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生于独生年代

更新时间:2023-01-22 07:17:25 阅读: 评论:0

国产小学初中资源-很也很造句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2014年第8期·总第242期

【社会关注】

我国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综述

陈素美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摘 要]综述国内学者关于独生子女在心里特征、行为习惯、教育问题、家庭关系、社会适应性和赡养

父母问题的研究结果,归纳目前对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内容中存在的不足。预测未来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将主

要集中在独生子女的社会影响研究、成年独生子女、独二代研究和农村独生子女研究领域,以期为未来的研

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研究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

08-0147-03

[作者简介]陈素美(1990-),女,朝鲜族,云南保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国内学者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始于1980年,在30

多年里,已发表相关研究文章24004篇。这些研究报告、

论文主要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角度进

行研究。其中,从教育学角度研究的论文占大多数,其次

是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和其他方面,这反映出国内学

者对独生子女健康成长问题普遍关注。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一)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里特征和行

为习惯上有无差异的研究

在这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早期比较多的研究

认为,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

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质、

行为习惯等方面。一种比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

身体状况、智力水平等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个性品

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高志芳,

1981;杨宜模,1981;肖福兰,1982;王兆伍,1983;杨桦,

1983;万传文,1984;张其博,1987)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研究则认为,独生子

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和行为上并不存在像人们普

遍担心的那种差异,陈科文认为,从各类样本的比较来

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小。鲍思顿通过研究发

现,在个性表现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差

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黄莹

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小学阶段个性差异较大,

随着年龄的增加,差异逐渐缩小。

(二)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独生子女研究中讨论最多

的一个内容。其范围从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0-3岁),

学前教育(3-6岁)到小学教育(6-12岁);从幼儿园教

育、小学教育到家庭教育,从品德教育、智力开发到不良

行为预测、异物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等。一部分研究着眼

于探讨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家庭环境

和生活条件,如高志芳、唐爱菊、杨桦和吴重光等认为独

生子女的成长有三条有利条件:一是有充分的父爱和母

爱;二是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三是与成年人交往密切。同

时,这三条也可能成为独生子女成长的不利条件:一是父

母过分溺爱;二是容易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三是缺少与

小伙伴的交往。

更多的研究则着眼于探讨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尤其是注重分析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误

区和不足。穆光宗、尹玉光、薛庆林和徐凤梅等研究提

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注重早

期智力开发,过分强调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心里素质和

人格的培养。

(三)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理解独生子女成长所处的特定的生活环

境,边燕杰和风笑天等社会学者集中对独生子女的家庭

结构、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父母角色、养老保障等内容进

行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家庭80%左右都是由父母子

女组成的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关系具有“最基

本、最简单、无重复的性质,对象集中、互动频繁、关系强

度大等特点”。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具有

较高且稳定的经济基础保障,子女抚养费水平较高,在消

费模式和余下时间的支配上均偏重于子女”。在独生子

女的角色内涵中,增加了“教师的角色和同龄伙伴的角

色”。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上述特点,又使得独生子女家

庭中的养老保障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关于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范存仁、风笑天、李晓驷等学者认为,在职业适应、独

立生活适应、心理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恋爱婚姻适应这

五个方面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适应、恋

爱婚姻适应及心理适应这三个方面完全没有差别;在职

业适应方面,刚刚参加工作非常年轻的独生子女可能会

表现出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的明显差别;在独立生活适应

741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2014年第8期·总第242期

方面,独生子女的适应状况则根据婚姻状况的不同而有

所不同,未婚独生子女的生活适应状况明显不如未婚非

独生子女,而已婚独生子女的生活适应状况则与未婚非

独生子女完全没有差别。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确定年青的

独生子女总的社会适应状况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差

无几。

(五)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研究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进入了空巢

