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题西林壁 苏轼

更新时间:2023-01-22 07:10:25 阅读: 评论:0

手机wps超级精简版-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


2023年1月22日发(作者:我为什么要上学)

《苏轼题西林壁》写作背景

《苏轼题西林壁》写作背景

引导语:苏轼的《题西林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

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

论,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呢?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

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

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

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告诉人们看待事物要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说明人在置身某一

环境中时往往不能了解大局,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文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

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

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

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

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

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

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

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

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

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

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

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

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

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

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

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

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

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

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

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

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

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

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

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

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

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

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

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拓展

《题西林壁》读书笔记

读了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很久很久之后,我才体会出诗中的道

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李白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石壁上的一首诗,

既然李白去到了庐山,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又为什么说

“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细细品味,才懂得诗中说的很有道理,我们

在现实生活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事

很对,但在别人眼里却是错的,应了那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让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

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

就拿我们平时考试来说,做完考卷,检查一遍又一遍,错题一道

也检查不出来,自己还以为全部会做,满以为能考个好成绩,交了考

卷,到了老师手上却改出好几道错题,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再比如,下棋时,下棋的人手里举着棋子不知道往哪里下合适,

可是旁观者却一清二楚,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旁观者稍一提示,下棋

者就恍然大悟。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可能有些人会说那我们就当一个旁观

者好了,我想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学习获得更

多的知识,才能破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到当

局者清。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7:10: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2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天空没有下雨
下一篇:流浪记 歌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