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8篇
【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
改变,教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些小学数学课堂
仍然缺少生机,气氛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小
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增强教学魅
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魅力课堂;策略研究
中国奥数专家李秋明老师说过:“数学的魅力在于让学
生体会教材中数学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引导他们去
重历或者模拟这些问题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
积累的同时亲身体验到探索、创新的快乐,并从前人研究问
题的背景以及相应的方法中得到启发,感悟数学文化。”小
学数学课堂的魅力不仅存在于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之中,更
体现在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中。教师要积极探求并完善教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展现数学魅力,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无论是数字、运算,还是图形,都在展示着数学学科的
魅力。如数字的排列组合、运算的符号、图形的对称、统计
图的直观等,教师如果能够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定能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感。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是一种需要
每一种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条件和背景,教师应努力模拟
生活中趣味性强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成
功中获得快乐。如在教学青岛版五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课时,教材呈现的情境是学生视力调查表,学生已经意识
到单靠两张原始调查表解决“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
了”这个问题非常困难。由于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
于比较,学生由此认识到用复式统计表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接着,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这些数据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整理
外,还可以用学过的形象、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来描述。经小
组讨论,学生制成两副单式统计图进行比较,但很快发现同
时观察两幅图非常不便,从而促使学生改进方案,将数据分
析设计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自然成为最佳选择。
学生在不断产生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有
了需求,激发了积极探究的欲望,这正是本节课最靓丽的地
方,是最具魅力的环节。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
问题,才会充分发挥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展现出数学的魅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进行“位置与方向”练习时,
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出崂山风景区旅游图,并提出问题:“老
师想请你当导游,你会怎样设计参观路线呢?”学生非常熟
悉崂山景点,所以个个兴致盎然,争先走上台,配以手势,
讲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并且学生极有满足感,
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
有激情的课堂才是魅力课堂,课堂的精彩应该源于学生
的精彩。课堂教学有时候会偏离教师的设计思路,教师要认
真对待学生的“挑战”。比如,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
有学生提出肯定也有“除法分配律”。于是,笔者将学生按
不同意见分成正反两方,双方各举例验证,发现“a÷c+b÷
c=(a+b)÷c”,确实存在除法运算律,就在反方即将“认
输”时,教师适时引导:“乘法中两个因数可以交换位置,
除法呢?”,反方来了精神,正方也不示弱,各自举例再辩,
终于发现“c÷a+c÷b≠c÷(a+b)”。激烈争论后,笔者明确
指出不存在除法分配律,但第一种情况是正确的,并根据学
生的提议命名为“除数分配简算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思维提高的过程,也是情感发
展的过程,凸显了数学探索的魅力。
五、发挥激励评价,增强课堂魅力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望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
的欲望。激励性评价正是魅力课堂的催化剂,教师要通过激
励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注,并促进学生良好情感与态度的
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
肯定。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用12个面积为1
平方厘米的塑料方片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观察长、宽与面积
的关系,用评分制比一比哪个小组摆得快。汇报时,有个小
组摆出结果如下:
①
12×1=12
②
6×2=12③4×3=12
此时,笔者采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
该小组的讨论结果予以肯定和支持。可见,恰当的激励性评
价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给学生以奋发向上的愿望。
教师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他们在竞争中找差
距、激斗志、超自己,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我,体会数学
知识的魅力。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
求,以“乐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
心,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成为焕发学生学习
活力的殿堂。
【篇二】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
本文试图从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
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
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
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
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的保证。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即投
入的时间、精力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
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
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
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想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大搞
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可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带
来很大的压力,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
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向课堂要效
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笔者对提高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
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
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
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
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
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
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
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
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
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
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
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
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
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
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
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
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讲课的
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
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
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
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
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
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
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
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
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
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
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
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
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
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
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
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
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
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
“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
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
