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沙田山居》课文详解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湛湛zhànzhàn:深
而清澈)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
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
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青山绿水。’曰:‘见后如何?’师曰:‘绿
水青山。’”),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以山水画著
称。与夏圭同时,号称“马夏”)夏圭(字禹玉。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以山
水画著称)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远望的样子)之目舒展来回,
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
重九的陶菊(即菊花。东晋诗人陶渊明性喜菊花,后人遂称菊花为陶菊、渊明菊)
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即月亮。宋朝文人苏东坡在其诗文中对月亮有许多传神
描绘,后人遂将月亮称为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句中,写菊和月,是最坦
白的明写,寄托乡愁,写陶渊明和苏轼是侧写,通过写其人来写其作。抒发了作
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之情。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
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深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大海碧蓝,疑幻疑真,如在仙境,此中之人不是神仙是什么?如果说是人,与
语境就不符)海与山绸缪(chóumóu缠绵。“绸缪”是缠绵的意思,有难舍难分、
如漆似胶之意)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
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
住浩淼(形容水面辽阔。淼miǎo,又作“渺”。水大的样子))的南海,毕竟在
东北方缺了一口[这一口正是诗人瞭望大陆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放
樯桅(qiángwãi桅杆)出去,风帆进来。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
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
东北部)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
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
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到了深夜,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
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来潮:潮水
上涨。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个念头。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
“但凡神仙,烦恼、嗔痴、爱欲三事永忘„„心血来潮者,心中忽动耳。”)。
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这里指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浮现在阒黑(寂
静而黑暗。阒qù,形容没有声音)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
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第一层(第2段)写围着山的海,是外围,是远观。
第二自然段中,有许多精彩的比喻和独到的用词。“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
南海”,一个“困”,不但写尽了山的环抱之态,而且还带出读者对南海浩荡烟
波的无尽联想。“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运
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指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
花此起彼伏的状观景象。“到了深夜,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
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
心血来潮。”将山、灯、海全都比拟作人,却又比人更有气势,加之以双声叠韵
词的运用,语调铿锵,诵之朗朗上口。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
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
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我的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也
指短暂的时间。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
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日起日落,月望月朔(月望指农
历十五(或十六)的圆月,月朔指农历初一的新月(人看不见)),全在此中度
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
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
不开口的。(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像
看透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神韵,又有一种与我两
相知的默契)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
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
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
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一下,草间的
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
凹之中别有一番谐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
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鸟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也要学叫
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
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
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山谷回音,好似学舌拟声,本来是令人反