期,面临着养老问题。对此研究比较深入的有风笑天、桂

世励、潘金洪等学者。其中风笑天是我国较早关注“独生

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学者。风笑天认为独生子女父母

的养老保障问题主要分为物质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保

障,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其物质生活保障一部分父母可自

行解决,精神生活保障是存在于独生子女父母中的一大

难题;乐章等认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

难是由于目前有的年轻独生子女经济负担重,老年人的

积蓄还要为独生子女的生活、住房、婚姻等提供支持帮

助,而子女没有更好的经济条件为父母养老,针对目前现

状,作者提出了在重视家庭养老的同时,提倡社会养老机

构;费孝通在其关于家庭结构的论文中提出,中西方家庭

结构的不同导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观念也不相同,作者

以在江村的调查为证,提出中国家庭模式由联合大家庭

向小核心家庭的转变所带来的赡养父母问题,并提出子

女重新组成家庭后要尽赡养父母的义务;陆影等通过对

山东省济南市300名独生子女的父母及其家庭情况进行

调查分析得出真实数据有效地反映出独生子女家庭的基

本情况,影响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几种因素包括年

龄、婚姻状况、自身经济条件等;李微从人口老龄化的背

景下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11条专

门针对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父母养老的具体对策,具

有参考价值;郭在军提出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分别

为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和体力压力,作者通过对调查案例

的分析,分别对三种压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一概括,并提

出相应的措施;高杏华在其文章中提出“以自助为主,互

助为辅”的养老模式。除此之外,潘金洪提出独生子女家

庭为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的个体风险直接影响了家庭风

险,即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唯一的孩子,若其发生意外导

致死亡或生病等未知因素时,会对独生子女父母心理上

产生极大的伤害,并对他们的养老构成威胁。

二、关于中国独生子女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一)研究方法的不足

1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互脱节。大部分理论研

究的文章没有经验材料支持,这些研究显得比较空泛,缺

乏说服力。而一部分调查研究只局限于对独生子女的某

些现状进行基本的、一般性的描述,理论性不强。

2不同研究之间缺乏借鉴、比较和积累。由于大多

数经验研究缺乏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考察,缺乏对相似

研究的借鉴,因而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很小。无论是在研

究对象的选择,还是测量指标的选择上,不同的研究互不

相同。

3缺乏大规模、系统性的经验研究案例和数据。大

部分研究多以某个局部地区做小规模的调查,这样的研

究系统性不强,其普遍性受到限制。

(二)研究内容的不足

1我国独生子女是特殊人口群体,当生育和人口要

素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非自然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引起

社会结构中其他结构要素及其功能的连锁反应。对独生

子女本身的研究非常重要,但独生子女人口在社会结构

系统的各领域、各层面所引起的结构性、功能性变化更值

得关注。

2教育问题是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重要内容,但

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对此研究逐渐减少,除职业适应

外,几乎没有见到独生子女的职业发展研究成果。虽然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基本一致,但

