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8期·总第242期
【社会关注】
我国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综述
陈素美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摘 要]综述国内学者关于独生子女在心里特征、行为习惯、教育问题、家庭关系、社会适应性和赡养
父母问题的研究结果,归纳目前对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内容中存在的不足。预测未来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将主
要集中在独生子女的社会影响研究、成年独生子女、独二代研究和农村独生子女研究领域,以期为未来的研
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研究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
08-0147-03
[作者简介]陈素美(1990-),女,朝鲜族,云南保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国内学者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始于1980年,在30
多年里,已发表相关研究文章24004篇。这些研究报告、
论文主要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角度进
行研究。其中,从教育学角度研究的论文占大多数,其次
是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和其他方面,这反映出国内学
者对独生子女健康成长问题普遍关注。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一)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里特征和行
为习惯上有无差异的研究
在这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早期比较多的研究
认为,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
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质、
行为习惯等方面。一种比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
身体状况、智力水平等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个性品
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高志芳,
1981;杨宜模,1981;肖福兰,1982;王兆伍,1983;杨桦,
1983;万传文,1984;张其博,1987)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研究则认为,独生子
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和行为上并不存在像人们普
遍担心的那种差异,陈科文认为,从各类样本的比较来
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小。鲍思顿通过研究发
现,在个性表现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差
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黄莹
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小学阶段个性差异较大,
随着年龄的增加,差异逐渐缩小。
(二)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独生子女研究中讨论最多
的一个内容。其范围从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0-3岁),
学前教育(3-6岁)到小学教育(6-12岁);从幼儿园教
育、小学教育到家庭教育,从品德教育、智力开发到不良
行为预测、异物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等。一部分研究着眼
于探讨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家庭环境
和生活条件,如高志芳、唐爱菊、杨桦和吴重光等认为独
生子女的成长有三条有利条件:一是有充分的父爱和母
爱;二是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三是与成年人交往密切。同
时,这三条也可能成为独生子女成长的不利条件:一是父
母过分溺爱;二是容易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三是缺少与
小伙伴的交往。
更多的研究则着眼于探讨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尤其是注重分析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误
区和不足。穆光宗、尹玉光、薛庆林和徐凤梅等研究提
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注重早
期智力开发,过分强调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心里素质和
人格的培养。
(三)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理解独生子女成长所处的特定的生活环
境,边燕杰和风笑天等社会学者集中对独生子女的家庭
结构、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父母角色、养老保障等内容进
行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家庭80%左右都是由父母子
女组成的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关系具有“最基
本、最简单、无重复的性质,对象集中、互动频繁、关系强
度大等特点”。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具有
较高且稳定的经济基础保障,子女抚养费水平较高,在消
费模式和余下时间的支配上均偏重于子女”。在独生子
女的角色内涵中,增加了“教师的角色和同龄伙伴的角
色”。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上述特点,又使得独生子女家
庭中的养老保障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关于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范存仁、风笑天、李晓驷等学者认为,在职业适应、独
立生活适应、心理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恋爱婚姻适应这
五个方面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适应、恋
爱婚姻适应及心理适应这三个方面完全没有差别;在职
业适应方面,刚刚参加工作非常年轻的独生子女可能会
表现出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的明显差别;在独立生活适应
741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2014年第8期·总第242期
方面,独生子女的适应状况则根据婚姻状况的不同而有
所不同,未婚独生子女的生活适应状况明显不如未婚非
独生子女,而已婚独生子女的生活适应状况则与未婚非
独生子女完全没有差别。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确定年青的
独生子女总的社会适应状况与同龄非独生子女相差