感的,但在作者却用拟人的手法把山谷写成了害羞的村女,别有生动的情趣)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描绘了山的神态。“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
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山景的幽美和作者对幽美山景的热
爱。“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是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
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
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象看透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
超然的神韵,又有一种与我两相知的默契。
第二、三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全文文辞华美雅致,铺陈汪洋恣肆,用典精到
丰富,内涵丰厚内敛的特点,仔细品读,从中领略余光中散文独有的艺术魅力。
从我的楼上望去,马鞍山(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座山)奇拔而峭峻(即
峻峭),屏于东方,使朝暾(刚出的太阳。暾tūn,刚出的太阳)姗姗来迟(姗
姗:形容走得缓慢从容。慢腾腾地来晚了。《汉书·孝武李夫人传》:“立而望
之,偏何姗姗其来迟。”)。鹿山(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座小山)巍然而逼近,
魁梧的肩膂(肩背。膂lǚ:脊骨)曾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个小时来临,
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
与青烟,壮哉崦嵫(崦嵫(yānzī):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的神话,太阳的葬
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
烘颊,余曛(日落时的余光。曛,xūn日落时的余光)在树,忽然变生咫尺(变
生肘腋: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眈眈(dāndān,形容眼睛注视的样子)的黑
影已伸及你的肘腋(肘腋zhǒuyâ:胳膊肘和胳肢窝。比喻极近的地方),夜,
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
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周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
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增,蔼然可亲(蔼然:对人和善的样子。形容态度
和气,使人愿意接近。明·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
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这时竟收
起法相,庞然而踞(jù蹲或坐),黑毛茸蒙(róngmãng柔软细密的样子)如一
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
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排列的岛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
载沉。八仙岭(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座山)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八仙过海: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
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
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和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
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
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
来,从夐远(远而辽阔)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
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很盛)
全被拭净,水光山色(泛指山水景色),纤毫(纤毫: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或部
分)悉在镜里。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可
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指水边的人
家。浒,水边)。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长驱:
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
猛,不可阻挡。《战国策·燕策二》:“轻卒锐兵,长驱至国。”汉·曹操《劳
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hâ山沟或大水坑)的咆哮翻腾。蹂躏(róulìn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
风是一群透明的猛兽,奔踹(奔踹:形容风速快,风力大。踹chuài,脚底往外
踢)而来;呼啸而去。
第二层(第3~6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描绘了山的神态。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
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的5、6、7自然段。
“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
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起风的日子,一切云
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
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
第二部分(第2~6段)分别写居处外的海和山。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
或声势极大),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
却是人为的骚音。(因为这人为的骚音表现的是大陆对香港的关心与支持,表现
了大陆与香港的血脉联系。骚音:指杂乱的声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个
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
曳(yâ拖,拉,牵引)着黑烟的飘发,蟠婉(蟠蜿pánwān:弯弯曲曲的样子)
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
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
[这里,开往大陆的火车其实也是作者乡愁的寄托,鸣笛的震响,震动作者的心
魄。火车是作者乡愁与故土联系的纽带,连接作者的梦境和思念。]我的中枢神
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
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出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人常用