两类子女在教育获得、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上都不一致。

3目前已有的独生子女研究文献几乎都以城镇独

生子女为研究对象,农村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状况很少

有人研究。农村独生子女是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一个盲

点。农村独生子女成长、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独生子女给

农村的家庭和社会各层面带来了哪些影响,目前国内学

者对此研究的很少。

三、研究趋势

鉴于上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下三个方面可能会

成为将来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一)独生子女的社会影响

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必然会对社会带来复杂的影

响,只有把这一人口现象视为研究变量,把它放到社会结

构的空间中,才可能发现这一现象所引起的结构要素的

变动及其功能变迁。独生子女所带来的这种社会结构层

次的反应有些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能触及的,比如社会

心理与教育方式、婚姻与家庭、风险与社会保障;价值观

念、人际关系、亲属制度、性别关系、文化现象与中国文化

传统;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供给、国防建设和国家人

口政策等。另外,独生子女的社会形象也值得研究。

(二)成年独生子女、独二代研究

第一代独生子女部分已经年届30,他们已长大成

人。随着独生子女陆续结束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工作岗

位、真正进入社会,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社会角色

和社会责任等问题值得关注。随着独生子女逐渐结婚成

家,他们与父母家庭的关系、婚恋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生

育意愿、父母角色等问题也值得研究。当第一代独生子

女养育自己的下一代时,能否承担起养育儿女的责任,独

二代在父辈与子辈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能否健康成

长,需要学者进行规范的科学研究。

(三)农村独生子女研究

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在产生机制上是存在差异的。

841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2014年第8期·总第242期

城镇独生子女更多地是国家通过单位制推行独生子女政

策的结果,农村独生子女则更多地表现出育龄父母的自

主选择的结果。农村独生子女在类型上比城镇独生子女

更复杂,既有城镇一样的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独生子女,

还有一胎、二胎政策下的独生子女。而且我国的城镇和

农村在国家政策与治理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

观念上存在明显的二元特征。相比较城镇独生子女,农

村独生子女在出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家

庭、社区和社会结构各层面所带来的影响都可能是不一

样的。开展农村独生子女研究,既可以检验已有的城镇

独生子女研究的结论,又可以弥补我国独生子女问题研

究中的盲点。

[参考文献]

[1]李建民等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形势、

问题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宋健中国农村独生子女的数量与分布[J]中

国人口科学,2006(4):88

[3]苏姗·格林哈佛,约翰·鲍尔慈中国的生育政

策:未来的选择[J]管理世界,1988(5):193

[4]黄德明农村欠发达地区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的

困扰及途经[J]人口研究,2004(1):80-81

[5]人口研究编辑部对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

庭问题的深层思考[J]人口研究,2004(1):28-47

[6]郭翠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矫治

[J]教育科学,2000(4):55-56

[7]龚文娟教育期望、教育行为与独生子女成

长———对重庆市沙坪坝区独生子女家长的调查[J]重庆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85-188

[8]罗凌云,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

庭教育的比较研究[J]青年探索,2001(6):12-16

[9]阎晓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

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2):81-83

[10]杜林,风笑天婚恋观和恋爱现状:独生子女与

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对南京市六所高校大

学生的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2):35-37

[11]风笑天,王小璐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

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

(4):18-23

[12]风笑天关于已婚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实

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5(9):32-35

[13]风笑天在职青年与父母的关系:独生与非独

生子女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7

(5):89-95

[14]包蕾萍独生子女比例及其育儿模式的年龄模

型[J]中国青年研究,2007(4):42-46

[15]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

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5):48

[16]风笑天从“依靠养老”到“独立养老”———独

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

(3):83-87

[17]范晓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方

式的比较研究———对在宁高效大学生消费的调查[J]青

年探索,2005(3):18-22

[18]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

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3,20(6):77-79

[19]章志霞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及应对措施

[J]甘肃中医,2009,10(3A):10-15

[20]杨冬叶,赵勇我国空巢老年人的现状与对策

[J]现代临床护理,2004,187(23):59-61

[2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2004,65(3):60

[22]刘桂莉养老支持力中的“精神赡养”问题

[J]南昌大学学报,2003,112(13):54

(责任编辑:刘润婉)

(上接第135页)

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双语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运用英

语交流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考核方式以综合能

力考察为主。国际贸易双语教学包括专业知识与语言技

能两方面,专业理论知识是主线,语言是辅助工具。因此

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重要。六是加强对双语教学的跟

踪和总结。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水

平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但应当分阶段进行总

结,及时总结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

足,查找学生学习漏洞。特别要注意不能避重就轻,影响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国际贸易专业采用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化思

维和水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双语教学最好

采用英文课件、中文讲授。“双语”是对概念、定义用英

语,案例教学要采用汉语,这样轻重有别,突出双语教学

效果。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培养学生

的国际化思维,逐步推进双语教学不断深入,努力实现国

际贸易专业与英语语言教学的融合统一。

[参考文献]

[1]谢光华论渐进式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课

程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3)

[2]付竹外语类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3]董鸿飞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

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3(17)

[4]陈曦,丁玲琳,戴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

语教学研究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1)

(责任编辑:刘润婉)

941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7:1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29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感人爱情文章
下一篇:发言稿400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