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一百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00个)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
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
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一百
个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精选100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
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
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
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
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
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
“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
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
“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
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
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中
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
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
“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
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
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
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
“鲁国后世必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
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
讳,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
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为人处世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
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不理朝政、吃喝玩乐,醉心女色。周
朝有个诸侯国叫褒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前来规劝,幽王根本
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
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少
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
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
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
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
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
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小
人,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
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
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
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
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
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
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
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
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
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
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
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奖赏。可把诸侯们
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
(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
点烽火,向诸侯求救。但这一次,诸侯们仍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
都按兵不动。很快,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
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
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
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
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
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
“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
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
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
郑国的正卿(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
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
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
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
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有受冻挨饿。
“道不拾遗”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
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
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
(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
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
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
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
“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
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
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
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
亲属不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
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
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
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
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
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
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
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
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
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
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
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
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
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
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
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
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
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
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
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
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
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
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
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
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
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
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
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
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
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
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
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
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
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
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
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
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
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
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
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
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
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
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
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
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
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
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
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1、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
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
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
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
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
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
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
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
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12、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
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
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
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
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
(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
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
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
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
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
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
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
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
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
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
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
(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
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
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
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
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
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
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
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
仇雪耻。
13、东施效颦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
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
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
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
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
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14、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
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
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
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
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
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
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
们的长辈。
15、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
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èng)里面煮。饭快熟
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
那件事的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
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
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
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
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呀!”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
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16、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
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
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
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
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
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
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
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
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
的人请教为可耻。
17、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
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
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
近,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
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
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
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成语“孟母三迁”,现在常用来强调环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
重要性。
18、孟母断机
孟轲(kē)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与他母
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间,
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
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
赚(zhuàn)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
“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líng)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
我一定改!”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
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
么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
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习,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19、曾子杀彘(zh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夫人哄儿子说:
“你先在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
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夫人就劝阻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
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习,听从
父母的正确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
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成语“曾子杀彘”,现在常用来强调教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
一致。
20、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
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
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
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
“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
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事,非
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
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
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
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厉声说:
“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
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
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
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
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
某一项工作。
21、狡兔三窟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
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
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
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
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
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
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
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
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
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
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
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
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
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
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
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
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
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
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
觉了。”
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
方多。
22、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
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
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
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
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
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
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
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
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
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
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
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
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
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
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
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
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
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
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23、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
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
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
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
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
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
“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
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
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
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
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24、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
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
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
“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
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
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杀人
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
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
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
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
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
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
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
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
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25、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
中飞。
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
来。”
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吗?”
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
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
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
魏王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
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
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
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26、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
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
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
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
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
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
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
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
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
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7、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
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
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
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
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庆祝淳于
髡请兵有功。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
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
淳于髡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
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
斗就醉了。”
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