桃花源来比喻远离俗世喧嚣的地方);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南朝吴均《续齐
谐记》中的人物。传说中于农历九月初九率众乡亲登高躲避瘟神,保全了众人的
性命),即使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曾作《登楼赋》),也不能不下楼
去:
栏干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障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出自作者诗作《北望》。文章深
厚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令人回味)
王粲,汉魏间诗人,山东人。由于战乱,曾—度远离家乡,避乱于湖北荆州,
期间写下著名的《登楼赋》,表达思乡和渴望被重用的情感。引用王粲的典故以
表达去国怀乡之思。
这首诗使含蓄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让人领会到文章在写景背后深藏
的思乡之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住处人为的骚音引出的乡愁之诗,使乡愁之情明朗化。
闹中取静,妙语深情——《沙田山居》艺术赏析
钱爱晟
摘要:《沙田山居》是台湾知名作家余光中所作的一篇优美散文。文中,作
者独具慧眼,闹中取静,妙语深情,以诗人的视角、纯粹的笔墨和悠深的意境为
我们描绘了一幅都市之中的世外桃源,奏响了一曲尘嚣之间的空谷绝响。在喧嚣
之中体悟宁静,于闲适之处饱含深情,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化纯粹悠深
《沙田山居》是台湾知名作家余光中所作的一篇优美散文,被选入了2004
年广东新课改后广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以飨广大师生。余先生的这篇
散文文如其题,写的是作者任教香港中文大学时沙田山居的美景和感悟。在文中,
作者独具慧眼,闹中取静,妙语深情,以诗人的视角、纯粹的笔墨和悠深的意境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都市之中的世外桃源,奏响了一曲尘嚣之间的空谷绝响。
(一)视角诗化
余光中是散文大家,但首先是诗人,正如他在《余光中集》第一卷《炼石补
天蔚晚霞·自序》(2004年1月1版自花文艺出版社)》中所说:“我写散文,
把散文写成美文约莫比写诗晚了十年。”也正因为如此,余光中常以诗人的视角
来审视世界,即使是在极度世俗的角落,他也能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诗化的美,
从而诗化了他笔下的散文,而《沙田山区》正是这样一篇诗化的散文。
沙田作为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国际大都市香港的一部分,直面匆忙的沙田港,
濒临繁华的旺角,有的是高楼林立,巨轮云集,多的是行人熙熙,街车攘攘。但
作者的视角丝毫末受其干扰。文章的开头便写“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
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湾,山是青郁郁的连环”“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
圭的长幅横波,任风吹,任鹰飞„„”没有高楼,没有行人,没有繁杂,也没有
喧嚣,有的只是山、海、风、云、露、影,姗姗来迟的朝日,恋恋不去的夕阳,
以及变幻多姿的晚霞。
作者笔下,“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端居楼
上,“霞光烘颊,余曛在树”;高处授课,“满地白云”“衣袂飘然”;登坛说
道,轻烟穿窗,浮云探首。恍如世外桃源,人间仙镜,“都成了神仙”。
然而,沙田并不在世外,也非仙镜。作者以其独特的诗化视角闹中取静,点
石成金,将世俗的尘嚣化为诗意的遐想。于是“一般白色渡轮,迎着美的斜阳悠
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倾的碧蓝,就是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
白”,并且作者认为“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九广铁路的客
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13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
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着旧世界迷人的情调”,化俗成雅,变丑为美,颇有
江西诗派遗风。
(二)语言纯粹
梁实秋曾评价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
中“成就之高”并不仅仅因为他诗文兼通,更重要的是其语言的纯粹,纯粹的中
式语言使他的文章具有纯粹的中国气派和风味。《沙田山居》在这点上表现比较
突出。
余光中在台湾诗坛曾被称为“回头浪子”,其创作经历早年的强烈西化到后
来向传统回归。其散文创作亦是如此。《沙田山居》一文语言多用短句,明净洗
练;骈散结合,文采奕奕;巧用典故,贴切自然;妙化诗文,浑然一体。中国文
学语言自“五四”以来,欧化已是大势所趋,像这样具有纯粹民族风味的“纯
粹”语言,真是难得一见。
《沙田山居》一文语言多用短句,且骈散参差,声韵和谐,妙语天然,深得
古文之味。文章的开头“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
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寥寥几笔勾勤出了其山居的
地理特点和形貌,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这句不反写出了山居的地理位置,还运用了顶针、对偶等修辞,生动形象的
能描绘了一幅碧海青山的山居美景。再如作者描写夕阳晚景时,仅用“霞光烘
颊,余曛在树”八个字,即将人景情完美的融合一起,展现了一幅温馨而美丽
的图画。
好用典故,多引诗文,本是古人文章的一大特色。余光中不仅继承了这一传
统,而且将其发挥到一个新的极至,使其语言更具有纯粹的中国风味。如文章第
一段最后一句“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用了陶令
采菊,东坡吟月,写出了作者山居的闲情雅趣,使人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但愿人常来,千里共婵娟”等诗句。至于文末引用桓景避世、王粲登
楼的典故,更是大有深意。
作者本诗人,引前人诗句,仿前人笔法,更是妙笔生花,恰到好处。如第三
段中“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直接
化用了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再如上句“问余何
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下句“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
作紫灰与青烟,壮哉的崦嵫神话,太阳的葬礼”等句,与辛弃疾的以文入诗相反,
以诗入文,一洗近世文章欧化的晦涩沉冗,似出水芙蓉,妙语天成,意趣盎然。
(三)意境悠深
余光中是一个文化认同十分强烈的当代作家,面对两岸隔海相望,故乡咫尺
天涯,作者痛心疾首,感慨无限,曾写下了不少眷恋祖国,情系故乡的名篇佳作
象《乡愁》一诗,便唱响了海峡两岸,萦绕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头。《沙田山居》
本是描写山居的闲情雅趣,却仍然渗透着作者的故国情怀,使其文章意镜悠远深
沉。
文章开头描绘了山居的地理位置和景物特征后,作者的眼光并末到此为止,
而是投向更远的祖国大陆,所谓“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
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接着空间的大陆通过时间转化为大陆
