的湟水、黄河、大通河两岸集中了全省2/3以上

的人口,②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③藏东川西高原峡谷区广大牧区,大致青

藏公路以东

影响因素: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以及历史原因:

一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

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历史的继承性,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生产

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改变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变化又表现出较大的惰

性。越是历史悠久的地区,这种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汉族地区,人口增殖的时

间长,密度也较高;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多数地区,因开发历史较短,人口增殖

时间短,迁移人口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较稀疏。

(一)历史上我国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各民族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多与朝代交替和民族战争有关。如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一次规模很大的民族迁移。从唐末五代至辽金元

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迁移和融合的时期。这一期间有大量蒙古、女

真、契丹、突厥、党项等民族人口,以入侵及迁居形式进入内地,此后大部分居

留下来并被汉族融合,有的则形成了某些新民族,如回族,有的则与其他民族融

合同化。

(二)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人口迁移

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沿海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抽调大批职工及其

家属支援在民族地区进行的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及相应的商业服务行业等重点项

目的建设。随着民族地区一批新的工矿业城市的兴起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使这些

地区人口分布的面貌也得到改变。另一种是为了发展边疆地区的农林垦殖生产,

先后多次组织以城镇青年、复转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区人员等的移民活动,人

数达数百万之多,主要迁入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

建国以来,除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的人口迁移外,还有东部地区广大农村人口

向边疆民族地区的自发流动迁移。这种迁移方式虽然带有自发和盲目的性质,但

规划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迁移的原因是我国各区之间人口、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衡,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差异。

(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1>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藏族等世

代生息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贫瘠的土壤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广大荒漠地带,人迹罕至,而河水流经地区及地下水丰富的

地带,则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区,

<2>中国人口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随着海拔高程

的上升,人口密度迅速下降,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其基本原因就在于气温和

气压场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它直接制约着人体的生理机能。海拔高度和地形起

伏越大,坡度越陡,这种不利因素也就越明显。因此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

原地区稠密,这一点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个普遍现象。

<3>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平原上,人口分布差异也不小。有的地方,地

势过低过平,排水不畅,尤其是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雨季集中,降水强度大,往

往会受到洪、涝、溃的几重威胁。有些地区的土壤因地下水位高而过于粘重,适

耕性能差,甚至出现沼泽化和盐渍化。这些地区人口就比较稀少,如东北的三江

平原、松嫩平原中部、江苏的里下河平原等。平原地带农业生产条件最好、人口

最稠密的一般是山麓地带的扇形冲积平原及其与洼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势平

缓,又有一定的坡度(0.1%左右)利于耕作排水,地下水和地表水都比较适中,

既不像山区容易受旱,又不像洼地容易受涝,还兼土层深厚肥沃,这里往往会发

展成为农业精华之地,乡村人口密度极高。<4>平地少,坡地多,既限制了耕地

的扩展,生产水平也不易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而言,不如平原有利,这就影响

了它的人口容量。<5>地形复杂,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大大超过平原。一般说来,

山间盆地和山谷人口最密,它们是山中平原,但面积小,分布不集中。典型的就

是云贵高原上的坝子。社会经济原因:<1>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

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

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

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

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2》生产方式带来的对人口

分布的影响。生产方式每发生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人口分布状况及其特点就会随

之出现明显的演化。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稀疏、分散和流动。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与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率逐渐脱离,而

主要取决于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地理区位、发展水平及其布局特点。《3》

生产发展与布局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历史

上,农业生产布局状况与人口分布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发达的农耕区往往既是

古代文明发祥地,又是人口稠密地区。在农耕时代,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布局是

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单位面积土地上所能

供养的人口数量较多,故人口稠密;相反,农耕技术落后的地区,人们利用土地

的天然肥力粗放经营,产量较低,可供养的人口较少,故人口稀疏。

《4》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并促使交通沿线的人口

日益稠密。例如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运河沿线兴起了一批繁华的港市,且

成为全国人口稠密区。

《5》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成为主导因素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其

他社会经济因素,诸如重大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变动、战争、灾荒、疫病、传

统观念等,均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有时会产生巨大影响,

短时间内便会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0:1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8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