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可以喝八斗、一石了。所以
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
都是这样。”
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
恶习。“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28、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
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
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
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
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
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
励;发现一个破坏生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
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
都感到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
来。
29、三人成虎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
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
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
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
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
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30、老马识途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
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
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
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
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
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
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
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
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31、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
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
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
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
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
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
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
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
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
退的战术。
32、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
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
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
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
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
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
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
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
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
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
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
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
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
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
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
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
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
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
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
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
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
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
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
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
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
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
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
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
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
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
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
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
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
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
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
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
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
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
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
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3、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
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
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
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
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
常不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
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
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
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
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
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
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
领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4、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
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
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
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
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
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由
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
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的人。
35、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
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
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
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
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
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
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
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
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
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
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
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
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
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
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
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
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近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36、图穷匕见
战国末期,秦国比较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
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并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
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近他,
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
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
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
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
的大臣蒙嘉,再通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
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
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的台阶。这时,秦舞阳紧张得
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
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
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
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时,
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
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时,
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
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
被拥上来的卫士杀死了。
后来,“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
相终于暴露出来了。
37、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
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
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
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
“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
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
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
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
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
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
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
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
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
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
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
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8、孺子可教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
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
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
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
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
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
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
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
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
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
《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
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
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
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
张良的聪慧过人。
成语“孺子可教”,后来常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
他。
39、运筹帷幄
话说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
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
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
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
反,能人不分,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
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
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
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这说明张良心足智多谋,善于用兵。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40、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
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
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四十六天按兵不动,项
羽对此十分不满,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
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宋
义仍旧自顾饮酒,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
国反楚。于是将士们拥护项羽为上将军。
随后,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过黄河之后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
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
打算。正是这样,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激战,
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
前。楚军的骁(xiāo)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
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拼
死一战,决心很大。
41、明镜高悬
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
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
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
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
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
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
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不
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心
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后来,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
严明,判案公正。
42、约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只是个小
亭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
愿离开。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
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
召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
侯及楚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现在,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
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
官民均可安居乐业了。”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现在,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
“约法三章”概括。
43、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
国。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
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
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通过。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
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
战。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èng)
中之鳖(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可以捉住韩信。”但是,赵王
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他把兵马集结在
离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
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命令他们
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
旗。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
用兵,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
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韩信则假装败退,
向河岸阵地退去。
赵军追到汉军靠河阵地,汉军后无退路,个个背水拼命厮杀。而
赵军久战不胜,士气开始低落,又发现背后自己的军营都插上了汉军
的旗帜,军心顿时大乱,纷纷溃(kuì)逃。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
赵军。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决一死战。
44、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
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
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
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
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
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
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
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
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
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虞姬自刎(wěn)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逃
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
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
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45、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
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
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
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
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
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
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
令立即叫樊(fán)哙(kuài)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
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
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
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
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
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
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
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
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46、项庄舞剑
项羽的大军进驻鸿(hóng)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
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
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
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起参加。
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席间,他屡次向项羽暗
示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于是他离席,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
“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
项庄入内敬酒,完毕后对项羽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
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出剑在席前起舞,项伯看出苗头不对,
便拔剑与项庄对舞,并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离席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樊哙
一见张良,就问他现在情况如何。张良说:“现在情况非常危急。此
刻项庄表面上是舞剑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
樊哙激动地说,既然如此,由他进去与他们拚命。他强行进入营
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眼眶睁得像绽开似的。项羽赐酒肉,他大
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责项羽听信谗(chán)言,
企图杀掉有功之臣。过了一会儿,刘邦借机入厕,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成语“项庄舞剑”常与“意在沛公”连用,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
实意图别有所指。
47、胯下之辱
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
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
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
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
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
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
弱。后来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拜韩
信为大将。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现在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48、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但是,
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
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
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
很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
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
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
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
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49、声东击西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
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
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
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
知道从这里硬攻很难获胜。经过反复考虑,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
的战术。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
只。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做出要从这
里强渡黄河的架势。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择了夏
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
从蒲坂渡河。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这里
坚如磐(pán)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
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把几个木桶连在
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汉军乘着这些渡
筏,偷渡到对岸。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
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yì)。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
战,结果惨败,他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
成语“声东击西”,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一边,
其实是攻打另一边。
50、多多益善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军。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立下
辉煌功绩。但是,在汉高祖六年之时,有人告密说韩信意图谋反,刘
邦本来就对韩信有戒心,于是设计将韩信捉拿起来。不过,因证据不
足,不久又释放了他。韩信知道,刘邦嫉妒自己的才干,常闷闷不乐,
借故推说有病而不上朝,闲居家中,进行消极反抗。
汉高祖刘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丢失了这位良将,所以常同韩信谈
话聊天,挽回关系。有一次闲聊时,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
可以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最多也就带上十万人。”刘邦
又问道:“你要是带兵可以带多少呢?”韩信说:“我当然是愈多愈
好啦!”刘邦追问:“你可带的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抓住了呢?”