无几。
(五)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研究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进入了空巢
期,面临着养老问题。对此研究比较深入的有风笑天、桂
世励、潘金洪等学者。其中风笑天是我国较早关注“独生
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学者。风笑天认为独生子女父母
的养老保障问题主要分为物质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保
障,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其物质生活保障一部分父母可自
行解决,精神生活保障是存在于独生子女父母中的一大
难题;乐章等认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
难是由于目前有的年轻独生子女经济负担重,老年人的
积蓄还要为独生子女的生活、住房、婚姻等提供支持帮
助,而子女没有更好的经济条件为父母养老,针对目前现
状,作者提出了在重视家庭养老的同时,提倡社会养老机
构;费孝通在其关于家庭结构的论文中提出,中西方家庭
结构的不同导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观念也不相同,作者
以在江村的调查为证,提出中国家庭模式由联合大家庭
向小核心家庭的转变所带来的赡养父母问题,并提出子
女重新组成家庭后要尽赡养父母的义务;陆影等通过对
山东省济南市300名独生子女的父母及其家庭情况进行
调查分析得出真实数据有效地反映出独生子女家庭的基
本情况,影响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几种因素包括年
龄、婚姻状况、自身经济条件等;李微从人口老龄化的背
景下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11条专
门针对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父母养老的具体对策,具
有参考价值;郭在军提出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分别
为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和体力压力,作者通过对调查案例
的分析,分别对三种压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一概括,并提
出相应的措施;高杏华在其文章中提出“以自助为主,互
助为辅”的养老模式。除此之外,潘金洪提出独生子女家
庭为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的个体风险直接影响了家庭风
险,即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唯一的孩子,若其发生意外导
致死亡或生病等未知因素时,会对独生子女父母心理上
产生极大的伤害,并对他们的养老构成威胁。
二、关于中国独生子女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一)研究方法的不足
1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互脱节。大部分理论研
究的文章没有经验材料支持,这些研究显得比较空泛,缺
乏说服力。而一部分调查研究只局限于对独生子女的某
些现状进行基本的、一般性的描述,理论性不强。
2不同研究之间缺乏借鉴、比较和积累。由于大多
数经验研究缺乏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考察,缺乏对相似
研究的借鉴,因而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很小。无论是在研
究对象的选择,还是测量指标的选择上,不同的研究互不
相同。
3缺乏大规模、系统性的经验研究案例和数据。大
部分研究多以某个局部地区做小规模的调查,这样的研
究系统性不强,其普遍性受到限制。
(二)研究内容的不足
1我国独生子女是特殊人口群体,当生育和人口要
素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非自然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引起
社会结构中其他结构要素及其功能的连锁反应。对独生
子女本身的研究非常重要,但独生子女人口在社会结构
系统的各领域、各层面所引起的结构性、功能性变化更值
得关注。
2教育问题是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重要内容,但
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对此研究逐渐减少,除职业适应
外,几乎没有见到独生子女的职业发展研究成果。虽然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基本一致,但
两类子女在教育获得、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上都不一致。
3目前已有的独生子女研究文献几乎都以城镇独
生子女为研究对象,农村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状况很少
有人研究。农村独生子女是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一个盲
点。农村独生子女成长、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独生子女给
农村的家庭和社会各层面带来了哪些影响,目前国内学
者对此研究的很少。
三、研究趋势
鉴于上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下三个方面可能会
成为将来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一)独生子女的社会影响
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必然会对社会带来复杂的影
响,只有把这一人口现象视为研究变量,把它放到社会结
构的空间中,才可能发现这一现象所引起的结构要素的
变动及其功能变迁。独生子女所带来的这种社会结构层
次的反应有些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能触及的,比如社会
心理与教育方式、婚姻与家庭、风险与社会保障;价值观
念、人际关系、亲属制度、性别关系、文化现象与中国文化
传统;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供给、国防建设和国家人
口政策等。另外,独生子女的社会形象也值得研究。
(二)成年独生子女、独二代研究
第一代独生子女部分已经年届30,他们已长大成
人。随着独生子女陆续结束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工作岗
位、真正进入社会,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社会角色
和社会责任等问题值得关注。随着独生子女逐渐结婚成
家,他们与父母家庭的关系、婚恋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生
育意愿、父母角色等问题也值得研究。当第一代独生子
女养育自己的下一代时,能否承担起养育儿女的责任,独
二代在父辈与子辈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能否健康成
长,需要学者进行规范的科学研究。
(三)农村独生子女研究
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在产生机制上是存在差异的。
841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2014年第8期·总第242期
城镇独生子女更多地是国家通过单位制推行独生子女政
策的结果,农村独生子女则更多地表现出育龄父母的自
主选择的结果。农村独生子女在类型上比城镇独生子女