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
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
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
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
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
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
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
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
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
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
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
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
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
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
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
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
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
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
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
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
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
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
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
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
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篇三】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
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运算能力”
是核心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
素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
学生运算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
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
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
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参与
社会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之一。
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习惯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要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
加强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障。很
多学生不认真审题,甚至省略了审题这一步骤,提笔就算,
不是抄错数,就是抄错运算符号,犯了低级错误,特别是小
学四年级的简便运算,更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准确抓住数的
特征,根据题目中数的特征,对题目有一个整体认知,再判
断符合的运算定律,提高正确率。例如,在简便计算时,学
生看到这样的题目“75+25-75+25”,学生马上就想凑整,
不管题目中有没有括号,也不管能不能用简变算法,导致计
算出错。
2.认真书写的习惯
在计算时,书写认真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书写依赖橡皮,总
是涂涂改改,字迹不清,经常出现看错数字的现象。教师要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摆脱对橡皮的依赖。其次,要
从低年级起规范数字和运算符号的书写。有些学生书写潦草,
如0和6不区分,把+写成×或把×写成+,把÷写成+或把+
写成÷,这些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
3.认真检查的习惯
检查是计算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计算正确与否的有效
措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验算方法,养
成检查的习惯。
二、培养数感,提高运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等核心概念,其中,将数感放在了首位。良好的数
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1.在感知中初步建立数感
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培养往往借助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
去感知、发现和探索,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
中亲自感受,体验数的概念,从而构建数感。
2.在运算中建立数感
小学四年级简便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
的难点,很多学生因为数感较差,计算错误百出,而数感较
好的学生计算速度快、准确度高。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
学生观察题目中数的特征,如哪些数相加能凑整,哪些数相
乘能凑整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个位1和9、2和
8、3和7、4和6,这些数相加能凑整,25×4、125×8,
这些数相乘能凑整。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计算中建
立数感,再将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分数简便计算,培
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3.在估算中培养数感
学生对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应该有一定的预判能力。在计
算前估算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如计算
1.97×5.1时,首先判断出结果一定是三位小数,然后将1.97
估成2,5.1估成5,积一定在10左右。
三、重视算理,提高运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应先弄清运算定律和运算法则的来
龙去脉,才能灵活运用。如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时,如果没有理解算理,学生想要掌握并灵活运用是一件非
常困难的事情。如(60+40)×36=60+40×36,正是因为
对算理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特征不能精准掌
握,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在教学时,教师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校服
每件上衣60元,每条裤子40元,全班36人,每人一套校
服,需要花多少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会列出不同的算式:
分别计算上衣和裤子的总价是60×36+40×36元;也可以配
套计算,先算一套的价钱是(60+40)元,再算36套的总
价。通过计算,学生发现60×36+40×36=(60+40)×36。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乘法分配律,再通过大量的生活
实例,让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a+b)×c=a
×c+b×c。
四、算法多样化,提高运算灵活性
例如,简便运算4.4×2.5,学生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
因为4×25=100,所以计算的时候可以把4.4拆分成4×1.1,
即:4×1.1×2.5;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还可以将4.4拆分成
0.4×11,即0.4×11×2.5;也可以运用分配律,把4.4拆分
成(4+0.4),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同样也可以达到
简便的目的,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进一步
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随着学生数学知
识的积累逐步形成的,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索先进的
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篇四】
一、灵活的课程导入
灵活的课堂导入语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
知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知识之中。小学生年龄
小,注意力不易集中,通过灵活的课堂导入在第一时间将他
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课
堂导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第一,利用旧知识进
行课堂导入。数学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教师恰当地找准
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顺势让学生简单的接受新知识。
如教“有余数除法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六个梨、三只盘
子,指名学生把六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刚好分完
这时候课件出示七个梨,继续让学生把它们平均分在三只盘
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有
余数的除法”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第二,通过实物来进行
课堂导人。如在上《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了许多圆的模型,
然后让学生找出教室中存在的圆形,并想一下生活中出现的
圆形。第三,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来进行课堂导入。
多媒体教学是现在争议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但不可否认,
多媒体的形象、生动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多媒体的使用也为教师节省了许多的时间。
二、设置悬念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刺激学生不断的追求
答案,获得新的知识。首先教师要巧妙设疑。疑能使学生心
理上感到困惑,产生知冲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激“疑”。如在教学“年、月、
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
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
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
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今天的课
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
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给学
生设“疑”。小学生年龄小,认识的事物有限,对他们来说
可能最熟悉的就是周围的生活。利用生活设疑,学生不但便
于理解,更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