韩信回答说“这是两回事了,陛下虽然不可带兵太多,但是陛下善于
使用将帅,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自此,“多多益善”流传开来。
“多多益善”简言之是愈多愈好。这个成语还可以在它前面加上
“韩信将兵”变成八字,亦即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51、成也萧何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
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来有人
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
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
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民间因此有
“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
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
一个人造成。
52、昭君出塞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
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
牧民族叫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汉初
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汉宣帝时,匈奴的势力衰落了。此时,匈奴内部出现了两个单
(chán)于(匈奴君主的称号)对抗的局面。其中呼韩邪单于想借助汉朝的
支持,统一整个匈奴,于是决心归依汉朝。他两次到长安见汉朝皇帝,
受到隆重的欢迎,他也表示愿协助汉朝政府保护边境。公元前36年,
汉朝派兵攻打了另一个单于,帮助呼韩邪统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
他第三次到长安,向当时的汉元帝提出,愿意当汉家的女婿,恢复和
亲。元帝立即答应,并在宫女中进行选拔。有一个叫王昭君的宫女主
动提出要去和亲。王昭君又美丽又聪明,很受呼韩邪的喜爱,被封为
“宁胡阏(è)氏”,意思是将与汉朝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
王昭君出塞以后,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在她的影响下,
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匈奴与汉的友好关系,使北方边境
出现了少有的安定景象。
53、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
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
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都能秉公审办。皇
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
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
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己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
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但是,义
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
行,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xiāng)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
安混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没有加刑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
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
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
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54、苏武牧羊
太初四年冬,匈奴单于为与汉修好,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
充国等人。天汉元年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
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
馈单于财物。苏武等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
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
杀未成。单于敬重他,派汉降臣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于是单于
把苏武幽禁在地窑中,断绝饮食,以此逼他就范。苏武坚持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荒无人烟的地
方,放牧羝(dī)羊。始元二年,匈奴新单于立,遣使者欲与汉朝亲善。
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始元六年,苏武等九人由汉使迎接回国。苏
武羁(jī)留匈奴十九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
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之
一。
55、奋不顾身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
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
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
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
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
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
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
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
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
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
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
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成语“奋不顾身”,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生命。
56、夜郎自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
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
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
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
“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就说:“当
然是夜郎国最大口罗!”
有一次,汉武帝派使节到西南,探寻由长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经
过一年多的艰难跋(bá)涉,汉史才到达滇(diān)国,见到滇王套羌
(qiāng)。滇王曾不无炫耀地探询:“汉孰与我大?”之后,汉使辗
(zhǎn)转到达夜郎国,夜郎王多同也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相同的问
话。于是,“夜郎自大”就成了人们讥讽妄自尊大者的典故。
57、门可罗雀
汲(jí)黯(àn)是武帝时的一位名臣。他当官时,每天拜访他的
客人很多。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
清晨,他打扫庭院。中午,他打开大门,总见门前许多麻雀寻觅
食物,在那里嬉戏跳跃。他感慨地说:“从前我当官,宾客盈门,现
在不当官,我可以张网捉鸟了。”
不久,皇帝又下诏请他回去做官。过去常来的客人又纷纷来拜访
他了。
汲黯经过一场贫贱富贵的交替,看清了世态的炎凉。
成语“门可罗雀”,是说大门外可以张网捕鸟,形容门庭冷落。
58、励精图治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
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
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
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
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
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宣帝
的心意。
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
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
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成语“励精图治”,比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59、一丘之貉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dàn),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
母亲是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
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
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盛,有钱的
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
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
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与太仆
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矛盾。
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
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
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
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
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
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结果就被太仆长荣向汉宣帝告了状,杨
惮被免职了。
貉,是一种状似狐的动物,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
“一丘之貂”这句成语,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
的貂一样。
60、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
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
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
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
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
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
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
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
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
续多看一些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
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要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
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
时期有名的学者。
61、不入虎穴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
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千里迢迢,来到
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说明
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
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
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
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
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
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
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
奴人大乱,结果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
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不入虎穴”这个成语常和“焉得虎子”连用,意思是说,不进
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62、割席分坐
汉朝时,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xīn)。他们感