的习俗文化“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无论何时何地,
祖国大陆始终索绕作者的心头。
铁路嗓音大,灰尘多,最刹风景,吟诗作文惟恐避之不及。但九广铁路在作
者笔下却极富诗意:“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有旧世界迷人的
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原因无它,只是因为“山下的铁轨向北
延伸,延神着我的心弦”,通向北方的祖国大陆。
文章至此,境界顿开,意蕴深远。作者眼里不再是沙田的山海云雾,也不再
是山居风起日落,而是整个中国大地的山山水水,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作者“位卑末敢忘忧国”,本着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清醒的认识到
“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作者虽“住在山上”,有无穷的闲情逸致,但
决不作避世的桓景,隐居山林;也不学悲世的王粲,伤风叹月,而是“不能不下
楼去”,为祖国的统一和复兴呼吁奔走。在作者的眼中心里: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余光中曾在他的文章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
遇。他早期虽一度强烈主张西化,但是在游历四方后,最后回到母亲的怀抱,全
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成为了现代社会极富传统情怀的中国人文知识分
子。
余光中曾经说过“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烧我成
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索绕着那片厚土”“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
抵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念耿耿为自己喊魂”。《沙田山居》虽是一篇闲情记趣
的小文,诗人却也不能忘情。身在山中,心忧天下;情寄山水,魂系中华,浸透
着作者一片赤子深情。
诗化的散文诗意的情——赏析余光中散文《沙田
山居》
宋智健
高中课本所选的余光中的散文《沙田山居》,以其特有的笔法,写了他在香
港“山居”阳台上欣赏到的景色特点,对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精心的描摹,既写了
外在景观,又写了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一样的语言,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那深深的乡愁更让人难以忘怀。下面就从
作者的思路章法,语言特色,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
1、本文思路清晰,结构布局严谨精美文章开篇平实,但就在这平平常常的
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厚的情感。接着作者进一步展开,描绘“千亩蓝
田”的海,“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山,“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
与青烟”的晚霞,“弥漫”的云烟雾气,“咆哮翻腾”的风,以及火车的轰鸣。
作者充满激情地道来,最后以诗句结尾,与开头相照应。全文以“站在阳台
上看风景”为线索,将不同美景尽揽胸中,谋篇布局,浑然一体,这也为文中细
致的描写和充分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功地表达出作品主题和作者那份乡
愁。当然,本文的景物海、山、云、风等是纠缠在一起的统一体,作者艺术地将
这些景物结合在一起,整体没有割裂的痕迹。
2、本文的语言典雅,具有诗歌的韵味余光中是一位诗人,他的这篇文章可
以说是诗化了的散文。(1)语言的细腻准确。作者犹如拿着马良的神笔在绘着祖
国的壮丽山河,看那“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山影黑沉沉睡去”,“千
山磅礴的来势如压”,“掀翻海水,吐着白浪”等等,无不如诗如画。另外,大
量的叠词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灿灿、姗姗、碧湛湛、阴森森、莽莽苍苍、
零零落落、远远近近、朝朝暮暮等。(2)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让景物都有了灵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与美感。“海被风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
的百合此开彼落”、“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
穿窗探首来旁听”、“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批,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
来回”等等,从全文看,作者完全把笔下的景物当作有情感的人来写,表现它的
喜、怒、哀、乐,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份人与自然对话的真诚,那份喜悦,
那份欣赏,那份赞美,那份依恋,所有景物都脉脉含情,充满了诱惑,难怪作者
深入其中,尽情享受。(3)典故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深度。“重九的陶菊已经两
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
不下楼去”,这些典故都表露了作者的心迹,“下楼去”做自己心中长久想做的
事,让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文章显得含蓄,深沉,也留给读者深远的回味。
3、文章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除了直接的抒情外,那景物描
写中更包含了作者的深情,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但更深沉的是文中浓
浓的乡愁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本文发表于1987年,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作
者站在他那似家非家的阳台上,望着“大陆的莽莽苍苍”,必然会心潮澎湃,特
别是结尾处的语句,“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
面„„”那里面是什么呢?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颗跳动着的心,那种爱乡,
思乡,想回到祖国怀抱中的急切心情,由此带给读者的也是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如果我们再看看他的那首《乡愁》,就更能感受到他那一以贯之的思乡情怀。全
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多处是乡愁。余光中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称自己
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然而这左手的写作丝毫不逊色于诗歌,我们从这篇文
章之中就感受到了诗的韵味,同时我们又深深地感受到那诗一般的眷恋故土,情
牵祖国的民族感情。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7:20: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30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