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好句好段
汪曾祺的好句好段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
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今天为大家准备
的是汪曾祺的好句好段,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汪曾祺的好句好段
1。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
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
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
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2。每当家像是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
深沉的。
3。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
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
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
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
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
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如
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
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
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
的枝头。
5。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
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6。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
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
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
“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
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
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
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
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
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
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众文艺丛刊》,撰稿人为党
内外的理论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文中说沈从
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
击。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
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
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
这也是历史。”
8。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
老底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
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
馆;前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
藏书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
文图书馆的藏书。就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搜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9。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
的壁报,左、中、右都有。有时也有激烈的论战。有一次三青团办的
壁报有一篇宣传gd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
一篇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
这批评很尖刻,也很形象。“咬着尾巴兜圈子”是狗。
10。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
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
那么多的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11。国子监,就是从前的大学。
12。坐在亭子里,觉山色皆来相就。
13。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
曾祺《受戒》
14。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是一片薄薄的云,飘过
来,飘过去,下不成雨。――汪曾祺《受戒》
15。她挎著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
明海看著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
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
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16。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
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
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汪曾祺《受戒》
17。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炭炉子,一
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佐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
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
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
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儿,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
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
鲜”。到听到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
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走。不一会儿,就有一只
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汪曾祺《受戒》
18。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
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上丫头,这一头
的好头?!通红的?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
朝她们望。――汪曾祺《受戒》
19。偷鸡的有一件家什——铜蜻蜓。看准了一?老母鸡,把铜蜻
蜓一丢,鸡婆子上去就是一口。这一啄,铜蜻蜓的硬簧绷开,鸡嘴撑
住了,叫不出来了。正在这鸡十分纳闷的时候,上去一把薅住。――汪
曾祺《受戒》
20。这些玻璃匣子里装的是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
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长板的一头摆开”熏烧“。”熏烧“除回
卤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猪头肉。――汪曾祺《受戒》
21。真稀奇,那么多的和尚吃粥,竟然不出一点声音!他看见明
子也坐在里面,想跟他打个招呼又不好打。想了想,管他禁止不禁止
喧哗,就是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她看见明子目不斜视地微微
点了点头,就不管很多人都朝自己看,大摇大摆地走了。――汪曾祺
《受戒》
22。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
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
前哎一道桥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
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这
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
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
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
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
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汪曾祺《受戒》
23。茨菇。家里喂了一大群鸡鸭,单是鸡蛋鸭毛就够一年的油盐
了。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
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烧砖、箍桶、劈
篾、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