情很好,不仅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且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
歆一起到院子里锄草,忽然发现了一块金子。当时,管宁视若无睹,
仍旧挥动锄头,而华歆却动心了,立刻拾起了金子,放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
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了书本,跑出去
看。管宁见华歆这样不专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发现他见到了
金子动心的事,就坚决地割断了并坐在席子,把座位分开,面色严肃
对对华歆说:“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后来人们常用“割席分坐”这个成语表示跟朋友绝交。
63、梁上君子
东汉时期,在颍(yǐng)川有个县官叫陈实,他办事公正,很有声望。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溜进了陈实的家里,躲在房梁上,被陈实发
现了。他没有喊叫,装着没有看见一样。他穿好衣服后,就把儿孙们
叫醒来到自己住的房间里,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长大了一定
要爱惜名声,从严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损害别人的事。有些人原来
并不坏,而是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坏习惯,慢慢地变坏了的。
这些人如果严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陈实说到这里,马上
用手指向房梁上边说:“你们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堕(duò)落到了这般
地步,是慢慢地变成的啊!”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到后,又惭愧,又惊慌,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
向陈实磕头认罪。陈实的儿孙们要找绳索捆绑小偷,但被他制止了。
陈实见小偷苦苦求饶,便说:“看你这个样子,并不像个坏人,你大
概是因为生活上贫困,才不得不这样做的吧?”说完,让家人取出两
匹绸缎,送给小偷,劝他改邪归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尽地一再
表示今后绝不当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这句成语。“梁上君子”
被用作小偷、窃贼的代称。后来“梁上君子”还用来比喻那种上不着
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的人。
64、大器晚成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yǎn)的人。他从小喜欢舞枪弄棍,不好读
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求师爱学。由于他很有灵气,再加上学习刻
苦,所以他后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性情沉默,不好讲话,人看起来也
不很聪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贬他才智不足,认为他没有出
息。崔琰却不这么看,他常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
显露头脚,崔林年纪大些的时候,一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
做了很大的官。
成语“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
以成就比较晚。
65、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
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
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
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
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
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成语“孔融让梨”,后来常指懂礼貌,善谦让。
66、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
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
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
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
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yí)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
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
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
“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
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
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
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
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
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梅子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
由得加快了许多。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7、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曹操挟(xié)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
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
(tāo)晦(huì)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里,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
却学小人之事。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
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的大好事!”说
者无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
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曹操说,刚才看见园
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
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
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
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zūn)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
至半酣(hān),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
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使君,请问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
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
备的心理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
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
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到地下。正巧
突然下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
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
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
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
也不疑刘备了。
68、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
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
“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耕作自养,
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
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
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
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
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
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
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
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驾,前后
三次亲自登门,访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
念不忘的感激之情。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
人。
69、万事俱备
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
壁之战”。
曹操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吞并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
起来,一起对抗北魏。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
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
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
挡他们的将领蔡瑁(mào)、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
战船连在一起。
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zhà)降曹操。实际上,
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
起火攻。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
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
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
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
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
事。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心中就有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
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
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
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战,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
“鼎足三分”的局势。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
一个重要条件了。
70、火烧连营
赤壁大战以后,刘备让大将关羽守卫荆州。关羽带兵北上,去攻
打曹军,不想孙权却派人从后面袭击,夺取了荆州,又杀了关羽。刘
备和关羽情同手足,得知关羽被害,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发誓要灭了
东吴,为关羽报仇。
孙权得到这个消息,几次派人向刘备求和,都遭到拒绝。这时候
东吴的大将周瑜、鲁肃和吕蒙等,都已经先后去世了,孙权只得任命
年青的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马去抵抗刘备。
这时候,刘备已经领兵一路夺关斩将,深入吴境五六百里。陆逊
详细地询问了前线的情况之后,胸有成竹地说:“刘备带兵东下,连
连得胜,气势正旺,并且占据高处,我们很难攻破他。我们应当勉励
将士,布置防御,等待时机,后发制人。”蜀军多次挑战,耀武扬威,
不断辱骂吴军;吴军将领十分气愤,都要求跟蜀军拚一阵,陆逊说:
“这里头一定有假,咱们不能盲目进攻,以免中计。”他命令吴军照
旧坚守阵地,不要理睬蜀军的挑战。
当时正是盛夏季节,天气异常炎热,蜀军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
气,叫苦连天。刘备只得让水军离船上岸,和陆军一起,靠着溪沟山
涧、树林茂密的地方,扎下互相连接的四十多座军营,以便躲避暑热,
休整军队,等到秋凉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陆逊看到蜀军战线拉得过
长,兵力分散,士卒疲乏,认为进行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陆逊决定
用火攻打败蜀军。陆逊命令水路士兵,用船只装载茅草,迅速运到指
定地点;陆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茅草里藏着硫磺、硝石等引
火物,一到蜀营,就顺风纵火。吴军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袭击。蜀军
毫无防备,顿时乱成一团。慌乱中,刘备拨马向夷陵马鞍山逃走。吴
军乘胜追击,杀死大量蜀军,夺得了许多军用物资。
刘备逃到马鞍山。陆逊的大队人马把马鞍山团团围住,从四面放
