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原》李商隐唐诗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
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乐游原》李商隐
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文】
乐游原⑴
向晚意不适⑵,驱车登古原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⑷。
【注释】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
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
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
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
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
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
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白话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创作背景】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
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
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
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
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
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
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
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
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会昌四(844)、五
年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
盖为武宗忧也。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
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曰‘夕阳无限好’也。而内
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为学士,用其术以致身病
不复自惜。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近黄昏'也。”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
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
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
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
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
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
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
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
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
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
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
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
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
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
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
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
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
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
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
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
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
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9:26: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