更复杂,既有城镇一样的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独生子女,
还有一胎、二胎政策下的独生子女。而且我国的城镇和
农村在国家政策与治理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
观念上存在明显的二元特征。相比较城镇独生子女,农
村独生子女在出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家
庭、社区和社会结构各层面所带来的影响都可能是不一
样的。开展农村独生子女研究,既可以检验已有的城镇
独生子女研究的结论,又可以弥补我国独生子女问题研
究中的盲点。
[参考文献]
[1]李建民等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形势、
问题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宋健中国农村独生子女的数量与分布[J]中
国人口科学,2006(4):88
[3]苏姗·格林哈佛,约翰·鲍尔慈中国的生育政
策:未来的选择[J]管理世界,1988(5):193
[4]黄德明农村欠发达地区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的
困扰及途经[J]人口研究,2004(1):80-81
[5]人口研究编辑部对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
庭问题的深层思考[J]人口研究,2004(1):28-47
[6]郭翠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矫治
[J]教育科学,2000(4):55-56
[7]龚文娟教育期望、教育行为与独生子女成
长———对重庆市沙坪坝区独生子女家长的调查[J]重庆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85-188
[8]罗凌云,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
庭教育的比较研究[J]青年探索,2001(6):12-16
[9]阎晓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
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2):81-83
[10]杜林,风笑天婚恋观和恋爱现状:独生子女与
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对南京市六所高校大
学生的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6(2):35-37
[11]风笑天,王小璐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
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
(4):18-23
[12]风笑天关于已婚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实
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5(9):32-35
[13]风笑天在职青年与父母的关系:独生与非独
生子女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7
(5):89-95
[14]包蕾萍独生子女比例及其育儿模式的年龄模
型[J]中国青年研究,2007(4):42-46
[15]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
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5):48
[16]风笑天从“依靠养老”到“独立养老”———独
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
(3):83-87
[17]范晓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方
式的比较研究———对在宁高效大学生消费的调查[J]青
年探索,2005(3):18-22
[18]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
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3,20(6):77-79
[19]章志霞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及应对措施
[J]甘肃中医,2009,10(3A):10-15
[20]杨冬叶,赵勇我国空巢老年人的现状与对策
[J]现代临床护理,2004,187(23):59-61
[2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2004,65(3):60
[22]刘桂莉养老支持力中的“精神赡养”问题
[J]南昌大学学报,2003,112(13):54
(责任编辑:刘润婉)
(上接第135页)
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双语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运用英
语交流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考核方式以综合能
力考察为主。国际贸易双语教学包括专业知识与语言技
能两方面,专业理论知识是主线,语言是辅助工具。因此
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重要。六是加强对双语教学的跟
踪和总结。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水
平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但应当分阶段进行总
结,及时总结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
足,查找学生学习漏洞。特别要注意不能避重就轻,影响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国际贸易专业采用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化思
维和水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双语教学最好
采用英文课件、中文讲授。“双语”是对概念、定义用英
语,案例教学要采用汉语,这样轻重有别,突出双语教学
效果。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培养学生
的国际化思维,逐步推进双语教学不断深入,努力实现国
际贸易专业与英语语言教学的融合统一。
[参考文献]
[1]谢光华论渐进式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课
程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3)
[2]付竹外语类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3]董鸿飞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
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3(17)
[4]陈曦,丁玲琳,戴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
语教学研究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1)
(责任编辑:刘润婉)
941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7:1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29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