火烧山。刘备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跑。吴军紧
紧尾追,刘备赶忙命令沿途驿站的人员,集中军用物资和士兵抛弃的
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烧着,堵塞山道,阻挡追兵。担负断后的蜀
将傅彤,坚持战斗,率领部下往来冲杀,身受重伤,奋力死战,才使
刘备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
71、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
“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
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
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
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
的人。
72、七步成诗
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母所生的亲
兄弟。大哥曹昂、四弟曹中相继夭亡,两兄弟曾因争当继承人搞得很
不愉快。后来曹丕被立为太子,继而嗣(sì)位称帝,但对曹植仍心存
疑忌,接连打击迫害。魏文帝曹丕曾逼令曹植行走七步就要做成一诗,
若不成,便将施以重刑。曹植本来就才思敏捷、诗才横溢,颇受曹操
赏识偏爱,这时应声便吟出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
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深感惭愧。
从此,“七步成诗”便传为佳话。
73、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
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
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
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司马
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
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
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
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
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
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
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
“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
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
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
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
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
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
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74、穷兵黩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的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
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
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
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
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
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
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
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
“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
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
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
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
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
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
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
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75、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
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
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
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
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
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
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
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
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
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
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
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
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76、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
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
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
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
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
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
的国家已经灭亡了。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
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
非常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
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
么样!在这里过得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
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
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
“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得很开心,不想回
家了!
77、悬梁刺股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怕打瞌睡,就用绳子
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
扯醒。他就用“悬梁”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
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
地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
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最终苏秦佩带
了六国的相印,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成语“悬梁刺股”,常用来形容学习认真,勤奋刻苦。
78、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tì)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
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
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
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jí)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后来,
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
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
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
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
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
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kēng)锵(qiāng)。春去冬来,
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
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
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
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79、草木皆兵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坚统一北方后,强征
北方各族人民,组成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想一举灭掉东晋。苻坚先派
他弟弟苻融率军二十五万为先锋,从长安向东进发。九月苻坚亲率大
军进驻项城,并下令先锋军向东晋在淝水西岸的重镇寿阳展开进攻。
东晋遂派谢玄等统率八万将士迎战苻坚;另派水军五千增援寿阳。
可惜寿阳失守,水军部队只得在离洛涧二十里处驻扎下来。苻坚得知
秦军攻下寿阳,便把大军留在项城,只率八千轻兵赶至寿阳。他自以
为胜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劝晋军投降。但朱序却将秦军虚实告知晋军。
晋军将领谢玄根据朱序所报部署,突袭驻在洛涧的秦军前哨阵地,歼
灭秦军万余人;接着晋主力挺进至淝水东岸,与秦军对峙于淝水。苻
坚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楼,见晋军阵营严整,又远望八公山上的草
木,以为都是晋军,心中畏惧。
当时秦军贴水布阵,谢玄要求秦军稍退,让晋军渡过淝水进行决
战。苻坚以为可以乘晋军半渡时进行偷袭,便一口应允。岂料秦军皆
是强征得来的乌合之众,人心浮动,将士厌战,加上从前的晋军降将
朱序乘机高呼:“秦军败了。”于是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东晋军队
乘胜追击,大败秦军。苻坚在逃跑途中,听到风声鹤唳(lì),都以为是
晋军追来。战争结果,晋军以少胜多,前秦政权很快瓦解,东晋得于
偏安江左。
人们常在成语“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风声鹤唳”四个字,形容
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80、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
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
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
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
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
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
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
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
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
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zhuàn)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
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
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广泛
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
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
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81、鹿死谁手
东晋时,北方羯(jié)族有个叫石勒的人,做过小贩,种过地,
也被人作为苦力贩卖过。后来,石勒聚众起事,建立了后赵政权。不
久,石勒又率兵消灭了前赵国,从而取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
石勒自命不凡地对臣子徐光说:“假如我生活在汉高祖刘邦的时
代,我会老老实实地效忠于他;但如果我的对手是汉光武帝刘秀,我
就要和他在中原大地上决一雌雄,看看到底是‘鹿死谁手’,天下被
谁争夺到?”
