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气体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一种测定摩尔气体常数的方法。
2.熟悉分压定律与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3.练习分析天平的使用与测量气体体积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气体状态方程式的表达式为:pV=nRT=
r
M
m
RT(1)
式中:p——气体的压力或分压(Pa)
V——气体体积(L)
n——气体的物质的量(mol)
m——气体的质量(g)
M
r
——气体的摩尔质量(g·mol-1)
T——气体的温度(K);
R——摩尔气体常数(文献值:8.31Pa·m3·K-1·mol-1或J·K-1·mol-1)
可以看出,只要测定一定温度下给定气体的体积V、压力p与气体的物质的量n或质量m,即可求得
R的数值。
本实验利用金属(如Mg、A1或Zn)与稀酸置换出氢气的反应,求取R值。例如:
Mg(s)*+2H+(aq)*=Mg2+(aq)+H
2
(g)*(2)
ΔrH
m298
=-466.85(kJ·mol-1)
[说明]*s:表示固态(分子);aq:表示水合的离子(或分子);g:表示气态(分子)
将已精确称量的一定量镁与过量稀酸反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氢气的物质的量可根据式(2)
由金属镁的质量求得:
Mg
Mg
H
H
H
2
2
2M
m
M
m
n
由量气管可测出在实验温度与大气压力下,反应所产生的氢气体积。
由于量气管内所收集的氢气是被水蒸气所饱和的,根据分压定律,氢气的分
压
2
H
p
,应是混合气体的总压p(以100Kpa计)与水蒸气分压
OH
2
p
之差:
OHH
22
ppp
(3)
将所测得的各项数据代入式(1)可得:
Tn
Vpp
Tn
Vp
R
2
2
2
2
H
OH
H
H
)(
三、实验用品
仪器:分析天平,称量纸(蜡光纸或硫酸纸),量筒(10mL),漏斗,温度计
(公用),砂纸,测定摩尔气体常数的装置(量气管1,水准瓶2,试管,滴定管
夹,铁架,铁夹,铁夹座,铁圈,橡皮塞,橡皮管,玻璃导气管),气压计(公用),烧杯(100mL、400mL)
1
量气管的容量不应小于50mL,读数可估计到0.01mL或0.02mL。可用碱式滴定管代替。
2本实验中用短颈(或者长颈)漏斗代替水准瓶。
图1摩尔气体常数测定装置
细砂纸等。
药品:硫酸H
2
SO
4
(3mo1·L-1),镁条(纯)。
四、实验内容
1.镁条称量
取两根镁条,用砂纸擦去其表面氧化膜,然后在分析天平上分别称出其质量,并用称量纸纸包好记下
质量,待用(也可由实验室老师预备)。
镁条质量以0.0300~0.0400g为宜。镁条质量若太小,会增大称量及测定的相对误差。质量若太大,
则产生的氢气体积可能超过量气管的容积而无法测量。称量要
求准确至±0.0001g。
2.仪器的装置和检查
按图1装置仪器。注意应将铁圈装在滴定管夹的下方,以
便可以自由移动水准瓶(漏斗)。打开量气管的橡皮塞,从水准
瓶注入自来水,使量气管内液面略低于刻度“0”(若液面过低或过
高,则会带来什么影响?)。上下移动水准瓶,以赶尽附着于橡皮
管和量气管内壁的气泡,然后塞紧量气管的橡皮塞。
为了准确量取反应中产生的氢气体积,整个装置不能有泄漏之处。检查
漏气的方法如下:塞紧装置中连接处的橡皮管,然后将水准瓶(漏斗)向下(或
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使水准瓶内液面低于(或高于)量气管内液面。若水准瓶位置固定后,量气管内液面仍
不断下降(或上升),表示装置漏气(为什么?),则应检查各连接处是否严密(注意橡皮塞及导气管间连接是
否紧密)。务必使装置不再漏气,然后将水准瓶放回检漏前的位置。
3.金属与稀酸反应前的准备
取下反应用试管,将4~5mL3mo1·L-1H
2
SO
4
溶液通过漏斗注入试管中(将漏斗移出试管时,不能让酸
液沾在试管壁上!为什么?)。稍稍倾斜试管,将已称好质量(勿忘记录)的镁条按压平整后蘸少许水贴在试
管壁上部,如图2所示,确保镁条不与硫酸接触,然后小心固定试管,塞紧(旋转)橡皮塞(动作要轻缓,谨