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
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
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
著。煮猪食,喂猪,咸菜,——她的咸萝乾非常的好吃,舂粉子,磨
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她还会剪花样子。――汪曾祺《受戒》
24。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
打场子。这几荐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
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
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
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汪曾祺《受戒》
25。王二一家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经营逐渐积累起来的财富,生
活上获得的改善也不过是得以尽兴听书,过年时赌个小钱。他的经历
被食客张汉改头换面成了禀赋所带来的恩赐,说白了是天生的,不是
人人都可得。关键的是,人们信了!尤其是两三次险些被请走的陶同
事和老是犯错挨打的陈相公。他们不但羡慕王二“大小解分开”的禀
赋,还试图检验自身是否也由此隐藏的天赋。听起来夸张搞笑,但也
心酸,在等级分明的药房里讨生存的小人物,巴巴地指望着有一天,
生活能朝好的方向发展。即使现实茫然而残酷,可挣扎仍在继续,希
望之火虽小,却努力着不让它被浇灭。――汪曾祺《受戒》
26。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为何别的大小店铺都不再盈利,而王二
一个普通简陋的熏烧摊子却蒸蒸日上,越来越有样了。他们那时,自
是不甚清楚竞争的缺失所带来的利好关系。运势的迷惑复杂让他们宁
愿相信命运天定,也不愿深究现实原因和机遇的影响。所以他们虽然
瞧不上作为寄生虫的张汉,但是也不会去质疑张汉的闲扯胡谈。或许
迷信命运一点,让大家都轻松好过些。没有禀赋就老老实实过老日子,
因为人没法去跟老天争辩。有幸受宠的,就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份馈赠,
把日子过得风风火火起来。――汪曾祺《受戒》
27。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点灯说话
儿,吹灯做伴儿,清早起来梳小辫儿。――汪曾祺《受戒》
28。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汪曾祺《受戒》
29。睡着之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昙花开了。――汪曾祺《受戒》
30。墓草凄凄,落照黄昏,歌声犹在,斯人远矣。――汪曾祺《受
戒》
31。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
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
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
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
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32。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
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33。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
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34。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是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
痛的滑稽感。
35。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36。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
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37。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38。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水分都到了饱和状
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39。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
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
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
远征不服的。
40。赏花赏到气息,氛围,情怀。隔江看花,隔窗听雨,隔着人
世中一层一层占有的标签,轻启那古旧又明润的光。如同,浴一回月
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
患得患失的心情。
41。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
“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儿女
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
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
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42。四月二日。月光清极。夜气大凉。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
但又似无须了。便这样吧,日后再说。逝者如斯。
43。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
温暖的,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是很茂盛,想起来
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是长着碧叶。
44。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
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那
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
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45。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
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
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
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看汪曾祺散文,他写小学春游上文游台,扒在两边窗户上看风景:
东边是农田,碧绿的麦苗、油菜、蚕豆正在开花,很是喜人。西边是
人家,鳞次栉比。最西可看到运河堤上的杨柳,看到船帆在树头后面
缓缓移动。缓缓移动的船帆叫我的心有点酸酸的,也甜甜的。
汪曾祺故乡高邮离扬州不远,但也仅去过一次。大学某年十一曾
与小脸往游,登奎楼,观净土寺塔,游盂城驿,看高邮湖,访王氏故
居,高邮城七拐八绕已日暮,当日返扬,几乎错过末班车。未履文游
台,至今引为憾事。他日当再往一游。
北方称胡同,南方多称巷或弄,我的家乡是在山东,在农村里,
胡同是生活的一部分。一般的北方胡同多是横平竖直,显得开敞,南
方的巷弄曲折多变,更委婉。胡同和巷弄都是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
安静静的。偶尔的市声“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
了。”
胡同文化
胡同或巷弄中的生活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了,也离现代社会越来越
远,它们正在消失。很多城市进行旧城改造,拆旧房,建高楼,老城
正在沦陷。汪曾祺在最后伤感而无可奈何: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胡同
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
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在他写这篇文章后的几十年里,北京的胡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
失,让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变得越发粗俗,像个暴发户。
所幸,扬州还保留着数百条巷子,不少旧时风貌依旧,骑车穿行
其中,体会市井风情,别有一番风味。
五味
汪曾祺在五味中说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以我
所知,北方人吃糖确实是少,最多不过就是蒸糖包子,馅只用糖,蒸
熟热吃极香甜,菜包肉包加糖是难想像的。尤其是做菜,绝少放糖,
不像江南一带,糖成了做菜必备调味品。
南方多用白砂糖,北方多吃绵白糖,更细软。汪老提到了他家一
个正定乡下的老保姆,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二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
爱喝个白糖水。过去在北方农村,逢年过节,走亲戚看望长辈,多会
带上两斤白糖,类似曾经的麦乳精现在的脑白金,算是滋补品。
白糖水对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是难得的佳饮,白开水味寡淡,抓
一把白糖放茶缸里,用筷子搅匀,等稍凉了,咕咚咕咚,一饮而尽,
觉得是无限满足。直到高中时我还喜欢喝白糖水。每月一次放假,我
先在城里逛一回书店,搭客车到柳树店,一路吹着口哨,晃荡着翻过
东山坡,到家已傍晚。父母下地干活还未归,我把大门掇开,钻窗进
屋,走了一路早就口渴,从柜子里翻出白糖罐,抓两把冲大半茶缸,
拎一个马扎坐在天井里,边喝边看书边等父母归家。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9:1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5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