“鹿死谁手”这个成语,现在比喻不知谁会取胜。
82、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
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
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
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
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jī),常常与友人酗(xù)酒作乐。当
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
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
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
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83、画龙点睛
张僧(sēng)繇(yáo)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他在金陵安乐寺画
龙时,周围不少人都前来观看。不一会儿,四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
在墙壁上了。但是围观的人却发现这四条龙都没有眼睛,于是好奇地
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他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
大家不信,一定要他试试,于是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
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两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
效果更加传神。
84、江郎才尽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
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
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
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
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
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就把笔还
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
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后来人们用“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
85、南柯一梦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chún)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
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
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不觉沉沉
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
束,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
大方,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一
呆就是二十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
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
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
得溃不成军。败讯传到京城,皇帝震惊,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都束手无策。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
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
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
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
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柯郡,不过是槐树
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后来,人们用“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86、一事无成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所以
时常出去,想藉此游玩散心。
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个
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面前,有一
个极小的香炉,炉内檀香轻烟袅袅(niǎo)。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
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第
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你是宪宗时候的西蜀书
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有点觉
悟,彷佛记忆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于是,再也
不愿意在宦(huàn)海里浮沉,对人生似乎恍然彻悟。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事业上要是没有成就的话,通常都是拿“一
事无成”来感叹。
87、口蜜腹剑
唐玄宗时,李林甫是个有名的奸臣。他无德无才,却是个拍马溜
须的老手。昏庸的皇上竟让他当上了宰相。
中书侍郎严挺之性格耿直,对李林甫十分鄙薄。李林甫便在皇上
面前说严挺之的坏话。唐玄宗信以为真,当即把他贬斥到洛阳。
过了许久,唐玄宗又向李林甫提起严挺之。李林甫看出玄宗想提
拔他,于是,他托人转告严挺之,说皇上问起他的病。严挺之便上书
皇上请求上京治病。玄宗得知严挺之有病,从此打消重用他的念头。
民间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形容嘴甜心毒,奸诈阴险,
称“口蜜腹剑”。
88、春风得意
唐代大诗人孟郊,生前留下了许多首流传千古的佳篇,可是他的
一生却非常坎坷。孟郊年轻时在河南傲(ào)山隐居。孤僻、耿直的
他很少与人合得来,但与大文学家韩愈却一见如故。韩愈很推崇孟郊
的诗文,尽力扶持他,望他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可是孟郊的运气
总是很背,屡试不中,一直处于贫困之中。
孟郊四十一岁那年,曾两度前往京城考进士,但都名落孙山。终
于在第三次应考时,他考中了进士。为了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他高
兴地作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wò)龊(chuò)不足夸,今
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这则成语的原意是指在春风轻拂中洋洋自得,后用来
比喻达到目的后那种得意洋洋的心态。
89、磨杵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
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问:
“你磨铁杵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李
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
“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
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成语“磨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90、抛砖引玉
唐朝有两个诗人,一个叫常建,一个叫赵嘏(gǔ)。赵嘏的诗写
得好,常建从心里羡慕,总想得到赵嘏的诗句。
有一次赵嘏到了苏州,常建得知赵嘏要去灵岩寺游览,就先到那
里,故意在一块显眼的墙壁上挥笔题诗,并且只写了开头两句。不久,
赵嘏来到了灵岩寺。他看到墙上那首不完整的诗,觉得非常惋惜,便
借来笔砚,补上了结尾两句。
因为赵嘏续写的诗句比常建写得好,所以人们把常建的这种做法
叫“抛砖引玉”。这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发表粗浅的意
见或文章以便引出别人更好的见解和作品。
91、呕心沥血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
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
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
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
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
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
用毕生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
“刳(kū)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
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92、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
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
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
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
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
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
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
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
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阴笑着说:“你
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
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
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
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
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
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93、黄袍加身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周恭帝朝见大礼的时候,忽
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