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
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
不行?”有些学生回答不行,有些茫然。我又问:“如果车轮
是椭圆形的呢?”。又有一些学生回答:“不行,没法骑”。我
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
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
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三、鼓励猜想
数学猜想是指根据已知的条件和数学基本知识,对未知
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似真判断。它对数学的发展,探索
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品质的形成无疑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
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合理地进行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猜想创造条件。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
以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一些矛盾冲突的情景,让学生
猜猜新学知识的内容。老师还要多设计一些有多种答案、多
种解题策略的题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创设
问题情境,调动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合理地引导,
引导他们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引导他们借助生活经验,让他
们产生猜想的欲望,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还要设计
一定的数学情境或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
知识经验,使学生善于猜想。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验证猜
想。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大胆猜想,他们的创新意识得
到了激发。但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有价值,是否合理正确,教
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心地验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的喜悦。实践出真知,如果通过验证,发现猜想是错误的,
应立即调整思路,重新分析,只有引导学生把猜想和验证有
机结合起来,猜想才具有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
的形成过程中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
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让学生大胆地动手
做。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概念的原理,
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语言表述
以及出现的问题,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
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
践能力,利用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可以很好的将学生
吸引到学习中来,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饲养场
的张大爷想用一段长16
m的铁丝网围成一个鸡圈,请你帮张大爷设计一一下,
围成什么样的形状时鸡圈的面积最大?让学生经历观察(每种
围法的结果)、比较(不同围法鸡圈面积的大小)、归纳(具有的
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和存在的可能性。通过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
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又如,
二:年级同学排了3队去游玩,每对同学一样多,小红前面
有3人,后面有2人,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在解答这类题
型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去站队来解决问题。
【篇五】
干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理念决定行动,方法决定成败。
想把小学数学教学这件事情干好,同样需要理念正确,方法
得当。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
需要、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数学学科的特点,表现为它的高度抽象性和规律
性。
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表现为好奇、好动,喜欢形象、
直观,抽象、推理能力差,注意力不持久等。
根据个人的经验,我把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概括成“一个理念、两个动力、三个阶段、四个方法”。
一个理念,就是要还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联
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个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图形性质,并且
尝试用来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而不是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
记住现成的数学知识比猫画虎地拿来套用。
两个动力,就是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出
发,让学生从亲身经历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
到数学既有用又有趣,充分发挥“有用”这个外在动力和“有
趣”这个内在动力的作用。
三个阶段,就是把握好学习过程由“感悟”到“掌握”
再到“贯通”这三个阶段。“感悟”就是通过探索和思考,
初步发现、感知和领悟新事物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掌
握”就是经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得到新知识,并能
初步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解决一些课本上和生活中的问题;
“贯通”就是把所获得的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能够灵活地运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进行一
些较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并在解决问题和深层思考的过程中,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解题的乐趣。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因人而异,要给学生
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思考时间,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差别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
都有收获、有尊严、有追求、可发展。
四个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鼓励和引导学生,
运用“联想扩展”、“转化迁移”、“数形结合”、“手脑并用”
的方法获取新知。“联想扩展”就是找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
对既有知识进行推广,适用于新知与旧知只有量变而没有质
变。如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
法”;“转化迁移”就是采取适当的办法把新面孔变成老相识,
适用于新知与旧知表现形式不同而实质有相通之处。如从
“长方形的面积”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形结合”是
指用图形的直观性揭示数量关系的抽象性,用数量关系的明
确性揭示图形性质的隐蔽性;“手脑并用”是学习数学的一
种基本方法。因为数学本来就比较抽象,一味苦思冥想只会
加重思维负担使学习难上加难,而边想边算边想边画可以增
强问题的直观性,减轻思维负担,降低学习难度。在动脑方
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观察、有序思考以及概括总结、推理
论证的方法。在动手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测量和画线
段图、示意图、几何形体草图、勾画摘录关键语句和数据的
方法。从小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发
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认真对待持之以恒。
【篇六】
我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多年,我的体会是语文教学比数学
教学更让学生感兴趣,辅导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比辅导语文成
绩差的学生更得有耐心。应用题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
“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费时费力,收效不大”的现象,多
年来,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学生综合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解
答应用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一、学会分析数量关
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应用题的核心是它所反映的数量关
系。无论多复杂的应用题,都是若干个简单应用题的有机组
合,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因而,首先要让
学生掌握好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它们是解答复杂应用题
的基础。教学时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熟悉数量关系上,应花时
间强化训练,为今后提高理解能力奠定基础;其次,从解答
简单应用题到解答两步应用题是一次重要的推进。两步应用
题解答时所需的两个条件,其中一个是未知的,问题和条件
是一种间接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懂得寻找中间问题,让学生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说说要求出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再次,三步及三步以上的应用题,是两步应用题的深化,它
的分析推理过程与两步应用题基本相同。
二、加强解题思路训练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培养学生
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要注意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
握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变化规律,从而提高解题能
力。为了让学生对所解答的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透彻,教学复合应用题时,可先
准备一些连续的简单的应用题。如:(1)学校买了3个书架,
一共75元。每个书架多少元?(2)每个书架25元,学校
买了5个,共要用多少钱?通过简单应用题(1)和(2)的
分析、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题(1)的问题“每个书架多
少元?”是题(2)的已知条件“每个书架25元”。如果把
题(1)中的已知条件“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75元”代
替题(2)中的“每个书架25元”,便可得出“学校买了3
个书架,一共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钱?
