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
[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与周作人》出版以后,孙郁沿着研究新文学一文化先驱者的思路,
以鲁迅为参照,不断拓展领域,现在鲁迅,周作人,胡适和陈独秀都研究一过;
又拓展到苦雨斋里的人物,成绩斐然,领域既已扩大,对于“人”的认识随即
加深。他反过来又深入“人”内心,心性与性格,探究鲁迅与周作人的不同特
质。这次再版,就增加了新研究的成果。并不是“炒冷饭”。责编希望保留我
的原序,作一点改动。我觉得已经写出的东西,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也是
“历史”的东西,带着“过去”的痕迹是无所谓的:不必后悔,惭愧就可以
了。因此,重读旧序以后增补几句,作为新序。又因为原序印在书上时,不知
道原先的责编出于什么考虑,删掉了其中的一段,那是我对孙郁运用一种新的
语言表达方式的微辞。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他的语言风格,我还愿意保留这点批
评。
这本书完稿后,我到西山住了两日。我曾打算绕到香山碧云寺一带,寻访
周氏兄弟当年的足迹。然而这愿望却未能实现。我住在八大处的大悲寺里,第
一次感受了佛门的烟火。夏夜的西山凉爽极了,从山顶遥望北京城,有着说不
出的感觉。那一刻我想起了鲁迅到山上为弟弟周作人送佛经的故事,似乎隐隐
觉出其逃逸人间的悲苦之心。然而,周氏兄弟,还有我们这些后人们,都是人
间的过客,一张无形的网,把我们罩在尘世里。人生是极苦的,在大悲寺里,
看到虔诚的人们顶礼膜拜的场景,我感到了生而为人的无奈。这感觉,周氏兄
弟恐怕比我们要深刻、要高远吧但他们不是佛,也不是普通的常人。在山上的
几日,我突然感到,周氏兄弟,似乎是介于佛界与俗界间的苦渡者。这种感
觉,是那么强烈地袭扰着我,以致使我觉出自己写的这本书,并未真正还原出
主人的精神原态。我很有些后悔自己的草率,在大悲寺悠然的诵经声里,我感
到了心头的茫然。
我无法说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在回到城里后,一时间竟什么也不愿
做,什么也不愿想。坦率地说,当我试图沿着历史的旧迹去复原历史的过程
第2页共3页
时,我发现其实自己并不真正地了解过去。历史积下的尘土太多,要画出历史
人物的灵魂,有时就不得不做一些铲土的工作。中国向来是以史学的博大而著
称于世的,但我们的史书里,却有着那么多虚假的东西。鲁迅当年痛恨旧史书
上的“瞒”与“骗”,便是对国民旧的积习失望的结果。所以,这本书如果说
还有值得看的地方,那便是自己写作时的真实感觉。我把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告诉给了读者。它记录了我与已逝的灵魂交流时的心态。
鲁迅与周作人,在我们的历史上,曾被扮成“神”与“鬼”,兄弟间不同
的身后命运,仿佛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迎“神”容易接“鬼”难,中国人向
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所以要还原历史是一件极苦的劳作。此书完稿的那一
瞬,我竟没感到丝毫的轻松,仿佛自己身上也带了鬼气,不知是在解析历史
呢,还是历史在解析我。我曾和自己的朋友说过,在我的身上,附着两个灵
魂,一是鲁迅,一是周作人。这很类似周作人所说的“两个鬼”。有了这两个
灵魂,便常使我徘徊于崇高与平凡、悲慨与闲适之间。我不知道为何选择了他
们,心灵深处长久地缠绕着这两颗痛苦的灵魂。这本书的问世,便是我心境的
一次袒露。我的一切信念与焦虑、希望与苦诉,都弥散在这些枯燥的文字里
了。
听说在一些高校里,鲁迅与周作人,已成了许多人不屑一顾的古董,而
××主义,××思潮,正在征服着一代青年的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应
感谢吧但实际上是,这古老的土地,还生着周氏兄弟时代那样的丛林、那样的
儿女,我常常怀疑西洋的学说,能否真正概括中国的事物。相反,倒是周氏兄
弟那里,却写着我们民族的谶语。这是我们无法挣脱的“劫运”,而在这个
“劫运”里,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地与周氏兄弟重逢着、交流着。在这个基点上
重新去认识周围的一切,包括对西洋知识的认识,总比单一性要丰富一些、热
烈一些吧
其实,鲁迅与周作人,是历史上不易重复的两种文化人标本。我相信不久
的未来,文化人对他们的兴趣,会更大一些。周氏兄弟的真正价值,是中国人
生存危机以及向这一危机挑战的两种不同的范本。进入现代以来,还没有哪些
作家,像他们那样,折射着如此复杂的文化之光。这光泽今天依然在延续着,
第3页共3页
它实际已消融在当代文化的新的震荡之中。
几年来,陆陆续续写了几本关于鲁迅的著作,它耗去了我青春时代最好的
时光。我毫不后悔这样的选择。也许,明天我会去做些别的什么,但不论命运
把我带到哪里,鲁迅兄弟的余影,大概都将永随着自己吧。这也是一种宿命。
这里,我感谢我的朋友在这本书写作过程中给我的帮助。王得后、王世
家、张杰、高远东、黄乔生,他们或从思路上,或从资料方面,给我以支持,
这些鲁迅研究界的学人,在过去的岁月里,给过我无数真诚的抚慰。我将永远
记着。
历史不都写在书里,还写在无词的言语中。在这有形无形的时空间,我感
到了生命的律动。无论这律动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我会珍惜它带来的一切。
正如同珍惜已逝的青春一样,在向它挥手的那一瞬,我意识到了今天的意义。
作者于北京城南
更多相关内容:鲁迅为什么与周作人绝交鲁迅创办的文学刊物鲁迅拿来主
义原文踢毽子名人评价鲁迅,假想有一个铁屋子鲁迅,如果我死了鲁迅呐喊赏析
鲁迅在酒楼上赏析鲁迅生平简介鲁迅生平简介50字2篇
本文发布于:2023-01-22 06:30: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127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