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朝中大臣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
(yìn)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率军从汴(biàn)京出发。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
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
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
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没多久,
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
的驿馆,
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
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
说:“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
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
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
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
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
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有重赏,否则
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
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到了汴京,
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朝中大臣范质、王溥找来,他们见到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吓得赶快下拜。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宋,定都
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94、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
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
总不大踏实。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
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
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
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
“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
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
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
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
“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
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
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
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
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95、孤注一掷
公元1003年,契丹军队攻陷德清(今河南清丰),逼近冀州(今
河北衡水县),抵达澶(chán)州(今河南濮阳),宋朝军队失去抵抗
能力,节节失利,边境告急文书频频送到京城。此时,寇准(曾在邯
郸市成安县任知县)任宰相,他接到告急文书后扣而不发,像平时一
样从容镇定,不露半点惊慌。
宋真宗赵恒闻听此事,非常震怒,责问寇准道:“边关军情如此
紧急,你为什么隐情不报?”寇准笑着对真宗说:“陛下息怒,消灭
契丹军队的计划臣已谋划好了,请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定会不战而
逃。”
十二月,宋真宗率领文武百官,冒着严寒登上澶州。宋朝军队驻
扎到澶州之后,寇准奉命处理军务,他号令军队以逸待劳,等待战机。
果然,几天后契丹军队前来攻城,等敌人疲惫时,寇准命令将士出击,
一举将敌兵斩获大半,迫使敌人仓皇退兵。从此,宋真宗对寇准更加
重用。
朝中另一位大臣王钦若嫉妒寇准的功劳,便在宋真宗面前讲寇准
的坏话:“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输的赌徒往往会把所有的钱押上作
为最后一次赌注,叫做‘孤注一掷’。寇准再三要陛下亲征,陛下不
是成了寇准的‘孤注’了吗?这不是拿陛下的生命来弄险吗?”
宋真宗听信了谗(chán)言,不久便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职。“孤
注一掷”,比喻使出全部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96、熟能生巧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非常善于射箭,当时的人都知道
他是一个百发百中的射箭手,所以大家都对他很敬佩。陈尧咨受到大
家称赞之后,觉得自己的本领已是天下无双,便骄傲自满起来。
一天,陈尧咨又在靶场表演他那百步穿杨的绝技。一箭射出,把
又细又软的柳枝条射断了。观众们看得大声喝彩,并要求他再来一次。
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正从那里经过,看了后,却笑着说:“这有什么
了不起,只不过手法熟练些罢了!”陈尧咨听了,不禁大怒,喝道:
“你这老头有什么本领,竟敢藐(miǎo)视我?”老头回答:“我哪里
敢藐视你,我只是从几十年的斟(zhēn)油经验中,知道做熟了的事情,
便会找出窍门来的道理。”说着,便从他的油担上取下一个葫芦,葫
芦口上放一枚方孔铜钱,然后打了一勺油,高举油勺往葫芦里倒,倒
下的油直得像一条线似的穿过钱孔进入葫芦中。油倒完了,把铜钱拿
起来给大家看,钱孔周围竟没有一丝油渍(zì),大家看了都赞叹不已。
老头微笑着对陈尧咨说:“我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熟能生巧罢
了。”陈尧咨听了,一声不响便掉头走了。
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故事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用来说明
熟悉了所做的事情,便能找出做得更好的办法来。
97、巧取豪夺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fú)的儿子米友仁,家学渊源,和
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
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很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
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
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
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有牧童的影
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
人发觉,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然而,
他用摹仿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叫人鄙弃和不齿。此后,
有人把他这种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
“巧取豪夺”,用来形容以不正当的方法,攫(jué)取自己不应
得的财物。
98、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是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
冬,阴睛雨雪,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
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等,当有新的创意就回到书房,铺纸研
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
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
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
他都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
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
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两句是:“与可画竹时,胸中
有成竹。”
于是,“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
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99、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一位名叫孙山的才子,不但为人幽默,而且善于说笑
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
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
而那位和他一起同去的老乡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
里,老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中。孙山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
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
在孙山外。”
解元,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
的“解元”,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的意思是:“举人榜上
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
被录取者,称为“名落孙山”。
100、一挥而就
公元1256年,二十岁的文天祥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参加进士
考试。考试那天,他根据题目,就当时的一系列政治问题,写了一篇
长达一万多字的文章,主张改善朝政。他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连草稿
也没有打,一动笔就写,洋洋洒洒,从头到尾一口气就写成了。
监试官见了,当即向宋理宗推荐这位贤才。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
大为赏识,亲自选定他为第一名。
成语“一挥而就”,常用来比喻写文章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10:1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7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