防镁条落入稀酸溶液中)。
再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若不漏气,可调整水准瓶位置,使其液面与量气管内液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然后读出量气管内液面的弯月面最低点读数。要求读准至±0.01mL,并记下读数(为使液面读数尽量准确,
可移动铁圈位置,设法使水准瓶与量气管位置尽量靠近)。
4.氢气的发生、收集和体积的量度
松开铁夹,稍稍抬高试管底部,使稀硫酸与镁条接触(切勿使酸碰到橡皮塞);待镁条落入稀酸溶液
中后,再将试管恢复原位。此时反应产生的氢气会使量气管内液面开始下降。为了不使量气管内因气压增
大而引起漏气,在液面下降的同时应慢慢向下移动水准瓶,使水准瓶内液面随量气管内液面一齐下降,直
至反应结束,量气管内液面停止下降(此时能否读数?为什么?)。
待反应试管冷却至室温(约需10多分钟),再次移动水准瓶,使其与量气管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读
出并记录量气管内液面的位置。每隔2~3min,再读数一次,直到读数不变为止。记下最后的液面读数及
此时的室温和大气压力。从附表中查出相应于室温时水的饱和蒸气压。
打开试管口的橡皮塞,弃去试管内的溶液,洗净试管,并取另一份镁条重复进行一次实验。记录实验
结果。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实验编号12
镁条质量m
Mg
/g
反应前量气管内液面的读数V
1
/mL
反应后量气管内液面的读数V
2
/mL
反应置换出H
2
的体积V=(V
2
-V
1
)×10-6/mL
室温T/K
图2镁条贴在试管壁上半部
大气压力p/Pa
室温时水的饱和蒸气压
OH
2
p
/Pa
氢气的分压)(
OHH
22
ppp/Pa
氢气的物质的量
Mg
Mg
H
2M
m
n
/mol
摩尔气体常数R=
Tn
Vp
2
2
H
H
/(J·K-1·mol-1)
R的实验平均值=
2
21
RR
/(J·K-1·mol-1)
相对误差(RE)=
文献值
文献值
实验值
R
RR
×100%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六、注意事项
1.将铁圈装在滴定管夹的下方,以便可以自由移动水准瓶(漏斗)。
2.橡皮塞与试管和量气管口要先试试合适后再塞紧,不能硬塞,防止管口塞烂;
3.从水准瓶注入自来水,使量气管内液面略低于刻度“0”
4.橡皮管内气泡排净标志:皮管内透明度均匀,无浅色块状部分;
5.气路通畅:试管和量气管间的橡皮管勿打折,保证通畅后再检查漏气或进行反应;
6.装H
2
SO
4
:长颈漏斗将H
2
SO
4
注入试管中,不能让酸液沾在试管壁上!
7.贴镁条:按压平整后蘸少许水贴在试管壁上部,确保镁条不与硫酸接触,然后小心固定试管,塞紧(旋
转)椽皮塞,谨防镁条落入稀酸溶液中。
8.反应:检查不漏气后再反应(切勿使酸碰到橡皮塞);
9.读数:调两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冷至室温后读数(小数点后两位,单位:mL)
七、思考题
1.本实验中置换出的氢气的体积是如何量度的?为什么读数时必须使水准瓶内液面与量气管内液面
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2.量气管内气体的体积是否等于置换出氢气的体积?量气管内气体的压力是否等于氢气的压力?为
什么?
3.试分析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1)量气管(包括量气管与水准瓶相连接的橡皮管)内气泡未赶尽;
(2)镁条表面的氧化膜未擦净;
(3)固定镁条时,不小心使其与稀酸溶液有了接触;
(4)反应过程中,实验装置漏气;
(5)记录液面读数时,量气管内液面与水准瓶内液面不处于同一水平面;
(6)反应过程中,因量气管压入水准瓶中的水过多,造成水由水准瓶中溢出;
(7)反应完毕,未等试管冷却到室温即进行体积读数。
本文发布于:2022-11-13 13:3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