这样,利用一个个简单应用题组成所求的复合应用题,寻找
出中间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中间问题与基本数量关系
的联系,从而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加强画线段图训练是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线段
图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
的解题思路,使思路明朗化、简单化,而且可以通过画线段
图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画线段图的能力。在教学简单
应用题时,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教学生画线段图。
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
法,最根本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生活的阅历、求学的精
神。在小学应用题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
法因材施教,努力探寻应用题教学中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
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七】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
的两种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比较适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根据已
有的知识来接受和吸收教师传授的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的
优点是学生接受知识时具有高效性,有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
作用,组织和管理整个教学活动和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
作用。然而其缺点就是这种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
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受到制约,创新能
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大大下降。导致学生学会了书本知识
却难以用于实际,学生知道是什么知识却不会用更不用说创
新了。体现在小学数学上是学生学会了怎么读写和计算人民
币,但是在超市却不会买东西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是通过自己亲身去实践探究感悟
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和拷贝的,学生往往只是
掌握了相关知识概念没有理解其本质。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是由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
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
的知识结构相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态度和情感对当前的刺激做出
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就是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者在没有外在
因素的压力下,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所学到的知识灵活的,
有助于培养他们长期的探究意识。但是探究性学习也有其缺
点:探究性学习需要大量优良的教学设备、数据库、软件和
图书资料,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不
知所措,教师也会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技术和判断上的失误,
从而导致探究时间的拖延给教学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
大了教学难度。
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
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能充
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
么,怎样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一、针对年龄,有机运用
小学生有向师性的特点,老师的讲授他们乐意倾听,而
他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直接的,片面的,零碎的,模糊的,也
需要老师的讲授给予系统梳理,所以引导他们进行接受性学
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同时,教师还要看教学内容所处的
学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探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扶持
和引导,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为辅。中、高
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探究的能力有所增强,可以逐步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之以有意义接受学习。另外,小学生
对任何事物又都充满新鲜,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往往
又不满足于接受老师的传授,而且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
还是通过探究实践来实现。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独特的年
龄特征,把握时机,让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合适的时
机运用。
二、因材施教,巧妙运用
不管采用什么学习方式,学生的差异总是存在的。特别
是在实施探究教学时,老师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
部分优秀的探究者往往控制和把持着局面,他们在整个探索
过程中的收获是比较大的。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可能只是陪
衬,在探究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很低,思维并未被激活。有的
甚至杂乱的做一些与课题无关的事,对探究的问题认识不够,
或者根本不明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给予弱势群体特
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外。有必要用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
必须的基础知识,即使学生用接受的方法也要把基础知识掌
握下来,这也是有效整合的一部分。
三、联系内容,和谐运用
小学阶段如果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概念掌握不好,没
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必定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
生活和工作。接受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些知
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的基础,通常会给学
生的成绩带来较大、显著的提高。而采用探究式学习则能让
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发现问
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就
可以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
学手段,使教学发挥最佳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
相辅相成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
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而言,陈述性知识比较适用于讲授
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程序性知识比较适用于活动式教学和
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接受和探究相融合。在
同一节课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要兼而有之,从实际
出发做到优势互补。中国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在于从“教育
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出发,在调整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大
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大力加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融
合,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篇八】
小组合作学习思想来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集体活动
和集体项目(group
projects)的观点,以及他在“民主和教育”中提出的
理论,即学生应当在一起学习,以学习公民和社会责任。小
组合作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性和社会技能,适当的小组经验能
培养学生的民主价值观和对人际差异的欣赏,能提供兴趣上
的挑战,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学习,从心理上提供安全的
情景来掌握材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能有效的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预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
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的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
“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
诚的尊重和热爱,采用修袄组合作交流,去引导学生积极的
情感反应,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到问题的讨论探究
中来,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
论之中,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勇
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角
色从工程师或指导者变成了促进者或提供资源的人。师生平
等互动,建立平等探讨式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
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
步学习的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在提出一
贯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
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
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
参与者。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极
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角
为学具,以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
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
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把学生
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是学生学
的轻松,学的灵活。在活动中,把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探索,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己就能发现规律获
取知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
爱、学会创新。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
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
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摆脱了个人思维的狭隘,组内集体交
流,有利于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容易有所
创新。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提出
这样的问题“求一个土豆的体积”,学生提出困惑:这种形
体没学过,不能计算。老师鼓励: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
一定会有办法。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组内的探索交
流,最后,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把土豆放进装水的正方
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有的说把土豆煮熟,
压成正方体后再计算;有的说把土豆放进有容积刻度的水杯
中,直接看水上升的刻度。可见,开展这样的活动能给学生
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
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要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
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学习《量
长度》时,让学生分组测量。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
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
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时更是发
挥的淋漓尽致。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
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又如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
课堂上学生带来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十来
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
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分组合作更有利于
学生参与生活,把生活和知识相结合。如果全班进行不分组
的话,肯定没有这样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常有合作学习没
有落到实处,空有形而无实,变成优生一言堂等。这些问题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同时,小组合作学
习法也不是万能的,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应用的过多过滥。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
中积极合理的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自己的不断
努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我愿用自己的
努力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7:2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